華龍網12月19日02時訊(記者 董進)今(18)日記者從重慶市政府網獲悉,《重慶市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已正式印發,按照相關要求,將緊緊圍繞「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目標,在「兩江四岸」重點開展25項治理提升工作。
治理範圍兩側岸線總長約394公裡
據了解,「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範圍為沿長江,上起九龍坡區西彭鎮,下至江北區五寶鎮;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區,下至渝中區朝天門。河道中心線長度約180公裡,兩側岸線總長約394公裡(含江津段30公裡)。
近期治理提升範圍:2018—2022年,重點治理提升主城中心區域的濱江地帶,岸線總長約109公裡。包括:嘉陵江北岸(高家花園大橋—大佛寺大橋)17.8公裡;嘉陵江南岸(雙碑大橋—朝天門)16.3公裡;長江北岸(魚洞長江大橋—朝天門)34.3公裡;長江南岸(龍洲灣—寸灘大橋)40.6公裡。
遠期治理提升範圍:除近期治理提升範圍以外的其他岸線,長約285公裡,根據城市開發進程抓好規劃建設管控。
重點開展25項治理提升工作
(一)修復生態系統 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帶
按照《實施方案》要求,將加強汙染治理,分類整治護岸,優化岸線功能,開展城市水體整治和消落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塑「兩江四岸」生態功能,構建多層次、多色彩的濱江綠帶系統,讓「兩江四岸」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1.其中包括重點治理環境汙染頑疾。堅決治理消落區亂搭亂建、亂倒亂堆、亂填亂挖、亂耕亂種等「八亂」行為,加強日常清掃保潔和退水後的清淤工作,防止垃圾進入或蓄積在消落區。
2.分類治理濱江護岸。根據岸線的現狀與基本條件,結合安全防護、穩定庫岸工程,按照綠地草坡、分級護岸、等6種不同類型,分類整治護岸,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加強濱江天然崖壁岸線的保護。
3.優化濱江岸線功能。整合岸線業態功能,逐步搬遷置換岸線現有倉儲物流、批發市場、貨運碼頭等功能,改造為休閒遊覽空間或具有觀光功能的客運碼頭。
4.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強化峽口、江心島、濱江城中山體的自然生態保護和管控,嚴格保護灣、沱、灘、浩、半島等特色景觀區域。
5.開展城市水體治理。加快推進城市黑臭水體和次級河流整治,修復城市水體自然生態,構建「梯級滯蓄、溪水常流、自然補給」的河湖連通系統,大力削減城市水體汙染進入「兩江四岸」,打造清水綠岸示範工程。
6.綠化美化江岸設施。對濱江路高架橋橋墩、堤岸、邊坡、堡坎、汙水幹管等設施及建(構)築物進行整治和綠化美化。
(二)提升濱江顏值 打造立體城市的景觀帶
其次將優化調整岸上、岸下城市功能布局,提升濱江建築品質和跨江大橋景觀,優化城市天際輪廓線,提升夜景燈飾效果,一步一景,移步換景,打造具有山城、江城特色的城市景觀,彰顯「山、水、城、橋」立體之美。
1.優化濱江城市功能。優化濱江區域規劃用地性質和現行控規指標,預控重大功能性項目和音樂廳、博物館、藝術館、畫廊、露天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用地。
2.優化濱江建築布局。已建區域結合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按照規劃優化建築布局。嚴控5個「四山」眺望點、14個城中山體眺望點視域中的建築高度,保證江面的可視寬度。
3.優化建築天際線。結合地標建築打造,按照「層次豐富、高低錯落、主從協調」的原則,對濱江地區天際輪廓線進行管控和優化,充分展示獨特的城市天際輪廓線。
4.提升建築形象品質。已建區域開展修補型城市設計,加大違法建築整治力度,重點對臨江視域範圍內的老舊建築進行集中整治,對空調外機、外露管線及陽臺衣物晾曬等進行遮蔽美化,規範招牌和戶外廣告。
5.優化「第五立面」。重點對臨江視域範圍內的建築屋頂進行集中整治,拆除屋頂違法建築,結合現有建築改造,通過平改坡、屋頂綠化等方式進行整治,打造山城特色景觀面,同時增加城市「綠量」。
6.提升跨江大橋景觀。加強對跨江大橋的橋型風格、橋體橋頭、標示標牌、雕塑、色彩等管控,使之與城市山水環境整體協調。
7.提升山城夜景品質。加強重要公共空間、港口碼頭等燈飾照明,優化沿岸道路橋梁、公園廣場、臨街建(構)築物等夜景燈飾。
8.建設觀景眺望設施。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特點,在重要節點規劃建設多標高、多層級的出挑平臺和「城市陽臺」,增加點位、優化布局,建設一批便於觀景留影的平臺,打造山水城橋相融合、富有山城特色的景觀眺望空間。
(三)開放公共空間 打造便捷共享的遊憩帶
突破濱江地帶狹長空間限制,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景觀環境設施、市政配套設施,打造開放共享的濱江公共空間,創造豐富多樣的空間環境,讓市民走得進來、留得下來,聚集人氣、激發活力。
1.拓展濱江開敞空間。根據生態保育和使用功能需要,嚴格濱江建築後退控制,劃定綠化緩衝帶控制線。
2.建設濱江溼地公園。完善綠地形態,構建連續的濱江綠帶和向內側輻射的縱向綠楔,形成相對完整的公共綠地系統,提升濱江空間的環境品質。
3.豐富濱水活動空間。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增強濱水空間的可達性和安全性,結合濱江公園、廣場、親水碼頭等打造多樣化的濱水活動空間,策劃大型水上活動。
4.完善濱江步道系統。面向市民的活動需求,建設完整、連續貫通、多層級的濱江步道系統,有機串聯綠地廣場、觀景平臺等濱江公共空間,並向濱江路內側腹地空間延伸,形成「點、線、面」有機結合的慢行系統,有條件區域可設置自行車道。
5.優化濱江交通系統。優化現有濱江路交通組織和路內停車設置,結合濱江路規劃功能定位,推進部分濱江路段由交通功能為主向服務功能為主轉變,提升濱江路休閒遊憩功能。
6.提升公交服務水平。堅持公交優先的原則,新闢或調整常規公交線路,覆蓋濱江路具備公交開行條件的公交線路空白區域。
7.優化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國際化、精品化要求,高標準建設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重點包括商業餐飲、文化娛樂、休閒體育等,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滿足市民豐富多樣的活動需求。
8.優化景觀環境設施。按照差異化、特色化的要求,著力提升空間景觀品質,增加休閒服務、環境配套和公共藝術設施,包括標識標牌、燈光照明、休憩座椅、雕塑小品、遮陰避雨等設施,融入傳統元素,體現歷史風貌和地域特色,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的休閒體驗。
9.優化市政環衛設施。結合人流活動主要節點,以一定的服務半徑為標準,統籌布局垃圾收集、公共廁所等衛生設施。公共廁所應與其他服務設施相結合,避免獨立式建設。結合現有碼頭合併設置水上垃圾上岸收集點。
(四)傳承歷史文脈 打造人文薈萃的風貌帶
以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為抓手,串聯「兩江四岸」重要歷史文化保護區,完善旅遊交通設施,打造精品旅遊路線,展示城市記憶。
1.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巴渝文化、三峽文化、革命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城市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傳承創新,延續歷史文脈。
2.打造特色「兩江」遊。注重江上與岸上互動,開發多種「兩江遊」遊覽方式,串聯「兩江四岸」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形成歷史文化風貌展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