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對我們來說,它不僅僅只是一個拍過戲的地方,而是有感情、有牽掛的,它總那麼讓人魂牽夢繞!」闊別十年,5月3日,他——曾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飾演迷龍的演員張國強隻身飛到騰衝,不為拍戲,不為公不為私,只是純粹地,想回騰衝來看看。
他下了飛機的第一個感受就是:騰衝變化太大了!他用眼睛不停地搜索著舊時的一切,但是騰衝十年來的巨大變化讓他不免迷茫,十年前機場還沒有通航,所以一直沒有找到感覺。進了城,車來到高黎貢山母親雕塑面前,呀!找到了!突然就憶起了拐上騰衝市人大的那條道路,他們劇組以前居住過的賓館,他的心顫抖了,在騰衝拍戲的182天呀!往事一件件湧上了心頭……
騰衝人是基本都看過《團》劇的,而且在之前,張國強飾演《士兵突擊》的高連長形象早在全國家喻戶曉,所以他這一路,幾乎都是「熟人」相伴,被拉著合影、搭訕、握手,一對從北京來的夫婦告訴他:我們就是因為看了《團》劇才來騰衝的;而一上車計程車司機就熱情地噓寒問暖;他來到下榻的官房酒店,酒店負責人看一眼就認出了他……
「真是感動,真是親切,感恩騰衝這座城市……」這個真誠、感性的,在我們眼裡的「真漢子」一遍又一遍地說:「騰衝,乃至雲南都是我們的福地,這片土地是神奇的,有著魔力的!」
但是,又何償不是他們?給騰衝帶來了傳奇!且不說《團》劇開播後引發世人對騰衝抗戰文化的關注度,以及大批團迷湧入騰衝,許多團迷組合在一起,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幫助抗戰老兵、建蓋希望小學……光說張國強短短的三天騰衝之旅,便在寵大的團迷中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發的一條關於他的行程的抖音短視頻,目前已經引來近20萬人的關注,點讚、評論成百上千地增多,這是要引爆「團迷」、引發「騰衝熱」的節奏呀!
去年騰衝文藝風向讀書會赴京參加鼓樓西讀書會,我們朗讀了一篇騰衝抗戰作品引來全場唏噓,朗讀的成功更離不開張國強一直到最後才上場朗讀為我們「壓軸」。活動結束後他請我們吃飯,對所有人沒一點大明星的「架子」,更像位兄長,像家人,他當時就和我們說:「會找時間去騰衝」,沒想到,還沒有一年的時候,他就鮮活地站在我們面前。
飯桌上,我們和這位率性而為、至真至誠的「東北大男孩」一起舉杯,大聲高喊:「團長萬歲、騰衝萬歲」!同祝:「家庭和順,事業騰衝」、「樣樣好」!
此行,到國殤墓園、烈士陵園祭拜英魂,是國強老師最牽掛的事,於是,他帶著我們,度過了一個意義深遠的「五四」青年節。4日清晨,天空中飄著綿綿細雨,我們趕到墓園的時候國強老師已經先到了,他帶著提前做好的鮮花花圈和幾箱燒酒來到紀念碑下,眉頭緊鎖、心情凝重。
我們都說,敬酒的話,繞著著小團坡灑一周就能表明心意了,他馬上拒絕:「這可不行!」他擰開酒瓶蓋,仰頭喝下一口燒酒,他說要與逝去的兄弟們共飲,邊喝邊灑,酒被他擰開了一瓶又一瓶,灑過了一排又一排墓碑,慢慢地,整個墓地的空氣中飄散著陣陣酒香,我們都擔心,再這樣下去,他可就醉了。
看國強老師的樣子,他是又想到每個墓碑前去,又擔心踩傷了墓旁的小草,腳步輕輕的,許是酒勁上來了,使得他腳步踉蹌,揮汗如雨。汗水一縷縷地往下流、後背已全被浸透……
山之上,國有殤,陸續有遊客到場祭拜,又有不少人認出了國強老師,他們默默在後面,一路相隨。我們從墓園走出來的時候,有幾名女孩見到國強老師就飛奔過來,說她們是外地的「團迷」,因為《團長》來看騰衝,就住在和順的客棧——劇中迷龍家的那所那宅子裡。
劇中的迷龍「撿」了個媳婦,現實中的國強老師又在和順「撿"到個「妹妹",他在由迷龍家改造的客棧裡遇見了一名姓張的保潔阿姨,誇她純樸率真,便一直稱她為「本家妹妹」,張姓「妹妹"感動地說:「想不到電視屏幕上的大明星這樣親切丶接地氣……只要國強老師所到之處,便是人氣爆棚。客棧裡,不管是老闆、店員還是旅客,無論來自哪裡,他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團迷」。她們愛《團長》她們要為迷龍守著家,有「家」在,不管身在何方總會掛念。
對於《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組很多人員來說,騰衝於他們,只是他們燦爛的演繹事業中的一個小小驛站。但是,一句「騰衝,我還會回來的」,卻並不是《團長》殺青後他們離開騰衝的一句客套話……三年後,張譯回來過,去年,蘭小龍一家回來過,今天,十年後,張國強回來了!他的回來也牽動著劇組人員的心,康導說:他在騰衝拍戲的日子最一段最快樂的時光,蘭小龍丶張譯丶段奕宏紛紛給他發來信息,表示:馬上就想飛回來!
期盼著
《團長》大部隊人馬
又在一個雲淡風輕的美好日子裡
全部來臨!
騰衝文藝風向投稿郵箱:
448116235@qq.com
文: 李燕滔 餘曉曼
圖:王立權 鍾保浩
視頻:鍾保浩 陳旭
設計製作:鄭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