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幽靈黨》:沒有靈魂的幽靈黨

2021-02-21 電影評論

文丨夢裡詩書 來源丨夢裡影評

個人評分:5

縱橫銀幕五十多年的詹姆斯邦德007系列,在《007:幽靈黨》中卻沒能再呈現一部險象環生的精彩諜戰,相反不合時宜的文藝塑造,冗長拖沓的節奏,若同一盤散沙般的劇情,使電影當真是若同如幽靈般沒有了靈魂,這次的007並沒能再現一個昔日的邦德。

  

  

導演薩姆·門德斯過於濃厚的文藝匠氣實質並不能契合007系列的驚險動作需求,這一點從之前的《天幕殺機》已然漸露端倪,《幽靈黨》誠然在薩姆·門德斯文藝化的導向後,在鏡頭語境上變的復古富有詩意,這雖然彰顯了其作為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藝術格調,但這些元素並不能契合觀眾對詹姆斯邦德劇情出彩的需求,從劇情內在上看新作只是新瓶舊酒,復刻了諸多昔日007系列的經典橋段,卻並未嘗有鍛造自身的內在縱深,這使得電影在一層唯美的外衣下是令人難耐的蒼白。

  

  

對於007系列,大眾的認知無非是用不盡的豪車,炫酷的高科技,香豔的邦女郎,最後再來場力挽狂瀾,薩姆·門德斯的執導實則是想轉化這種固定的模版套路,賦予電影以新的內在,但他所做的功夫都是表現化的,對比近日的《女間諜》《碟中諜5》《王牌特工》等同類型的作品,007這個老牌的特工形象並未能老樹開新花,表現的功夫卻未能填充較為合理的電影邏輯,羸弱不堪的反派,冗長的尷尬,如同催眠曲的臺詞,從整體來看,電影近乎四分之三的時長並未能令人有何般興致,節奏把控的失衡使如此的007雖然依舊乍看秀色可餐,但實則以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已經是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第四部007作品了,從《大戰皇家賭場》到如今的《幽靈黨》,雖然在角色駕馭上了已然輕車熟路,但在人物上性格的感知上已經變的力不從心,越發陰暗憂鬱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經歷了《天幕殺機》悲劇的洗禮後,詹姆斯邦德已經偏離了這一風流韻事間孤膽英雄的人物,他的角色界定在薩姆·門德斯渴望的轉型中變的越發模糊,不接地氣高冷晦澀的人物形象令他鏡頭下的邦德迷失了原有的本態。

  

  

沒有靈魂的《幽靈黨》,電影的頹勢是多角度的,他既有導演掌控的失衡,亦也有著演員自身的力不從心,如何帶動觀眾的情緒,引人入勝是這個人盡皆知的經典系列急需破解的命題。

相關閱讀

這部最新的007,究竟挖了哪些老梗

文丨偽學術女壯士 來源丨豆瓣電影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評價這一部「007幽靈黨」,我大概會首先稱讚其炒得一手好冷飯。導演薩姆·門德斯甚至應該憑藉此片獲封「超級間諜片超級老梗王」榮譽稱號。摸著良心說,這絕對是對此片的稱讚而非嘲諷,畢竟對於007邦德這樣已有足足50多年歷史的系列電影來說,如何炒好冷飯,把老梗炒出新鮮炒出滋味炒出爽片應有的格調,理應是頭等重要的技術活。甚至可以說,這對所有商業類型片來說都是一樣,對傳統的重複和對新鮮噱頭的挖掘,二者對類型片的市場生命力來說永遠缺一不可。

那麼在此片中又有哪些老梗獲得了逆襲和顛覆重生的機會呢?

1. 「幽靈黨」?「魔鬼黨」?

此部007續篇的英文名叫SPECTRE,中文將其譯為幽靈黨,從字面的意思來說這翻譯並無大礙。但由於我所查得的幾部60年代及70年代初的邦德電影裡,普遍都將SPECTRE譯作了「魔鬼黨」,所以這個翻譯上的差異就顯得十分有趣。是的,即使幽靈黨聽起來蠻文藝又很新鮮,但SPECTRE在邦德系列中顯然不是個什麼新被發現的反派組織。即使在71年的「007之金剛鑽」之後幾乎沒再出現過,在伊恩·弗萊明的原著小說中和幾乎所有60年代的邦德片中,SPECTRE也一直是那個幕後終極大BOSS,基本上世界上所有壞事兒到最後都會追溯到它那兒去 - 類似福爾摩斯裡Moriarty領頭的組織, 也類似復聯裡的Hydra。

有意思的是,SPECTRE這個組織並不能算是完全虛構。很多人都樂意把前蘇聯的特務機構SMERSH當做SPECTRE的原型。不僅因為史達林一手創立的這個特務機構跟幽靈黨/魔鬼黨的名字特別像,更因為弗萊明寫作和電影邦德系列伊始時的歷史背景:彼時正值冷戰期間,國際基本格局就是西方諸國和前蘇聯的對立。那麼英國特工的眼中釘自然是前蘇聯特工,那麼SMERSH被文學加工妖魔化成終極大boss SPECTRE似乎也很說得通。

但是對於SPECTRE的解讀依然還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弗萊明在邦德系列中虛構的這樣一個邪惡得純粹的機構,恰恰緩和了冷戰時西方與前蘇聯對立的緊張情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通過陰謀論世界上有這麼一個神秘組織,它是一切惡事的罪魁禍首,那麼現實中原本錯綜複雜,難辨是非的政治格局就得以簡化為簡單的善惡對立。在007系列的第二部「俄羅斯之戀」裡,即使是前蘇聯的特務們也同樣深受魔鬼黨SPECTRE這個幕後大boss的陷害。SPECTRE因此也變成了使邦德和他的俄國邦女郎共同的敵人。


那麼就終於要說到在這最新一部的「007:幽靈黨」中,SPECTRE這個老油條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重新包裝。顯然,現在的世界格局跟冷戰時期已經大不一樣了:所以這部電影把SPECTRE跟全球化聯繫在了一起。好吧,其實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槽點,大家都知,全球化早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議題了,即使這電影講的是信息和安全系統全球化,那也只在20年前算是新鮮。 再退一萬步說,你說這電影是把大boss定位為全球聯網的監視系統。。。Excuse me? 。。美國隊長2裡Hydra不是早已經承包了這檔子事了嗎,更不提還有美劇POI疑犯追蹤裡的機器呢。總之,把SPECTRE總部重新包裝為一個大型網管基地,明顯不是一個很新鮮的嘗試。

相比之下,這部電影對Christopher Waltz演的SPECTRE頭頭的重新塑造就要有趣多了。在弗萊明原著及60年代的007電影中,SPECTRE的頭頭叫Blofeld,大多數時候觀眾都看不到他的正臉,一般他不是背影出鏡,就是鏡頭對準他坐著的下半身(不好意思聽起來汙),然後他抱著膝蓋上的一隻白貓一直撓它毛。白貓這個梗在這一部新007電影中也出現了,只是這回它跳上了James Bond的膝蓋。而導演和編劇顯然也好好地玩兒了一把「大boss正臉一般人看不到」這個間諜片老梗: Christopher Waltz作為SPECTRE頭頭出場的時候,很有逼格的坐在逆光中,講話也磨磨唧唧地通過他身邊的保鏢傳達,看起來十分神秘。但就在觀眾大概都以為不能見到其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他輕易的就從逆光中轉臉過來,大喇喇對著邦德say了個hello。大boss這個超出007預期的行為,顯然也顛覆了大部分觀眾的預期。在這個信息「透明」,視覺超載的大時代,連大boss也不屑掩藏自己的臉了。

片中還有一處明顯向1967年的"007之你只能活兩回」的致敬:「你只能活兩回」中的SPECTRE頭頭露了正臉,那時候他就是一個半邊臉有傷疤的男子。只不過弗萊明的解釋是Blofeld作為反派大BOSS的自我修養就是應該像怪盜基德那樣時刻偽裝自己,即使作整容手術也在所不辭,所以60年代電影裡臉上的傷疤大概只是此BOSS的私人美學。而在新007中,Christopher Waltz的左臉上在後半段也出現了長長的傷疤,有趣的是,這次倒不再是因為偽裝,而是真的受傷了。


2. 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

整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內涵其實可以簡要地用M對他的上司C說的一句話來概括:特工被賦予的殺人的權力,同時也是不殺人的權力 (the license to kill is also the license not to kill)。 所以最後邦德選擇不殺大BOSS,既是在回應M說的中心句,也是在同時點明主題:真是十分標準的高考高分作文格式。更具體一點說,如果說天塌揭露了隱藏在一個被神話的「超級特工」形象背後,邦德作為「人」的童年和過去;那麼幽靈黨就是在強調超級特工的「人性」有怎樣的力量。如果冰冷無情的遠程監視機器對應的是極權,那麼007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對應的就是民主和對個人獨立意志的尊崇。與現代科技戰爭中無差別殘暴的遠程殺戮武器相比,他能親歷現場,切實的感受暴力;他有判斷複雜情境,而非只懂非黑即白的思維能力;他不是冷血的殺人機器,他有「溫情」和「人性」。這種"實地偵查」(ground work) 相對遠程監視的優越, 也在劇情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在這部電影裡複製了一遍復聯局長Nick Fury遁地大法的M,還是money penny和Q醬,都不再枯坐在辦公室裡,只盼著007去出生入死。

這部電影嘗試回答一個略嚴肅的問題:特工這個行業到底有什麼社會意義?這某種程度上是隔空回應了諜影重重1(Bourn Identity)裡所體現的特工身份危機。作為超級間諜類型片歷史中顛覆傳統之作,諜影重重系列總是用晃到觀眾吐的手持攝像和深切的左派懷疑主義,專注給007系列插刀。失憶的傑森波恩不斷找尋自己是誰的過程,其實也是在不斷地理解特工/殺手存在的意義:作為特工,聽從指揮不斷殺戮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真的永遠是代表正義消滅邪惡麼?怎麼確定那個不斷給出專斷指令的上司和特工機構就一定是正義的,而不是腐敗而殘暴的?

007這部新片,給出了一個相當樂觀和理想主義的回答:即使你所在的機構腐敗了,你還有愛你的耿直上司(M),愛你的同事(moneypenny和Q醬),你還有頭腦清晰的你自己。所以不管那個上級權力機構怎麼編排你,特工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有自己判斷和決定到底殺還是不殺的權力。至於 「沐浴在愛的教育下的特工一定能反抗權威,做出正確的判斷」,到底是不是過於理想化,大概也就看眾影迷願不願意把007永遠當做值得信任的英雄了。


3. 邦女郎和女權主義之間的虐戀情深

這僅僅是我猜測,稍微有點女權主義傾向的觀眾在看此片片頭的時候,心情大概都猶如嗶了dog:即使朱迪丹奇這個強女人版「M」已經不幸領便當,我也是衝著蕾雅賽杜那張帥T臉來的,你就給我看這個?是的,雖然片頭曲裡騷姆的假音銷魂入骨聽得我跪了,但不可否認,這個片頭真的無比的復古無比的老梗:女郎們裸露的,柔軟的手臂像章魚的觸鬚一樣在丹尼爾克雷格同樣裸露的壯碩肩頭上起舞,再加上一些五毛火焰特效,氣氛堪比夜總會。特別是,導演(像被漫威傳染了一樣)在片頭特意加入了皇家賭場中的女神Eva Green柔弱地墜落這一虐心鏡頭;那位看不清臉的新邦女郎,在跟邦德的剪影瓊瑤式纏纏綿綿時,似乎也身姿綽約小鳥依人。這一切無不讓我驚恐地想起了觀看幾部最早期邦德電影裡女性角色的尷尬回憶:比如在1964年票房大賣的「007之金手指」,裡面名叫Pussy的金髮邦女郎幾乎總是搖晃著豐腴的身姿等待著邦德的解救。

不可否認,我們欣賞邦女郎的時候肯定期待她有美麗的身體和臉蛋,但我相信即便不是所謂的女權主義者,現在的大眾影迷對總是等著被解救的,無腦花瓶式女主的忍耐度也已經十分有限了。我們期待看到性感的邦女郎同樣有性感的大腦,最好還能有點兒能打的武力值。所以,之後的劇情中,當邦德答應邦女郎的父親會「保護」他的女兒,當邦德告訴蕾雅賽杜她父親的死訊,面部線條硬朗的法國姑娘甚至還面露脆弱差點兒梨花帶雨,講真我的內心確實是有點兒崩潰的。

但大概因為蕾雅賽杜剛在電影」龍蝦」中扮演了燒死異性戀的酷炫FFF團團長,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她的臉還是讓人無法相信她可以是一個柔弱無骨,始終被保護的花瓶。果然,關於她人設的反轉終於在她和邦德在火車上的一段對話中降臨了:

邦德給了她一把槍。

她說:我討厭槍枝。

邦德皺眉,似乎一副「拿你這個聖母心的柔弱小女子沒辦法」的樣子,接著耐心教她槍的構造,和開槍時不要閉眼。

她又重複了一遍:我討厭槍枝。

但隨後,邦德無奈地勸她一定開一槍試試,蕾雅賽杜卻帥氣地挑挑眉,熟練地卸下彈夾和槍膛裡的兩顆子彈,對著天花板放了一記空槍。

當邦德露出刮目相看的表情,並戲謔道「你其實並不需要別人教你用槍對不對」的時候,我也正式地對此片導演刮目相看了:他其實也並不需要被按頭科普直男癌的危害。他之前一系列對蕾雅賽杜柔弱,需要保護的一面的塑造,明顯不是在復闢花瓶邦女郎的老傳統。相反,他恰恰是在通過重演和反轉的模式,來調戲,諷刺,最終顛覆這種傳統。

這樣的反轉在臨近結尾的時候又出現了一次:

當邦德需要離開蕾雅賽杜去執行最終任務的時候,蕾雅賽杜為難地小聲說道:我不能... (I can't) 。這時候,相信大多數觀眾都會像電影裡的邦德一樣,第一時間誤解她是在說她不敢一個人呆著的:就像出現在電影前半段,在交歡後懇求邦德不要離開的寡婦(莫妮卡貝魯奇)一樣,她是在驚惶地請求邦德的陪伴。

然而當邦德結巴著安撫她,建議她留在這兒之後,他的大男子主義保護欲瞬間就被打臉了:因為隨後邦女郎立刻表示她完全不是在求他留下,而是在提出永遠的分手。那麼這次,邦女郎的經典臺詞「我不能」,暗示的不是依賴,而是獨立。


當然,再之後的劇情還是沿襲了傳統的發展,邦女郎還是需要被仿佛阿湯哥附體的丹尼爾克雷格以完成mission impossible的方式解救: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幾乎是邦德和邦女郎的標配「船戲」中(起碼「俄羅斯之戀」和」皇家賭場「裡都有邦德和美女一起乘船的橋段),蕾雅賽杜起碼是站著而非躺著的,看上去還能讓人有點兒她在跟邦德並肩作戰的幻覺。

最後的最後,當她和邦德坐上那輛007標誌性的戰鬥車,似乎開往幸福的新生活的時候:我認為其實這也是在致敬007系列中的一個經典老梗。這裡不得不提到歷代邦女郎中唯一一個跟邦德結了婚的奇女子,」007之女王密使「中的Tracy Draco, 飾演她的Diana Rigg, 可謂是60年代的全民女神:事實上,直到今天她也是女神,因為她在大熱美劇權利的遊戲中所飾演的老玫瑰一角依然是那麼霸氣外露。

某種程度上,她簡直可以算是007系列中的女權先驅。如果影迷們覺得這部幽靈黨中的飆車戲碼已經算是及格,那麼在」女王密使「中Tracy女神飆車的那一段到視覺特效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可以算得上007系列中的經典。Diana Rigg甚至還自己設計了身為邦女郎的所有服裝,其中不乏帶鉚釘的抖S女王裝。唯一另人哀嚎的是,這位邦德至今唯一的妻子,在婚禮後的電影末尾,立刻就被SPECTRE暗殺了。而她死去的時候,正如如今蕾雅賽杜一樣,坐在007那輛標誌性Aston Martin的副駕駛上。

所以,即使蕾雅賽杜梨花帶雨,是被解救的小公舉,還被邦德公主抱,我也相信她是個好邦女郎:因為起碼她展露了柔弱外表下掃地僧一樣的實力之後,還依然活著。


額外補充一些其他零散的梗

a.關於007鍾愛的逼格神器馬蒂尼酒:點Martini的時候龜毛地要求「要晃不能攪」(Shaken, not stir)是007系列的經典梗,此梗一般是用來顯示James Bond作為一個英國特工非凡的小資情調和品味。在這部新007中,邦德來到心理治療所的吧檯,想點馬蒂尼,卻被告知沒有酒精飲品,因此裝逼失敗。

b.關於在火車車廂裡的肉搏戲:據我所知,「007俄羅斯之戀」和「007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中都有非常精彩的火車內肉搏;當然「天塌」的開頭也有過在火車車頂上的肉搏戲。看來火車確實是007肉搏的忠實伴侶。

c.關於強壯的傻大個反派:此集007中與邦德在火車裡肉搏的那個傻大個對手,其實也是007系列裡反派人物的一個經典類型。這種類型的對手一般都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最後一準要被邦德以智取勝,以反襯邦德智商上的優越。最典型也最受歡迎的代表要數「007海底城」中的大鋼牙。對,這個大鋼牙也跟邦德在火車上肉搏過。最後邦德獲勝的方式也挺雷的,通過用裸露的檯燈芯給大鋼牙的鋼牙通電……

d.關於火車上肉搏之後立刻與邦女郎來一發:相信大家看這段時都在心裡大槽「什麼鬼」,其實這也是個梗!在「007海底城」裡,邦德與大鋼牙肉搏後也莫名其妙地就跟邦女郎滾床單了 - 這一橋段被國外007影迷吐槽至今。此片導演設計這個突兀得搞笑地段落,其實也可能是吐槽大軍中的一員吧。

-END-

電影評論

aipin201310

電影丨批評丨評論丨體驗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007幽靈黨好看嗎 沒有靈魂的幽靈黨
    007幽靈黨好看嗎 沒有靈魂的幽靈黨時間:2016-06-25 10:27   來源:豆瓣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縱橫銀幕五十多年的詹姆斯邦德007系列,在《007:幽靈黨》中卻沒能再呈現一部險象環生的精彩諜戰,相反不合時宜的文藝塑造,冗長拖沓的節奏,若同一盤散沙般的劇情,使電影當真是若同如幽靈般沒有了靈魂
  • 007幽靈黨
    007幽靈黨,下面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007幽靈黨。《007:幽靈黨》的劇情仍然會延續上一部的故事,但是因為上一部M夫人已經去世,所以詹姆斯·邦德的上司將由拉爾夫·費因斯飾演的馬洛裡擔任。詹姆斯·邦德是在蘇格蘭長大的孤兒,天幕莊園承載著他童年的記憶。天幕莊園炸毀之際,唯有一張倖存的老照片令邦德難以釋懷。
  • 007:幽靈黨
    中文名007:幽靈黨外文名Spectre其它譯名007:鬼影帝國(香港)、007:惡魔四伏(臺灣)出品時間2015年照片上邦德父親站在邦德和另一個孩子中間,那個孩子的身份令人生疑,所以邦德開始了一次神秘任務,從墨西哥城到最終的羅馬他邂逅了美豔的露西亞·斯琪拉(莫妮卡·貝魯奇飾),而她則是一名臭名昭著的義大利黑手黨寡婦,在那裡邦德潛入到了一個密會中,揭開了一個名叫幽靈黨的邪惡組織背後的秘密。
  • 《007幽靈黨》曝終極預告 幽靈再現危機四伏
    《007幽靈黨》曝終極預告 幽靈再現危機四伏2015年10月03日 09:17:04來源:新華娛樂在《007: 幽靈黨》早前爆出的預告片裡,曾在《007: 大戰皇家賭場》、《007: 大破量子危機》中出場的懷特先生,在這一集裡形銷骨立,他以咆哮應對邦德的偵訊逼問——那個讓007生命中最珍貴的女人Vesper以及老領導M先後遇害的組織早已滲透進社會的各個層面,它如影隨行,無處不在!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組織到底是什麼來頭?
  • 007幽靈黨獨家劇透!
    而在總投資超過3.5億美元的「史上最貴007」電影《007:幽靈黨》中,邦德又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精彩,讓我們先睹為快!談到007,眾影迷首先想到的不是激烈的槍戰動作場面和美豔的邦女郎,而是那些陪伴邦德徵戰四方的座駕。因為,各種造型和功能誇張的豪車一直都是襯託主角的重要道具,007電影中各類飆車追逐戲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大看點。
  • 《007:幽靈黨》我都發現了什麼
    11月13日,最新的《007:幽靈黨》在內地上映了。這部電影到底如何呢?別急,看《幽靈黨》之前你應該先知道下面這6件事。6、《007:幽靈黨》是目前最貴的邦德電影,最終成本約3.5億美元。景色好評、攝影攝像好評、配樂好評(包括主題曲Writing’s On The Wall)、邦女郎好評,《007:幽靈黨》給人的第一印象不錯。一開場,邦德從墨西哥的天台一直打到直升飛機上,奪取一枚戒指,這枚印有「幽靈」圖案的戒指可不簡單。它稱得上是故事展開的線索了。
  • 《007:幽靈黨》揭邦德身世
    《007:幽靈黨》揭邦德身世 2015年10月4日     本報綜合報導 10月3日,由薩姆·門德斯執導,丹尼爾·克雷格、莫妮卡·貝魯奇等主演的《007:幽靈黨》曝光中文版終極預告。
  • 盤點:《007:幽靈黨》致敬了哪些007電影
    「幽靈黨」(Spectre)首次出現在銀幕上是首部007電影《諾博士》(Dr.No),但黨魁艾納斯·布洛夫幾乎從不露臉。
  • 《007:幽靈黨》:「007」系列投資最高電影
    他的身體上留下了許多和「007」有關的傷疤:拍攝自己的第一部邦德電影《007:大戰皇家賭場》時,克雷格磕斷了兩顆牙齒;拍攝《007:大破量子危機》時,他撕裂了肩部肌肉,切掉了手指尖;在第三部《007:大破天幕殺機》中,他又撞碎了膝蓋;2015年,在拍攝《007:幽靈黨》時,克雷格在倫敦因為一場動作戲扭傷了膝蓋,為了不影響進度,他熬了兩個月才準備接受關節鏡手術。
  • 今晚零點首映的《007:幽靈黨》觀看全攻略——幽靈黨的前世今生
    這電影的英文片名毫無疑問是會吸引龐德迷們的目光的,因為 Spectre 正是007系列第一個反派組織的名字,中譯為幽靈黨 (或魔鬼黨、惡魔黨)而且,細看海報中的彈痕,像不像……組織的勢力遍布各地,像是《雷霆谷》中日本的「大裡化工企業」。甚至於達到擁有私人部隊的程度,包括《霹靂彈》、《雷霆谷》、《金剛鑽》,都有大型會戰場面。尤以《雷霆谷》最為盛大。如同MI6 的情報員以代號來稱呼對方,幽靈黨也是一樣。他們是用 No.1, 2, 3...等來稱呼。
  • 007系列回顧之《幽靈黨》
    :鬼影帝國(港) / 007:惡魔四伏(臺) / 007:大破幽靈危機 / 007系列24:大破幽靈危機 / 邦德24製作成本:$245,000,000/estimated拍攝日期:2014年12月6日 - 2015年7月5日
  • 007系列回顧之《幽靈黨》
    007:幽靈黨英文名:Spectre導演: 薩姆·門德斯編劇: 約翰·洛根 / 尼爾·珀維斯
  • 全面盤點:《007:幽靈黨》致敬了哪些007電影
    此外,本片轉載請註明最下面的來源信息,要不我會舉報哦「幽靈黨」(Spectre)首次出現在銀幕上是首部007電影《諾博士》(Dr.No),但黨魁艾納斯·布洛夫幾乎從不露臉。直至「魔鬼黨三部曲」(《霹靂彈》、《雷霆谷》和《女王密使》)開始高調亮相——我們都知道「邦德,詹姆斯.邦德」是007的經典臺詞,那麼「我們又相遇了,邦德先生。」和「再見了,邦德先生。」
  • 007幽靈黨:孤膽英雄探秘之旅
    11月12日,007系列最新作《007:幽靈黨》在北京舉行了首映,丹尼爾·克雷格攜手新任邦女郎蕾雅·瑟杜沸騰了紅毯現場。邦德先生頻頻從粉絲手上拿過手機自拍合影,風度不輸劇中人。《幽靈黨》既是導演薩姆·門德斯對自己所執導的前三部007電影的總結,也是對整個007系列的致敬。
  • 《007:幽靈黨》,這部電影看的是對007的情懷致意
    《007:幽靈黨》是《007:天降殺機》的續集。這一經典續作票房收入高達11億,迄今為止最吸金的邦德座駕可謂叫好叫座。《007:幽靈黨》是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發行的影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丹尼爾·克雷格、克里斯多福·沃爾茲、拉爾夫·費因斯、莫妮卡·貝魯奇、娜奧米·哈裡斯、戴夫·巴蒂斯塔、蕾雅·賽杜、安德魯·斯科特等主演。
  • 電影 《007幽靈黨》在線免費看
    從《地心引力》到《真探》,加長的推拉鏡頭司空見慣,但007影片一直甚少涉及,直到如今的《幽靈黨》。丹尼爾·克雷格扮演的邦德戴著面具和一位年輕女郎穿過墨西哥城遊行慶典的擁擠人群,來到一家酒店,似乎是為了尋歡作樂,但他卻從陽臺爬上屋頂,乾淨利落地清理了數名密謀爆炸的恐怖分子。這種炫技的獨特開場方式,配得上任何一部精彩紛呈的007影片。
  • 《007:幽靈黨》於今日凌晨全面登陸中國
    :幽靈黨》已於今日凌晨全面登陸中國院線。作為英倫豪華汽車的代表,捷豹路虎一直以來都與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有著密切的合作,由捷豹路虎特別車輛運營部門(SVO)打造的三款頂級車型在這部《007:幽靈黨》中也擔任著重要角色。
  • 《007:幽靈黨》裡的自我致敬和呼應
    007電影《諾博士》(Dr.No),但黨魁艾納斯·布洛夫幾乎從不露臉。直至「魔鬼黨三部曲」(《霹靂彈》、《雷霆谷》和《女王密使》)開始高調亮相——我們都知道「邦德,詹姆斯.邦德」是007的經典臺詞,那麼「我們又相遇了,邦德先生。」和「再見了,邦德先生。」便是布洛夫的經典臺詞,後面這句也出現在了《幽靈黨》之中。此次最新一集《幽靈黨》仍是山姆·門德斯繼《天幕殺機》之後的「起死回生」。
  • 《007:幽靈黨》對前作的15處致敬
    「幽靈黨」(Spectre)首次出現在銀幕上是首部007電影《諾博士》(Dr.No),但黨魁艾納斯·布洛夫幾乎從不露臉。
  • 阿斯頓·馬丁網絡義拍助力《007:幽靈黨》
    助力007系列最新電影《007:幽靈黨》阿斯頓馬丁的義拍同時也是為系列的新電影《007:幽靈黨》宣傳造勢。即將公映的最新電影《007:幽靈黨》中,丹尼爾·克雷格扮演的邦德又從軍情六處「借」來了一臺新的戰車,也就是我們知道的阿斯頓·馬丁D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