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欲春宵》伊莉莎白·泰勒經常在劇組打罵丈夫理察·伯頓

2020-11-08 石坊青斜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美國藍光版封套

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1931-2014)執導的處女作《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的電影預告片中這樣告訴觀眾:「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到喬治(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飾演)和瑪莎(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飾演)家裡來玩一場有趣的遊戲之夜,不過諷刺的是,恩斯特·萊赫曼Ernest Lehman(1915-2005)刻薄的劇本中瀰漫著一種不真實的感受,它改編自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1928-2016)的舞臺劇。」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中的場景,所有的戲份全部都在這個空間展開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直譯是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一位英國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但是本片的Virginia Woolf指的是「大灰狼」(在英語中,Woolf與wolf的發音一樣)。

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 則是著名的英國童話《三隻小豬》裡的對白,而實際上本片與這個英國童話故事沒有關係。在英語世界中,三隻小豬的童話也是童謠,其中大灰狼的臺詞因押韻有趣而相當著名。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拍攝期間,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專門去看望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和本片有關係的是,片中的女主角僅僅在電影開始的時候唱了那麼一句「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電影的名字與劇情的聯繫只有那麼一點點。

由於愛德華·阿爾比往往通過千奇百怪的形式與手法去探索人物和他們所處世界的黑暗、複雜的心理與社會原因,被人們冠以荒誕派劇作家稱號。

愛德華·阿爾比承認是指「誰害怕大灰狼」,在這裡狼是指沒有虛假幻想的生活,以及瑪莎和喬治的生活,瑪莎是一所新英格蘭大學校長的女兒,喬治則是這所大學裡歷史系的副教授,他兩代表了真實和謊言。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組建班底後的第一次圍爐,第一排從左至右:喬治·席格George Segal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桑迪·丹尼斯Sandy Dennis;第二排從左至右:導演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攝影哈斯克爾·韋克斯勒Haskell Wexler

其實劇中喬治和瑪莎這兩個主要人物的名字,是美國第一任總統和他富有的妻子的名字——為了方便而婚姻。但觀眾依舊無法分辨電影中他兩那種混亂的、情感上的互相傷害的惡作劇似的關係來自哪裡。

1965年,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買下了戲劇《靈欲春宵》的改編權並拍攝成電影,此舉令許多業內人士驚訝不已,一時議論紛紛。這部描寫因愛瘋狂、相互傷害的電影充斥著譏諷謾罵和性暗示,由於粗話太多,在改編的時候做了很多的處理,但仍然是好萊塢電影史上第一部使用「Bugger」的影片,影片粗話之多在當時電影審查時改掉不少。

傑克·華納Jack Warner(左)和迪娜·梅瑞爾Dina Merrill在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首映式上

該片觸及當時社會道德底線,被認為是對《電影製作守則》(俗稱海斯法典)的嚴重挑戰。

但當傑克·華納Jack Warner(1895-1981)公開要求放映該片的劇院貼上「僅供成人觀賞」的告示並以此限售電影票時,美國電影協會只得讓步了,宣布這部電影因其藝術水準之高故成為特例,於是本片成為美國電影協會標識「18歲以下觀眾需要父母陪同觀看」的第一部電影。

這件事也導致之後其他電影工作者更為激烈地挑戰《電影製作守則》的權威。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中的形象

《靈欲春宵》所引起的波瀾是巨大的。當20個世紀60年代這部精彩的話劇被搬上熒幕時,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這也是一部帶有裡程碑性質的電影,正是因為這部電影以及之後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所帶來的《放大Blow-Up》(1966)這部電影,才有了現今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

事實上,即使有了這個限制,電影的內容還是進一步被更改已通過審查。在原版劇本中Martha的臺詞SCREW YOU!!被更改為GOD DAMN YOU!!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劇照,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

當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1932-2011)和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1925-1984)夫婦最先拿到劇本的時候,伊莉莎白·泰勒翻了幾頁就先睡了。理察·伯頓則把劇本通讀了一遍後,很是興奮,立馬搖醒伊莉莎白·泰勒對她說:「你必須接下這個角色,她絕對能讓你成為女版的哈姆雷特,就像哈姆雷特之於我一樣。」

伊莉莎白·泰勒這次聽了理察·伯頓的建議,馬上找到傑克·華納籤下一紙合約。果不出所料,瑪莎這個角色成為伊莉莎白·泰勒的演員生涯中最好的角色。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試鏡的時候,在彩色的鏡頭下,即使藉助化妝都顯得不夠老,所以決定拍成黑白片

在電影中她看上去體態痴肥,並且滿嘴粗話,這對一向注重形象的伊莉莎白·泰勒來說是一次突破性的表演,她在這部影片裡完全自毀形象,為了證明成功並非只靠迷人的臉蛋,伊莉莎白·泰勒增重10公斤、並將頭髮染成灰白色,玉女形象蕩然無存,可見她對這部影片的重視和投入,同時這個角色也為她贏得了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

在獲得榮譽的同時,伊莉莎白·泰勒也得到了110萬(外加影片10%的分紅)的片酬,而理察·伯頓則拿到75萬。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中徹底得放飛自我

戲劇改編的電影的確是產生偉大表演的溫床,以至於這類電影歸於演員而不是導演的作品,費雯·麗Vivien Leigh(1913-1967)的《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07-2003)的《長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1962)、梅麗爾·斯特裡普Meryl Streep的《八月:奧色治郡August: Osage County》(2013),和這部伊莉莎白·泰勒的《靈欲春宵》都是如此。而其他戲劇改編電影,之所以又不如這幾部這麼成功,似乎正是因為缺少了偉大演員的偉大表演。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中的形象

但《靈欲春宵》卻是當時製作成本最高的黑白電影,花了750萬美元。除了支付伊莉莎白·泰勒和理察·伯頓的片酬外,另外的大頭是付給了愛德華·阿爾比的50萬(版稅+編劇費)。

愛德華·阿爾比在2005年接受採訪時說,當時製片人兼編劇恩斯特·萊赫曼花25萬美元請自己來改編劇本,但完成之後,導演邁克·尼科爾斯和伊莉莎白·泰勒和理察·伯頓夫婦非常討厭那個劇本,經過伊莉莎白·泰勒和理察·伯頓夫婦的修改,幾乎百分之百都被推翻重來了,最後只保留了原劇本的兩句話。愛德華·阿爾比說這兩句話就值25萬美元已經非常划算了。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中的場景,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

《靈欲春宵》講的故事雖然簡單,揭示的內涵卻相當深刻,影片深刻地探討了婚姻、社會以及愛情問題,今天看依舊深受觸動。這不是一部輕鬆愉悅的片子,高潮迭起的感情碰撞,讓觀眾和劇中人一樣體會到心力交瘁。

影片在一個深夜,一對學術夫妻經過新英格蘭大學往家裡趕,伊莉莎白·泰勒醉醺醺的笑聲尖銳地印證了「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走進家裡,打開燈,伊莉莎白·泰勒不滿地環顧著客廳,對著客廳模仿蓓蒂·戴維斯Bette Davis(1908-1989)在電影《越過森林/難測毒婦心Beyond the Forest》(1949)中的舉止喊道:「真是個垃圾場!」這幕戲就此正式開始。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劇照

伊莉莎白·泰勒與理察·伯頓用酒精與怨恨製造的一個陰暗之夜,伊莉莎白·泰勒請來一對年輕的新婚夫婦,這對小伉儷男士尼克(喬治·席格George Segal飾演)才貌雙全,女士哈尼(桑迪·丹尼斯Sandy Dennis飾演)嬌俏可愛。兩對夫婦的狀態看上去真是天差地別。

伊莉莎白·泰勒的目的也算歹毒,就是要讓那年輕丈夫尼克的優秀來刺激日漸蒼老疲憊的理察·伯頓,理察·伯頓當然明白伊莉莎白·泰勒的用意,自然不甘示弱。於是伊莉莎白·泰勒與理察·伯頓便在醉薰薰的瘋言狂語中展開較量,完全是你殺我一刀、我砍你十斧的兇險。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劇照

通過午夜四人兩對夫婦之間的談話,描述了非常多的矛盾。其一,理察·伯頓在事業上的不進取,讓伊莉莎白·泰勒很失望;其二,理察·伯頓的童年生活不被人理解,被自己的老婆嘲笑;其三,理察·伯頓寫作的書不被自己的嶽父賞識,更使他沒有成就感;其四,這對夫妻間不能生育所造成的生活空虛,以及伊莉莎白·泰勒的心理不正常;其五,年輕的尼克一方面是被騙結婚,一方面是為了老婆哈尼家裡的錢,促使這對年輕夫婦之間沒有真實的愛情,也是造成尼克的不忠貞的原因;其六,伊莉莎白·泰勒放蕩的生活,這是她對自己麻木生活的一種逃避。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片場內,站從左至右:導演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

從本片可以看出美國中產階級表面平靜的生活下,暗伏著多少潛流,多少矛盾。感受到當時美國社會所存在的各種社會現實,利己主義、單親家庭、謀殺自己的家人、假結婚、人工終止妊娠等等。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黎明到來之後,大家還會願意回到自己虛偽的生活中,無論他們之間有多麼大的矛盾。

他們寧願過著光鮮、虛假的生活,也不願意給自己帶來真正的解脫。從這些反映出,劇中人物已經對生活變得徹底麻木,這樣的家庭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劇照

此外,電影裡描寫的那些矛盾,不僅存在於影片中的20世紀60年代,在我們生活的21世紀依然存在,可見我們如今的社會除了科技在進步以外,其他的並沒有什麼進步!

四位主人公生活在各自幻想世界裡,這使得他們無法與周圍人溝通和交流。當異化積累到程度上,他們會爭吵甚至仇恨對方。當他們走出各自幻想中世界,他們才能與人溝通和交流,才能感受到愛,才能去愛彼此。

這是一部以對話為主的電影,主要角色只有四個人,全部依靠演員的對白、表情及肢體語言來推動劇情,很像一出舞臺劇。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劇照,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

既然是依靠對白和演員的表演來表現劇情,所以本片演員的表演是本片成功的關鍵。這一方面,本片可以堪稱完美。四位演員的表演完全撐起了131分鐘的電影。

男主角理察·伯頓的戲份最吃重,除了與伊莉莎白·泰勒的戲份之外,還要分別與喬治·席格、他的老婆桑迪·丹尼斯(1937-1992)兩個人獨處的場景。

在這些場景中,大段大段的對話,特別多的特寫鏡頭,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但是這樣有難度的表演,理察·伯頓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完美。他將老男人優柔寡斷、憤恨、孤獨的性格與情緒表現得非常到位,他在電影中呈獻給觀眾一場場完美的表演。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片場,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幫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切生日蛋糕,他們中間是她的女兒莉莎

理察·伯頓和喬治一樣偉大;他是一位年邁、失敗的大學教授,最初的溫順讓位於他自己的狂暴折磨。他與伊莉莎白·泰勒的口角之爭,就像兩頭牛在鬥牛場上無休止的血腥鬥毆,這些畫面已經成為經典。每一句話都帶有惡意和蔑視,每句話都是為了讓對方留下最深的傷口。

在拍攝《靈欲春宵》期間,理察·伯頓和伊莉莎白·泰勒在鏡頭前經常是火力全開,有的時候讓劇組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不搞不清楚到底他兩是在演戲還是在生活。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劇照,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

在片場的時候,伊莉莎白·泰勒還幫理察·伯頓過生日當著所有人的面送禮物給他;有的時候,理察·伯頓因為伊莉莎白·泰勒經常在劇組的鏡頭之外當眾打罵他而情緒瀕臨崩潰,每天都處在悲傷絕望之中,並屢次試圖逃離《靈欲春宵》劇組去借酒澆愁,甚至為此苦苦哀求導演邁克·尼科爾斯。

然而理察·伯頓最終還是被強留下來,拍攝了電影中那場經典的哭戲。

導演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在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片場,這是他的處女作,首戰成名,而且還有兩位世界級的明星加持,可謂幸運

和絕大多數成功的舞臺劇影像化改編一樣,本片極其出色的攝影與剪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國影史上,本片創造了許多的第一次——同時也留下了一個「最後一次」:最後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獎的電影。

當然,和如今的不少優秀的黑白電影一樣,本片也是用彩色攝影機完成拍攝後後期再處理成黑白色調。哈斯克爾·韋克斯勒Haskell Wexler(1922-2015)的攝影為影片勾勒出一副荒誕、神秘鬼魅的氛圍,每一次鏡頭的快速運動往往都伴隨著情緒的激烈轉換。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中的表演每一幀都很精確

《靈欲春宵》不是一部容易上映的電影,它提供了一部令人不安的現實主義分析,分析了人類情感的脆弱性,以及這種不安全感導致我們不僅對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而且對整個世界進行猛烈抨擊的失控方式。這絕對是一部鼓勵觀眾去反覆觀看的電影,因為在初次觀看之後,你會從中獲得並不完整的感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67年的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這是自1931年的《壯志千秋Cimarron》(1931)以來,《靈欲春宵》是奧斯卡歷史上唯一一部提名了當時所有能提名的獎項的電影(共13項),可見其完美性(雖然在諸多重要獎項上都敗給了弗雷德·金尼曼Fred Zinnemann(1907-1997)的《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隨著奧斯卡獎項的增多,這一紀錄恐將永遠保持。

桑迪·丹尼斯Sandy Dennis為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拍攝的宣傳照,她因此片在片場流產,卻奪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在伊莉莎白·泰勒一共獲得的5次奧斯卡女主角提名中,這是她最後一次獲得的第二座小金人獎,也絕對是實至名歸的一次演技爆發(畢竟她第一次因《青樓豔妓/巴特菲爾德八號BUtterfield 8》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到了很多的同情票),同時也是她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伊莉莎白·泰勒飾演的瑪莎絕對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表演之一。

伊莉莎白·泰勒潛移默化地從虐待狂轉向溫柔,從欺凌屈尊到筋疲力盡的脆弱性,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大師級人物。瑪莎是一個真正可怕的角色,然而伊莉莎白·泰勒卻能給她以同情,讓你瞥見她本可以是一個溫暖可愛的女人。

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憑藉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拿到第二座奧斯卡小金人時,和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一起出席記者見面會

該片也讓桑迪·丹尼斯唯一一次獲得提名就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理察·伯頓和喬治·席格分別獲得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提名。對於理察·伯頓來說,這是他7次提名中的第4次(6次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1次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而這是喬治·席格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提名。此外,這是艾琳·沙拉夫Irene Sharaff(1910-1993)第5次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也是最後一次。

作為對邁克·尼科爾斯失敗的補償,他來年憑藉《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戰勝諾曼·傑威森Norman Jewison的《炎熱的夜晚In the Heat of the Night》(1967)拿下1968年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電影《靈欲春宵/誰害怕維吉尼亞·沃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英國DVD版封套

相關焦點

  • 「明星夫妻」伊莉莎白·泰勒與理察·伯頓:歡喜冤家的相愛相殺
    理察·伯頓有一位結婚了14年的威爾斯妻子西比爾·威廉士Sybil Williams,而伊莉莎白·泰勒有她的第4任丈夫是美國歌手艾迪·費舍爾Eddie Fisher(1928-2010),是她從美國著名演員黛比·雷諾斯Debbie Reynolds(1932-2016)那裡「偷」來的,而艾迪·費舍爾則是一個不折不扣吃軟飯的丈夫。
  • 寶通看電影(49)幻想與現實 ——性感偶像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靈欲春宵》啟示錄
    寶通看電影(49)撕開中產階層的虛偽假面——《靈欲春宵》啟示錄
  • 伊莉莎白·泰勒最美的二十五個瞬間
    是《玉女神駒》裡天真活潑的維爾維特·布朗,是《埃及豔后》中驚豔動人的克婁巴特拉七世,是《靈欲春宵》中歇斯底裡的瑪莎。
  • 美的化身 伊莉莎白·泰勒
    伊莉莎白·泰勒號稱「好萊塢常青樹」和「世界頭號美人」。她曾有過8次婚姻,與她最喜歡的伴侶理察·伯頓曾兩次走過紅地毯,她還在影片《埃及豔后》和《靈欲春宵》中兩度與他合作。1950年,18歲的時候,伊莉莎白·泰勒就嫁給了第一任丈夫、酒店繼承人小康拉德·尼科爾森·希爾頓(Conrad Nicholson Hilton, Jr),只可惜這段姻緣僅僅維繫了不到一年時間
  • 伊莉莎白·泰勒:八次婚姻百次手術,玉婆的人生激蕩無比
    伊莉莎白·泰勒是好萊塢綻放幾十年的常青樹,從玉女到玉婆,一生光彩奪目,在60餘年的演藝生涯中,伊莉莎白·泰勒五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並兩次獲得奧斯卡小金人。 (原創文字,多臺同發,抄襲舉報!圖片來自網絡)伊莉莎白·泰勒於1932年出生在英國倫敦,父母都是美國人。泰勒身高157cm ,三圍:36-21-36,雙魚座,AB血型。
  • 伊莉莎白·泰勒,好萊塢頭號美神,一雙漂亮的藍紫色眼睛聞名於世
    其後曾以《戰國佳人》、《朱門巧婦》及《夏日痴魂》三度獲得奧斯卡提名,而《青樓豔妓》及《靈欲春宵》則讓她兩度登上影后寶座。 從童星到貴婦,伊莉莎白·泰勒演藝生涯長達半個世紀,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女明星之一。在60餘年的演藝生涯中,泰勒曾經五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並兩次獲得奧斯卡小金人。在80年代之後泰勒的演出大減,多為電影及電視系列劇的客串演出。
  • 伊莉莎白·泰勒的珠寶人生與愛情傳奇
    由於入場人數太多,當晚的拍賣並沒有準點開始,佳士得美洲區主席暨總裁馬克·波特(Marc Porter)調侃說:「讓我們用泰勒的時間進行拍賣吧。」看來美人多有不守時的習慣。伊莉莎白·泰勒的珠寶收藏是世界公認的迄今最絕美無價的私人珍藏之一,泰勒不僅鍾情於這些珠寶,而且對它們的工藝、珍罕程度、質量和歷史都極有研究。然而儘管泰勒對珠寶的知識了解非常深厚,但她的收藏沒有任何固定的主題,因為在泰勒看來,她的每件珠寶都是愛人或親密朋友相贈的禮物,有著特殊的意義。
  • 名人風格:常青樹屬於好萊塢-伊莉莎白·泰勒
    在伊莉莎白·泰勒很早就首次亮相,在1942中,她在10歲時跳上了大銀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她演藝生涯的巔峰時期她贏得了兩部奧斯卡影片,並在第33部和第39屆分別獲得《青樓豔妓》和《靈欲春宵》獎,她曾經是好萊塢片酬最高的女演員。
  • 伊莉莎白·泰勒五年祭 一生能愛幾個人?
    五年前的今天,美國女演員伊莉莎白·泰勒去世,終年79歲。
  • 7個男人,8段婚姻,「埃及豔后」伊莉莎白·泰勒的桃色往事
    提起伊莉莎白·泰勒許多人不太熟悉,但和她同時代的女星可都是大名鼎鼎,比如奧黛麗·赫本、瑪麗蓮·夢露,其中泰勒和夢露之間還有一段大大的恩怨。伊莉莎白·泰勒有許多精彩作品,比如《靈欲春宵》《青樓豔妓》《埃及豔后》,關於《埃及豔后》這部電影還有很多緋聞八卦瓜吸引吃瓜群眾。
  • 8次婚姻,300件珠寶,百萬片酬主角伊莉莎白·泰勒的一生
    伊莉莎白·泰勒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個名字。天生美貌過人,一雙攝人心魄的紫羅蘭色的眼眸,傳說全世界只有600人擁有這樣寶石般的眼睛。9歲初登螢屏開始,拿過2座小金人,演過史詩大劇《埃及豔后》,也因此劇首位百萬美金片酬的影星,2次終生成就獎。
  • 伊莉莎白泰勒結八次婚七個丈夫 活到79歲傳奇人生也無法複製
    這一輩子,她一共結過8次婚,有過7個丈夫,第一次結婚是在18歲,但是8個月後就離婚了。其中有一任丈夫是離婚後又重新再結婚,但是最後又離婚了。 伊莉莎白·泰勒在情感的世界裡敢愛敢恨,在演藝事業上也勇於顛覆自己的形象,曾兩度奪得奧斯卡影后,在好萊塢有著無人能取代的地位。
  • 8次婚姻,300件珠寶,百萬片酬主角伊莉莎白·泰勒的一生
    伊莉莎白·泰勒是其中不可不提的一個名字。天生美貌過人,一雙攝人心魄的紫羅蘭色的眼眸,傳說全世界只有600人擁有這樣寶石般的眼睛。自己的名氣與財富,足以讓她成為一名珠寶玩家了,而她的7任丈夫中,也不乏麥可和理察,豪擲千金,珠寶贈佳人。
  • 伊莉莎白·泰勒真實容貌曝光,留給世人的只有永恆的回憶
    伊莉莎白·泰勒真實容貌曝光,留給世人的只有永恆的回憶伊莉莎白·泰勒,好萊塢傳奇女星,她年輕時的顏值真的很高,擁有一雙紫色瞳孔的眼睛,閃耀著紫羅蘭的光芒,泰勒甚至為自己的眼睛買了100萬美金的保險。伊莉莎白·泰勒是世人心中永遠的「埃及豔后」,縱橫好萊塢60餘載的常青藤,是好萊塢百年來最偉大演員之一,泰勒卻說道,「上帝給了我美貌、聲名、成功和財富,所以沒有給我幸福。」對於伊莉莎白·泰勒來說,婚姻是所好學校,與其說了結了8次婚,還不如說每一次都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而每一次婚姻都伴隨著一件件驚世的珠寶,泰勒也因此成為世人眼中的傳奇。
  • 千萬別告訴我,你連伊莉莎白·泰勒都不知道
    她就是伊莉莎白·泰勒。泰勒曾說,自己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母親手上的婚戒,或許正因為此,她的一生在冥冥之中就註定與這些永不褪色的珠寶緊密相連。伊莉莎白·泰勒最令人感嘆的一段情感莫過於她與男星理察·伯頓的相識相愛。在這段交纏的感情中,珠寶是這段逐愛之路的最佳見證。
  • 這對好萊塢巨星的愛情比伊莉莎白·泰勒的美麗還要傳奇
    在世人對於黃金時代的好萊塢的回憶裡,關於女星的印象遠多於男星,而伊莉莎白·泰勒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雖然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後一位,但他對泰勒的愛直接蓋過了其他所有人,這個人就是理察·伯頓。不管放在任何一個時代,泰勒和伯頓的結合都是有違世俗倫理的,因為在他們初遇並無法自拔地陷入愛情時,兩人都擁有各自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