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雖然在後來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徵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但是孔雀王朝出現有一次統一了印度,其後又經歷了群雄割據、外族入侵,直到英國侵入印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本想對印度分而治之,但在英國人離開前甘地為首民族運動下,印度又整合成一個國家,在1950年宣布成立共和國。
印度的歷史對他們現在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印度在歷史上分裂遠遠要大於統一,國家的觀念對其民眾不強烈,印度這個詞可能只是這片土地的叫法,是一種地理概念,而不是印度作為國家的叫法。然後印度一直沒有真正的主體民族,先後有十幾個民族入侵過印度,沒有所謂的民族傳承性。最後印度有100多個民族,每個民族又有不同的派系,可以說是當今社會民族最為複雜的國家了。
一直有一種說法是真正的印度人只有一億人口,這雖然只是一種調侃,但也反應了印度社會人口地位的巨大差距。印度有將近5億人口在貧困線以下,要是嚴格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每天不足2美元消費,印度可能有8億人口達不到,因為印度的統計水分很大(牛糞都能算GDP)。當然印度政府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他們把每天吃兩頓飯,只要有住的地方那怕是貧民窟,都不算貧困人口。
貧富上的差距是有很多原因的,歷史問題是其中一個,上文介紹了印度的歷史過程,可以說印度的歷史是混亂的,斷斷續續的,完全沒有傳承文化信仰,這也就導致了當下印度民眾沒有凝聚力。造成的後果是,印度沒有像樣的改革,國家只有權而沒有民,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封建社會的小農意識裡。
印度一直自詡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可能他們對民主的認知和別的國家是真不一樣,種姓制度現在還存在就說明了問題(雖然他們官方說廢除了)。印度的高種姓任然佔據社會的重要崗位,比如在印度的軍隊中,軍官清一色的是高種姓,低種姓的士兵在軍隊中屢屢被壓迫。這就說明了,歷史遺留的種姓制度產生的社會地位,是目前很難改變了,並且是民眾普遍接受的,包括受壓迫的低種姓。說句玩笑話,印度歷史傳承別的沒有,種姓制度倒是根深蒂固。
縱觀世界上其他主流國家,都是經過漫長的改革,一步步開拓發展起來的,而印度並沒有像樣的改革,這就是造成印度一億人口與十二億人口區別的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