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大江大河2》以9.0的超高分,完美收官。
主旋律劇,又一次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看得人慾罷不能。
正午陽光,總是能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層出不窮的驚喜。
在《大江大河2》剛結束不久,另一部超高分的開年大劇開播了——
《山海情》
這一次,正午陽光派出的依然是頂配陣容。
製片人侯鴻亮,你能想到正午陽光的佳作,基本都有他參與。
導演孔笙、孫墨龍,代表作《琅琊榜》、《父母愛情》、《闖關東》、《戰長沙》、《歡樂頌》。
演員陣容更是不可小覷。
黃軒、張嘉益、閆妮、祖峰、尤勇智、黃覺、姚晨、陶虹、王凱、郭京飛、熱依扎、白宇、王莎莎。
這樣的團隊,註定是個王炸劇。
而《山海情》也不負眾望,播出幾集後直接飆升至9分多。
人人都誇,從未看過如此好看的「扶貧劇」。
沒錯,這是一部響應國家號召的主旋律扶貧劇。
看之前,有毒君也是有些擔憂的。
怕主旋律色彩過於濃重,令人望而卻步。
怕故事距離現在太遙遠,難以提起興致。
但這些顧慮,在打開這部劇後立刻消失殆盡,一口氣刷八集不成問題。
故事發生在90年代的寧夏西海固,那裡黃沙漫天,資源匱乏。
於是政府實施了「吊莊移民」政策,讓部分百姓從山裡搬遷至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發展生產,建設新家園。
吊莊移民不僅能重新獲得一塊地,還能有政府的補貼。
湧泉村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爭先恐後地報名。
但是剛剛搬遷沒多久,湧泉村報名吊莊的七戶人家,就紛紛逃回了家。
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受不了那個苦!
縣長給負責湧泉村吊莊的張主任下了死命令,拖也得把那七戶人家拖回去。
恰逢主角馬德福(黃軒飾)來張主任這裡報到,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勸返湧泉村的吊莊戶。
而馬德福,正是湧泉村的人。
他們回到湧泉村,調查各吊莊戶的想法。
這一調查,才發現大家有多決絕。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把咱這夥人吊莊去,就是為了給蚊子改善夥食。」
「我從那兒一回來就吐酸水,喉嚨芯子都快吐出來了。」
總之一句話,坐牢殺頭也不回去了。
原來,湧泉村被分配到的地方尚且是一片戈壁荒灘。
沒通水沒通電也就罷了,還常常有沙塵暴,風颳在臉上如刀割一般。
也難怪大家出逃,寧肯窮死也不想過那樣的苦日子。
和大人們想法截然不同的,是湧泉村的幾個孩子。
他們渴望離開大山,去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裡。
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足以證明,扶貧政策是一定要堅定落實的。
張主任和馬德福狠下心來,用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勸得大家同意繼續吊莊。
幾年過去後,移民工作終於有了點眉目。
越來越多的百姓遷往了新家園,在這裡生根落戶。
可移民村的建設,艱難且緩慢。
至今沒有通電,家家戶戶夜裡還得點蠟。
更可怕的是動不動就侵襲而來的黃沙,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那麼渺小又無助。
《山海情》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90年代的大西北。
沙漠戈壁的實景,既雄偉壯麗又令人望而生畏。
人們在這廣闊的天地之間,努力建設著屬於自己的小家。
看到第一次通電時,萬分驚喜,看到村裡人賣蘑菇掙了錢,有毒君也忍不住激動落淚。
太難了,第一批勇於開荒拓土的人,個個都是頂天立地的真英雄。
他們從無到有,由少積多。
儘管地理環境格外艱險,但人類的意志卻永不服輸。
而《山海情》就將這種「從無到有」的苦拍了出來。
劇中由熱依扎飾演的水花一角,生動地詮釋出了中國農村女人的堅強。
丈夫癱瘓不能行走,水花就用一輛板車把丈夫和孩子從老家一點點拉到了移民村。
四百公裡,七天七夜,她一路走一路唱小曲。
這樣偉大的中國女性,實在是太值得歌頌。
令人驚喜的是,這部劇為了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感覺,全劇所有演員都操著濃重的西北腔,無比之接地氣。
導演孔笙也在發布會中提到,推薦大家去看方言版本。
當福建調任寧夏的扶貧縣長(郭京飛飾)出現後,兩種語言的碰撞更是擦出了爆笑的火花。
來黃河流域治!沙!
啥?自殺?
這樣生動有趣的情節,在劇中比比皆是。
《山海情》是有毒君自《裝臺》後看到的最真實不懸浮的國產劇。
每個小人物都不是推動劇情的工具人,他們有血有肉地存在著,與大西北一起經歷風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