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沒想到引起大家熱議的不是感天動地的愛情神話,
而是,酒桌文化。
事情起因於一個職場新人的一個爆料。
楊同學是某銀行剛入職的新員工,最近參加了支行的第一次聚餐。
因為個人原因,10多年滴酒未沾過,以後也不打算喝。
楊同學考慮也算周到,為避免事端,提前向領導報備了自己的情況。
誰料酒過三巡,該來的還是來了。
一領導晃著身子走到楊同學跟前,先是一通質問:
「你為什麼不喝xx敬的酒?
我酒精過敏的都喝了,你憑什麼不喝?」
然後還有更意想不到的操作:
一邊扇著楊同學耳光,一邊罵他是不是傻逼。
領導不惜拿自己的生命表「衷心」,同事們高呼其名,誓要逼新人飲下這一杯。
楊同學評估現場情況,只想趕快撤退。
最後被一些同事一直追罵到電梯口,才終於逃離了這人生的一次驚心與動魄。
而留在聚會上的人,還在繼續著這場虛偽的狂歡。
有新同事喝癱在桌上吐了一地;
有亢奮到摔酒杯砸桌子的;
有喝高了對女同事動手動腳的,但真醉還是假醉,也只有那個人知道……
事發後,銀行很快進行了回應:
確係失當,對責任人進行停職。
對該領導董某給予嚴重警告處分,扣罰季度績效工資。
一場鬧劇,一個爆料,幾個熱搜。
果然,每逢「酒桌文化」進入我們視線,必有惡臭發生。
不管你來自南方北方,還是金融製造服務。
你有沒有發現,只要上了酒桌,人們對酒桌文化都有了統一又獨到的解讀。
「你不幹就是看不起我」,
「感情深一口悶」,
「男人就得抽菸喝酒」……
我無比喜歡古人對於酒的感悟:
那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閒適,
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
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深不舍。
可以前的酒文化,成就了多少詩人名篇,
今天的「酒文化」,就藏著多少不堪和惡臭。
當它演變成今天的酒桌文化,甚至已經成了某些人職場pua的便利工具。
王漫妮入職催收帳款的新工作,第一關不是客戶的難纏,
而是她能不能喝到讓老大滿意。
銷售部迎新的規矩,不是你口才多好,能力多高,
而是你洋酒、紅酒、白酒統統得能喝。
我要是酒量不行,是不是都不配進入職場了?
《穿越火線》的肖楓在轉正時,也遇到了一個「老油條」領導。
平時工作能力不怎麼樣,歪門邪道特別行。
眼看著要到轉正時間,就藉機逼肖楓半夜去陪酒。
坐在酒桌上,道理說起來一大堆:
你今天多喝一杯,你這個編制就提前一天轉正。
不能喝也要硬著頭皮灌,因為喝多少代表的是你的誠意有多大,忠心有多大!?
說到底,勸的不是酒,是你對我的服從性;
喝的不是酒,是你這個人到底給不給我面子。
把酒場當戰場,把噁心當文化,
融入的又豈止只是電視劇,它融入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小到家庭聚會,大到公司年會。
但凡坐著一個長輩或領導,你都無法逃脫那一輪輪交叉上演的:
滿臉堆笑、我敬你。
都2020年了,你無法理解為什麼還有人,
非把不喝酒和不識抬舉、不合群劃等號,非把人的感情和喝多少掛鈎,
但就還是有這麼多無知又思想狹隘落後的人,
還在享受那種自以為高高在上,實則愚蠢至極的洋洋得意。
甚至,當你挑戰了他的權威,他今天就會動手給你一巴掌!
曾經看到 @納蘭朗月夜回魂 發的這樣一條博文,
扎心又真實:
女孩子不喝酒。勸酒不僅可能引起別人反感,
在這些情況下,勸酒者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後臺回覆: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