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一個女孩通過郵件向我講述了她的愛情故事,看完後我特別感慨。
大學時,她暗戀了同班的一個男孩,隔著青春和時光,他們做了四年的同學。大四下學期末,吃散夥飯時,帶著些許的醉意,她向他表白,可是被拒絕。
畢業後,女孩聽從父母的意見出國留學,機票都買好了,臨到機場她卻後悔了。於是,和其他女孩一樣,留著這座有他的城市,她一個人找工作,租房子,搞定自己的生活。
即使是這樣,男孩對她也只是像對其他同學那樣,隔著薄薄的屏幕,禮貌而疏離。
我問她,你放棄出國讀書的機會,只為和他留在同一個城市,值得嗎?
她回答說,沒有值得不值得,這都是我自己選擇的。你知道嗎?愛其實是一個人的事。只要我知道他還在這裡,空氣裡有他的呼吸,這個城市對我來說就是有溫度的。
原來愛可以是:我愛你,但是與你無關。
02
我想起德國女詩人Kathinka Zitz的一首詩:《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即使是夜晚無盡的思念,也只屬於我自己,不會帶到天明;也許它只能存在於黑暗,我愛你與你無關。
就算我此刻站在你的身邊,依然背著我的雙眼,不想讓你看見,就讓它只隱藏在風后面,我愛你,與你無關。
那為什麼我記不起你的笑臉,卻無限地看見,你的心煩,就在我來到的時候綻放,我愛你,與你無關。
思念熬不到天明,所以我選擇睡去,在夢中再一次與你相見,我愛你,與你無關。
渴望藏不住眼光,於是我躲開,不要你看見我心慌,我愛你,與你無關。
真的啊,它只屬於我的心,只要你能幸福,我的悲傷,你不需要管。
每次讀到這首詩,內心都流淌著一陣深深地感動。這是一個內心多麼高貴的人才能寫出來的詩啊。儘管去愛,但不奢求被愛,不打擾對方。愛是一種高傲的瀟灑、一種毫無所求的固執。
03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陌生的女人,在自己彌留之際,以書信的形式,飽蘸著一生的痴情,以最痛苦的經歷,寫下了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
女孩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她和母親過著貧窮的生活。在這種暗無天日的童年裡,隔壁搬來了一位英俊瀟灑的作家,這無疑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絲光亮。貧窮的女孩是多麼渴望他人的愛啊,她用一生的精力去窺視作家的生活。
成年後,女孩和作家終於有機會在一起纏綿,這幾日的日夜糾纏已足夠女孩用一生去回憶。女孩甚至為作家生了孩子,但她卻獨自承擔起了撫養孩子的重任。因為作家沒有認出她,他不知道女孩童年時愛戀過他。
故事的結局是,直到女人死去,他都只曾把她當作一次豔遇。
於女孩而言,愛情始終都是一個人的事,即便自己已經全軍覆沒,對方依舊巋然不動,她都毫無保留地把淌血的內心全部奉獻於他,為他傾注全部的溫柔。這是一種極致的理想主義。
04
很多人都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愛情,可是人們忘了,林徽因的身後還有一個金嶽霖。
才華橫溢的哲學家愛上了美好、鮮妍的林徽因。當梁思成知道金嶽霖的存在時,誠懇地對林徽因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他,我祝你們幸福。
金嶽霖聽後說:他是真正的愛你的,不比我愛的少,我不能傷害他,我決定退出。此後,林徽因成了梁太太,而金嶽霖則堅持和林徽因夫婦住在一起。
哲學家的人生總是這麼哲學,做不成情人也要用想盡一切辦法靠近你,不打擾不卑微,只是默默注視著你,即便你已嫁為人婦。可是有什麼關係呢?我愛你只是我一個人的事,和你無關。
我的內心會因為你今天的眉頭攢簇而兵荒馬亂,可是面對著你,我依然鎮定自若、雲淡風輕,因為我不想給你造成任何困擾,不想給你帶來任何負擔。愛就是如此純粹,除了我自己,無論多麼卑微,任何人都無權鄙視我的愛。
05
張愛玲說,對於大多數女人來說,愛的意思就被愛。所以,我們看到《傾城之戀》裡的白流蘇想盡一切辦法嫁給範柳原,因為那是她的長期飯票。《連環套》裡賽姆生太太不遺餘力地為自己尋覓夫婿,直到年老色衰。
愛是什麼?著名作家和哲學家周國平說:愛不是對象,愛是關係,是你在所愛之人的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愛是耐心,是等待意義在時間中慢慢生成。
愛是一種精神素質,而挫折則是這種素質的試金石。愛的價值在於它自身,而不在於它的結果,結果可能幸福,可能不幸,但永遠不會最幸福和最不幸。在愛的過程中間,才會有「最」的體驗和想像。
愛,終歸還是一個人的精神體驗,是默默地思念和牽掛,是飛蛾撲火的勇敢,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我愛你卻與你無關,又何須說出口,我怎麼忍心,讓你承受和我一樣的悲痛,我如何敢保證如此卑微地我能夠帶給你最燦爛的愛情。
結語:願每一個人都能擺脫愛情的傷痛,享受愛的過程,體驗最極致的美好。
版權聲明
本文系《綠蘿文藝》微信公眾號獨家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編輯:蘇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