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與內地日益緊密的經貿文化往來,增加了兩地男女互相認識的機會,從而帶來了不少的跨境婚姻。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以香港方面的婚姻登記計算,跨境婚姻佔所有香港人結婚的比例,由1997年的7%,升至2015年的34.2%,不到20年增加近4倍。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近年來內地與香港發展差距的縮小,兩地的跨境婚姻也出現新趨勢。在過去,跨境婚姻多數是內地女性嫁香港中老年男性的「老少配」,女孩嫁到香港多有要取得居留權的目的;如今,兩地婚姻逐漸回歸到以「愛情」為基礎,夫妻地位日趨平等,越來越多的優秀香港女性開始北上尋真愛。
「香港老伯」不再吃香
「當年香港身份受熱捧,不少內地人爭相攀附。在很多人眼裡,嫁港人比嫁外國人都風光。」談及跨境婚姻的歷史變遷,從事港深婚介20多年的金鳳凰婚戀集團創始人劉金這樣說道。她說,20年前,由於香港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優勢明顯,不少內地人對香港充滿崇拜感,年輕貌美的內地女性對香港男性往往不挑樣貌、年齡,希望做「過埠新娘」,「老夫少妻」的跨境家庭比比皆是。
「上世紀80年代,內地人一個月的工資才幾十元人民幣,而港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是100∶130。男方在香港是典型的草根階層,到內地相親時卻穿西裝打領帶,在女家看來,這看上去就很富豪了。」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內地服務發展總監梁秋莎,從1998年起便開始到廣州做穗港婚姻家庭輔導,她表示,即便男方在香港做最底層的泥水工,一個月8000港元的收入在當時內地人的眼中已是「天文數字」。
「當年的香港男士,選擇餘地大了,往往還有一些苛刻要求。」劉金回憶,她曾為一名家庭條件較好的香港籍楊先生介紹結婚對象,他對女方的身高、相貌、學歷、經濟狀況沒要求,唯一條件是八字相符。經介紹,楊先生前後認識了幾位女士,但因八字不符一再告吹。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地的發展水平日趨接近,「香港男」也逐漸褪下「光環」。劉金說,如今年齡較大的香港男性北上尋妻,早就沒有當年「挑肥揀瘦」的習慣,更加理性,希望尋找條件相當的對象,踏實過日子。
理性看待在港居留
在過去,兩地跨境婚姻中「老夫少妻」的搭配,除了因為內地女性認為香港男士普遍有錢,能改善女方家庭生活;同時也出於對香港居留權的渴望。十幾年前,歌手艾敬有首關於跨境戀情的歌,名為《我的1997》,歌裡唱道:「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
不過,由於政策原因,即使已經與香港人結婚,內地居民要想赴港定居還是要經歷一個平均長達8年的「輪候期」,最高峰時,這個輪候期長達12年。儘管等待的時間很漫長,但對願意嫁到香港的內地女性來說,在港居留權很重要。只要能嫁到香港,能拿到居留權,不管對方年紀如何、家庭條件怎樣、對自己是好是壞,都沒有關係。
隨著內地(尤其是鄰近的廣東省)的經濟起飛,兩地差距持續收窄,不少當年「南嫁」的內地女性因面臨文化差異、找工作難、子女學習跟不上等生活壓力,反而想回到內地。劉金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經濟一度陷入低迷,而內地發展迅速,緊挨香港的深圳更是如此。「深圳的工作和居住環境都很吸引人,深圳戶籍也是炙手可熱。」
「三高」港女北上尋愛
在兩地跨境婚姻方面,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以往多為香港男性娶內地女性,但隨著內地經濟社會發展致人才素質不斷提高,當下香港女性北嫁內地男性成為新趨勢,其中不少還是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的「三高」女性。數據顯示,1986年有1.58萬名香港男性與內地女性登記結婚,僅有675名港女「下嫁」內地男;到2013年,娶內地女的港男為1.9萬人,而港女北嫁則達7444人,在27年間增長了10倍。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建華說,以往香港女性對內地男性的印象是「土」、教育水平低,多不願意北嫁。但隨著內地經濟社會發展,交流溝通增多,香港女性對內地男性的觀感轉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水平也與香港日趨接近,打破了香港女性的心理障礙。」
正在廣東讀大學的香港女生毓琪有相處一年多的廣州男友。她表示:「我們雖然分別在香港和廣州長大,但是從小就聽同樣的音樂、看同樣的電影、接收同樣的信息,並沒有感到文化差異。」毓琪說,沒有因為自己是香港人就有優越感。現在內地很多城市發展得都不差,生活品質甚至比香港還高。要是結婚定居的話,選擇廣州或者深圳都很好。因為在內地住慣了大房子,就不會想再回香港住「籠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