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日記|Day5:去年坎城有《青木原樹海》,
本屆柏林有《柏林孤影》
柏林電影節到今天就正式過半了。十八部競賽片還剩七部沒有亮相,不過已經可以對比往年做個小結。這個小結的可行性源自於電影節排片規則,例如競賽片中必然有質量高低以及噱頭大小之別,而電影節排片負責人則需要將那些最好最容易引起話題性的電影分散開來,不能擠在同一天放映。記得坎城電影節前主席雅各布也說過,要保證前半程有個「小高潮」,然後一個低潮,最後在後半程再一個高潮。這就像譜曲,要抑揚頓挫,一直同調對記者影評人們來說是很不好的電影節體驗。所以如果按照這個理論來看去年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排片,我們就會發現在電影節開幕五天後共放映了12部競賽片,其中獲得好評的電影有《計程車》《火山下的人生》《四十五周年》《維多利亞》《神父俱樂部》《珍珠紐扣》這六部,而最後這六部全都拿了獎。
再來看看本屆柏林電影節。今天剛好也剛過第五天,總共放映了11部主競賽影片,其中獲得主流好評的有《赫迪》《海上火焰》《將來的事》《二十四周》,也可以勉強點算上《戰場來信》《當我們17歲》。所以「本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選片怎麼樣」這個問題就有了一個暫時的答案,因為這六部的整體質量顯然比不上去年,大多都是「還不錯」的好片,要想列進「年度十佳候選」都很難。說是「暫時的答案」,因為之後還剩七部片。去年柏林電影節後半程有《電子云層下》《喝彩》和《愛森斯坦在瓜納華託》,而今年呢?如果還要爆一部的話,猜測會在墨西哥的《我是尼羅》和溫特伯格的《公社》之間誕生。
演員表演方面,就像昨天提到,本屆柏林電影節被以男性角色為中心的電影統治,照理說影帝競爭會比影后更激烈。可是目前為止影帝方面也就只有《赫迪》比較強勢,《午夜逃亡》的麥可·珊農雖然演得好但戲份算不上絕對主角,而其它幾部的男主演都很一般;倒是女主演雖然才幾個,但個個都很搶眼,《將來的事》《二十四周》《當我們17歲》的女主演都很不錯。
說回今天看的電影。
《塞拉耶佛之死》★★★
一大早的《塞拉耶佛之死》是我很期待的電影,並不是因為導演,而是題材有趣,講述一所蕭條的大酒店因為本地舉辦歐盟活動而迎來新春,但是酒店員工們卻在秘密計劃在歐盟活動當天罷工。這片首先是一出群戲,頂樓上電視的採訪團隊,VIP套房中自說自話為歐盟活動作演講準備的重要人物,酒店經理四面楚歌,前臺經理擔心洗衣部的母親安危,警衛室監控器前的特警在吸毒,廚房洗衣部等部門員工在作罷工計劃,地下色情夜總會老闆在於酒店經理作交易...所有的一切都在同時發生。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的掌控力還是很不錯,大量跟拍長鏡頭以及流暢的剪輯帶著觀眾穿梭於大酒店的各個空間,參與每個事件的起源發展和發生,跟隨每個人物走向不可知的命運。當然《塞拉耶佛之死》並不僅僅是要上演一出群戲,其野心遠不止於此。酒店樓頂上的記者採訪在爭論歷史和政治,以及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兩面性;而VIP房間內的法國重要人物又在為晚上的演講作準備,一個人對著鏡頭自言自語一大堆虛情假意的言論;酒店內部又正在孕育推翻專制暴政(酒店經理)的起義革命(員工罷工)... 每一條故事線似乎都有所指代,每一個空間中發生的事都與政治密切相關。所以說《塞拉耶佛之死》是個絕佳的題材,可塑性很強,發展空間也很大,可惜影片片長只有不到90分鐘,等人物介紹完,矛盾建立起來後,突然就草草收場了。這樣的題材估計120分鐘也不嫌多,而且主要是一點都不悶,大量跟拍的群戲反而很抓人,如今弄成這樣就像資金不足似的前後不著調,實在可惜。
《柏林孤影》★☆
同樣可惜的是《柏林孤影》,由艾瑪·湯普森,丹尼爾·布魯赫和布萊丹·格裡森主演,講述二戰時期的納粹柏林,一對夫婦冒死暗中傳播反動言論的故事。三個優秀演員,二戰題材,真實人物,精良的製作,亞歷山大·德斯普拉配樂...感覺不太會錯吧?不過我忘了去年在坎城電影節排隊等《青木原樹海》時也這樣以為過。所以《柏林孤影》就是本屆柏林電影節的《青木原樹海》,就是那種平庸爛俗到令人髮指,讓人對電影節充滿憤怒的電影,因為這種質量的電影,還放在主競賽單元,不明擺著忽悠人嗎。《柏林孤影》從一開始劇本就有重大缺陷,到後來問題越來越多根本止不住,與此同時白開水一樣的蒼白敘事毫無節奏感,還充滿了二戰電影中所有有關納粹專政暴行的陳詞濫調。影片結束後就有記者怒吼倒喝彩,的確讓人想不通究竟怎麼就進了主競賽單元,於是到IMDB一搜,喲,柏林親兒子詹姆斯·夏慕斯是製片人呢,他的長片導演處女作也今年入選了全景單元,評價似乎也有點糟糕。
《長江圖》★★★☆
今天的第三部競賽片就是本屆柏林電影節華語媒體最關注的競賽影片了,楊超的《長江圖》。影片剛開始,出現主創人員名字時,攝影師李屏賓的名字一出現,身旁的幾個美國記者就小聲鼓掌,似乎就是衝著李屏賓來的,而李屏賓的名字僅次於導演兼編劇楊超,被放在了影片主創的第二位。影片開始後不久就陸續有記者退場,一個小時後回頭看身後評委會成員們,梅姨和尼克·詹姆斯看得最認真,而克裡夫·歐文已經不見了蹤影,不知道什麼時候溜了。影片本身的構思想法甚至一些具體實施我都挺喜歡,大氣磅礴的攝影和配樂也自不用說,但與此同時一些很致命的問題也確實無法忽略,例如為了讓觀眾更能理解,楊超旁白非常多且質量嚴重層次不齊,以及影片追求詩意的同時卻又對詩進行反覆強調,反而削弱了本可以表現出的詩意,當然故事本身更是因為漫長的拍攝被割裂得面目全非。
看看推特上的評價吧:
提前離場的抱怨
都說攝影好
也有暴怒的
Indiewire的影評人似乎很喜歡
不過場刊評價就還行
《同船愛歌》★★☆
晚上去看了全景單元的法國同志片《同船愛歌》,講述Théo和Hugo在凌晨的地下性愛酒吧看對眼後瘋狂做愛,之後兩人一起騎車準備各自回家,沒想到閒聊之於Théo才不經意透露之前兩人做愛時他沒有戴套,而驚恐的Hugo也在此時告訴Théo自己是HIV攜帶者。之前有在日記裡簡單介紹過這片,故事發生在巴黎凌晨的4點-6點,兩個男人以激情相遇,之後在巴黎街邊壓馬路的過程中逐漸相識。看似來似乎很像《愛在黎明破曉前》,以為會很小清新,結果影片一開始就上演長達15分鐘的原汁原味真槍實彈的群P戲,臉都被打腫了。不過之後的劇情倒是如預料之中,其實故事想法挺好的,感覺兩位導演很努力想往《愛在黎明破曉前》靠攏,同時又想融入男同群體特定的元素,例如影片主題所示HIV在這樣的同性邂逅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等,可惜技術有些業餘不夠格,劇本也差,表演也挺捉急,所以就算想法再怎麼好,凌晨的巴黎再怎麼誘人,本就粗糙的影片還是沒啥亮點。只能說如果你在巴黎待過,對這裡有感情,又是枚Gay,那可以勉強一看。
另外,感覺柏林電影節參與場刊評分的影評人真是越來越水了,一副愛看不看的樣子,動不動就缺分數,那還不如不打。而那位俄羅斯的白人男性影評人,給了同志青春片《當我們17歲》本屆柏林電影節場刊評分表上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大叉X,又給了女權電影《二十四周》一顆星差評,導致不少記者猜想此人是否是有恐同傾向的直男癌。
【目前為止個人評分按喜好排名】
《午夜逃亡》★★★★
《將來的事》★★★★
《樹大招風》★★★★
《毛骨悚然》★★★★
《莉莉小道》★★★☆
《海上火焰》★★★☆
《當我們17歲》★★★☆
《凱撒萬歲》★★★☆
《長江圖》★★★☆
《塞拉耶佛之死》★★★
《赫迪》★★★
《戰場來信》★★★
《二十四周》★★★
《我是歐嘉》★★★
《同船愛歌》★★☆
《約納坦》★★
《失去貝拉特斯的波利斯》★★
《柏林孤影》★☆
-FIN-
真實 | 多蘭 | PTA | 鹿特丹 | 大島渚 | 醉生夢死 | 科恩兄弟 | 福茂 | 卡羅爾 | 坎城2015 | 聶隱娘 | 日本坎城 | 賈樟柯 | 黑澤清 | 愛在孔敬 | 維多利亞 | FIRST | 內陸驚魂 | 威爾斯 | 俠女 | 愛森斯坦 | 坎城經典 | 朱天文 | 威尼斯 | 新現實主義 | 女性導演 | 李睿珺 | 裡昂 | 銀河映像 | 火星救援 | 蓋裡奇 | 間諜之橋 | 猩紅山峰 | 如父如子 | 山河故人 | 年輕氣盛 | 柏林 | 威尼斯 | 岸邊之旅 | 然後呢告訴我 | 大聖歸來 | 心迷宮 | 四百擊 | 野馬 | 風櫃來的人 | 詭奇電影 | 阿薩亞斯 | 超體 | 韓國同志 | 張震 | 小飛俠 | 回到未來 | 洛迦諾 | 殘酷青春 | 庫布裡克 | 安東尼奧尼| 羅西 | 奧斯卡外語片 | 艾米 | 膠片 | 飢餓遊戲 | 陳冠希 | 思悼 | 建築 | 外語片 | 阿克曼 | 一千零一夜 | 師父 | 龍蝦 | 手冊十佳 | 海因斯 | 星戰 | 奧斯卡 | 處女作 | 1917 | 羅浮宮 | 柏林 | 紐約客 | 酷兒 | 地下香巴黎;裡昂;勒阿弗爾;楓丹白露;倫敦;斯特林;羅馬;馬德裡;紐約;西雅圖;洛杉磯;波士頓;紐哈芬;多倫多;惠靈頓;新加坡;札幌;臺北;新北;北京;上海;長沙;武漢;成都;重慶;廈門;杭州;桂林……「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成員遍布世界各地的華人迷影手冊,提供歐洲及北美的最新電影資訊和批評。同時,我們也是全球各大 電影節和電影工業的深度觀察家。無論您是見解獨特的批評家,還是精通外語的翻譯家,亦或是推廣維護平臺的公關好手,「深焦」都歡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鑄最好的光影文字。我們也會竭誠把您的勞動成果推薦給華語媒體!進一步交流,請在此微信公眾號 deep_focus直接留言。感謝您能耐心讀完全文,或許你喜歡我們的推送,卻沒有閒錢打賞,不妨順手點擊屏幕末端的廣告↯↯↯↯。【深焦】所獲得每一筆收入,都將回饋給作者、編輯,並用於策劃更好內容和活動。每一篇【深焦】的優質內容,都是作者、譯者和編輯的無償勞動,是出於對電影的熱愛才使大家走到一起,而這份熱愛也理應收穫精神以及物質上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