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雲南20年,尋找17位隊友的遺骨|梅裡雪山山難30周年

2021-01-17 新京報

1991年1月3日。

這裡是雲南省的最高峰——梅裡雪山,海拔6740米。

中日聯合登山隊在梅裡雪山的腹地聚集,為挑戰這座處女峰做最後的衝刺準備。雪在持續地下著。22點剛過,位於海拔5100米的三號營地和基地營開始了這一天當中的最後一次通訊。

三號營地:「現在三號營地的雪很大,視線不良。積雪有1.2米厚。」

基地營:「需要除雪作業。」

三號營地:「我們每隔2~3 小時做一次除雪,如果這個狀況持續的話,積雪可能會超過2 米。」

(此時,對講機出現嗡嗡的雜音。)

基地營:「電池電量不足,請更換對講機。」

三號營地:「已經更換了電池,現在怎麼樣?」

基地營:「還是一樣。是不是因為大雪導致溼度太高的緣故?」

三號營地:「終止通訊吧,再見。」

基地營:「再見。」

22 :15,通訊終止。

這是和登山隊十七位隊員的最後一次聯絡。

/ /

在大雪中走下陡坡的轉山者們。腳下是數百米的斜坡。

1991年1月3日,雲南梅裡雪山發生了人類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難。中日友好聯合登山隊十七名隊員遭遇雪崩,全部遇難。在一百多年的現代登山史上,梅裡雪山也成為人類唯一無法登頂的山峰。

登山隊員們永遠留在了雪山,只留下悲痛的親人,還有不甘於籌謀多年登山未成的登山部隊友們。京都大學登山隊的隊員小林尚禮,就是其中尤為不甘的一人。

當時因要回老家,小林尚禮沒有參加此次梅裡雪山登頂,因而躲過一劫。當時的他,大學三年級。遇難的隊員中,有他的前輩,也有和他同年級的好友。

讓小林尚禮難過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和遇難隊友笹倉俊一、児玉裕介在一起的回憶漸漸淡去了,「我怎麼這樣,我要保留和他們一起生活過的記憶。」小林尚禮腦海裡湧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親自到梅裡雪山去尋找遇難者的遺體。

可是要到茫茫的梅裡雪山找遇難者的遺體談何容易,儘管之後一段時間中日雙方都在積極的尋找,可是一直沒有什麼收穫。

梅裡雪山山難紀念碑

當事故已過去七年多的1998年7月,所有人對尋找到遺物和隊員們漸漸不抱希望時,梅裡雪山腳下的明永村傳來了令人激動的消息:有村民在明永冰川附近發現了登山隊員的遺體和遺物。中日雙方立即組織了搜尋隊前往明永村回收遺體遺物。遇難隊員家屬們也一同前往。

也正是這次遺體搜尋行動,改變了小林尚禮的人生。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一再深入梅裡雪山搜尋,並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遺體。

在遺體搜尋中,小林第一次與遺體發現地明永冰川下的明永村民進行了直接接觸,才意識到了當地人對攀登梅裡雪山的排斥和憎惡;作為長駐明永村進行長期遺體遺物搜尋活動的執行人,他借住在村長扎西的家中,懷著忐忑的心與當地人交往。在其後多年,他一步步走過曾被他和隊友們漠視的雪原與森林、巖石與深谷,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與信仰。

扎西村長一家。左起依次是,央宗,扎西,嘎瑪次裡,卓瑪拉姆,弟弟。

小林由此辭去了企業中的工作,成為一名自然主題的攝影師和探險者,撰寫三江源地區的自然文章。在跨越多年的搜尋中,他從傲慢的外來登山者,逐漸轉變成為神山的守護者,一位自然主題的攝影師和作家。

在梅裡雪山山難三十周年之際,小林尚禮撰寫的《梅裡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中文版問世。此書以平實而細膩的文字,記錄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難,艱辛的搜尋,梅裡雪山的神秘風貌,山腳下人們的樸素生活,三次轉山之旅和當地生活的變化。其中特別收錄了山難遺物膠捲衝洗出的照片,這是山難遺物照片首次公開。

下文經授權發布人類學家郭淨為此書作的序言以及書中章節「十月 月光下的卡瓦格博」。本文配圖均來自《梅裡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

《梅裡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日)小林尚禮著,烏尼爾譯,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1月版

人類的探險是否應有限度?

作者 | 郭淨(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

我們在為梅裡山難三十周年策劃一套紀念叢書期間,小林尚禮提出疑問,這件事在日本已經過去,為什麼中國人還那麼在意?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有些含糊,沒有讓他,也讓我自己滿意。然而,一場疫情在2019年底爆發,並延續至今,仿佛老天爺揭曉了答案——

西方現代文明在數百年的狂飆突進中確立了一種邏輯,即把世界劃分為有靈性的「人」(human)和無靈性的「自然」(nature),並將這種區別固化在一套金字塔式的分類系統中。發端於15世紀的探險運動,其主旨是「文明」對「荒野」和「原始」的探索和操控;而借壯闊山水來彰顯個人的勇氣和智慧,亦成為探險運動的核心價值觀。

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多克拉埡(4480米)。轉山者們虔誠祈禱著在轉埡口上的瑪尼堆。

20世紀70到90年代,針對喜馬拉雅雪山群的登山和科考行動,逐漸脫離了早期單打獨鬥的境況,進入到群雄逐鹿的競爭時代。梅裡登山是這個潮流中最激進的一波,卻在物資充沛、準備周全的情況下遭遇慘敗。其受挫的根源,是對大自然威力的低估,而這種威力,不僅表現為突發的雪崩,更以當地神山信仰的形式呈現出來。

梅裡登山的挫折,和眼前這場蔓延南瞻部洲的禍患似乎難以相提並論,但它們都借死亡,凸顯了被科技和經濟繁榮遮蔽了的兩個核心問題:人類與自然、文化與文化應該如何相處。

這座被登山者和旅遊者稱作「梅裡」的雪山峰,藏語的意思是「白色的雪」(卡瓦格博)。這個命名包含著深刻的寓意:他不僅具有巖石、森林的自然形貌,也被賦予了人類敬畏的神性。在上千年的歲月裡,當地人仰仗著卡瓦格博的庇護,也因此劃定了人與神聖世界不可逾越的邊界。

所謂「山神」,正是那個擁有龐大力量,能夠賜福,也能夠毀滅眾多小生命的力量的象徵。然而,放眼我們生息於斯的山河湖海,自認為尊處生物鏈頂端的人類,無所不在地侵入神聖的森林、冰峰、溼地、海灘,「蕩滌」著他們厭惡的物種和景觀,同時也必然因生物圈的自我矯正而遭到報復。這衝突的焦點,恰恰是我們面對災難,總在迴避卻再也無法迴避的詰問:自然是否有神性?人類的探險是否應有限度?

從二號營地眺望梅裡雪山封頂(攝影:遇難登山隊員)

探險家們裹挾在如此劇烈的衝突中,不得不首當其衝地承擔無法預料的後果。作為一個懷抱理想,卻又身陷「莫斯肯大漩渦」的登山者,小林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躲開。當然,他的初衷並不是要去了解神山為何物,其實日本人也相信山神,但在他們的文化裡,朝聖者是可以登到山頂,對神靈祈禱的。他原本是去搜尋友人的遺蹟,就像《緬甸的豎琴》中的水島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留在東南亞收集死難將士的骨骸,讓他們的魂靈有個歸宿。

1999年8月5日,我曾跟著村長大扎西、村民達娃和小林尚禮前往冰川,拍攝他們尋找罹難者遺物的過程。那時,小林對藏族知之甚少,乃至心懷疑慮。等一個月以後我再去大扎西家時,他已經和這家人建立了初步的友誼。十二歲的白瑪次木和十一歲的松吉品初用藏語和漢語跟他聊天,大扎西趁著酒興跟他普及卡瓦格博信仰的基礎知識。一種比探險更加久遠和深厚的傳統,像酒精一般點點滴滴地滲進日本客人的身體和腦袋。如同高更和洛克,那個逃避都市,卻又受困於山野的叛離之人,慢慢褪去堅硬的盔甲,轉變成了一個山嶽文化的攝影家和探索者。

這種身份和靈魂轉變的例子,在探險史上屬於例外。我竟有幸在平凡之路上見證這段傳奇,見證一個登山者被雪山改造的故事。這故事或許預言了一種前景:在種種衝突愈加激烈的時刻,哪怕憑藉個人的微薄之力,也能在文化與文化、人類與生態景觀的隔離牆上撞開一個缺口,透進一絲希望之光。

山難帶來了絕望,卻也帶來一個普通人扭轉命運的故事。確切地講,小林盡了人事,但推動這無人之作的天命,還來自那座絨地的山神,他會無情地埋葬登山者的肉體,但最終解救了他們的靈魂。

用雪橇運送物資的隊員們。二號營地和三號營地之間的雪地,雪質鬆軟,踏之易陷,所以使用雪橇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遺物照片)

月光下的卡瓦格博

作者|(日)小林尚禮

譯者 | 烏尼爾

進入10月,玉米已開始鍍上一層金黃。10月初已然是雨季的末尾,我和明永村的村民們一起出發,開始了梅裡雪山轉山之行。

梅裡雪山位於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向平原過渡的地帶。因為有南北流向的三條大河以及與其平行的險峻山脈阻隔了東西交通,因此這片山脈被稱為「橫斷山脈」。這三條大河分別是金沙江(長江上遊)、瀾滄江(湄公河上遊)、怒江(薩爾溫江上遊)。

梅裡雪山的轉山路,是從瀾滄江幹流經海拔5000米左右的分水嶺到怒江,然後再經過分水嶺返回瀾滄江的漫長山路。從生長著仙人掌的乾熱河谷出發,經過飄著松茸清香的森林地帶,一直爬到遍地高山植物的寒冷埡口,沿途的氣候多樣性之豐富令人咋舌,難以置信這一切居然屬於同一個地區。

從二號營地眺望主峰。二號營地遠處的黑點,可能是三號營地的備選地點。(圖片為首次公開的山難遺物膠捲衝印影像)

二十天的轉山之旅,讓我得以用更廣闊的眼界去觀察這片土地。看到了在大山周邊生活的人們,也看到了從遙遠的地方專程來轉山的信徒們,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梅裡雪山作為崇高信仰的存在。

結束轉山之行後,我意識到了自己對梅裡雪山的懵然無知,心裡有種被山拋棄了的感覺。但也正因為這種感覺,反而讓我下定決心要認真拍攝梅裡雪山。我開始計劃去體驗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不同的季節。

轉山回來後,發現冰川上尚沒有積雪,所以我決定再進行一次搜尋。此時的山裡已經完全是一派怡人秋景。

這次又發現了新的遺體。這是今年最後一次做冰川上的搜尋工作。這一年裡共計進行了十次搜尋,確認了七人的遺體。他們分別是佐佐木哲男、工藤俊二、宗森行生、王建華、林文生、井上治郎、李之雲。加上去年發現的遺體,已經有十二位隊員的遺體得到了確認。與這項工作同時收穫的還有另一項成果。歷史上從未有過對明永冰川流速的正式測量,我們在進行搜尋工作的同時進行了實測,得知明永冰川的水平流速為每月32米。另外,從遺體移動的距離可以計算得知,明永冰川的流速在每年200米至500米之間。

遺體搜尋現場。扎西村長他們正在翻越冰河末端的冰隙帶。

根據冰川學者的研究,喜馬拉雅山脈上冰川的流速,最快的也不過是每年流動數十米而已。明永冰川的流速則在該值的十倍左右。這樣的冰川流速,說明了梅裡雪山的降雪量之大,以及山嶽地形之陡峭。地理雜誌和報紙介紹明永冰川時說:「(它)很可能是全球山嶽冰川中流速最快的一個。」

遇難的十七人中有冰雪和氣象研究的專家。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讓我們得知了這樣一處冰川的存在。

10月下旬,雨季徹底結束。我好像從沒見過這樣澄藍的天空,一整天都可以看得到梅裡雪山。因為夏季裡的降雪,山頂上的雪量更多了。

周邊的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紅葉從山坡高處向山腳洇染蔓延。地裡的玉米已經收割完了,核桃葉子也在慢慢變成金黃色。

遺體收容隊的基地營。

轉山回來到回日本前的這段空隙裡,我開始有機會拍攝夜晚的卡瓦格博。之前雖然也嘗試過很多回,但因為夏季天氣不好,一次都沒有成功過。

這一晚,月將圓。沐浴著溶溶月色,夜空下的雪山清清楚楚。我去到拍攝角度最好的人家屋頂上,擺好三腳架,打開相機的快門,鋪上睡袋躺下了。兩個小時後鬧鐘響起,我忐忑不安地睜開眼睛,心想:「不知道天氣怎麼樣呢?」

「太棒了!仍然是晴天!」

夜空下的梅裡雪山如飄浮的白絹,似乎大山本身就是個白色的發光體,多麼不可思議的景象!

關掉快門,我馬上進入下一次的曝光。那一晚我重複進行了五次拍攝。眺望著星空慢慢進入夢鄉,真真是在幸福的巔峰啊。

清晨6點半,天色慢慢亮起來。有點冷,但今天又是個大晴天,相機還開著。7點半,梅裡雪山的山頂上映照出一線光亮,這是日出地面的瞬間。薄薄的、桃色的光逐漸變強,很快覆蓋了整個山頂。就在照徹山體的剎那,晨光驟然變成了燃燒的火焰般的粉紅色,又逐漸轉變為橙紅色。待到初日的光芒一直籠蓋到山腳下,那光又變成了不甚耀眼的金黃色,就像是澎湃的激情回歸平靜。

這個過程其實不過只有十數分鐘,我一直目不轉睛地屏息凝視。這是我到這裡的四個月以來與卡瓦格博的第一次神秘相會。

月光下的卡瓦格博。這座神山從未有人登頂過,山下有燈光的地方是飛來寺村。

10月末,我要離開村子了。那天,我正在屋裡打包行李,扎西手裡拿著什麼東西走進來。「小林,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拿回日本喝吧。」他這麼說著遞給我一壺酒。側面寫著:「臨別贈日本友人,明永村長,扎西。」我非常喜歡這個禮物。阿尼和阿佳分別送了一袋核桃和一袋糌粑,碩大的袋子讓我感到有些為難,但明白這齣自他們的真情厚意,我感激地收下了。

扎西說:「雖然近期也許不能再來了,但等到我們頭髮白了的時候一定能再見面的。」

「謝謝!我一定會再來的。」

我倆緊緊地握手。

對於和他的相識,我的內心有切實的感受,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沒有保留地信任一個其他國家的人。因為和扎西以及村民們的相處,我關於山的思考發生了變化。梅裡雪山不再是一直以來的「攀登目標」而已,而變成了叫「卡瓦格博」的神山。

我問阿尼:「您最喜歡哪個季節呢?」

「當然是冬天過春節那段時間啦,我們會做山一樣多的好吃的,跳一整天的舞呢。」

我聽到這個回答,心裡就暗暗定下了再度拜訪這裡的時間。

傍晚時分,村裡的朋友們來告別,還有人帶酒給我作為分別禮物。

從德欽來的車到了,我們將遺體和遺物裝上車。天擦黑的時候,我在村裡人的目送下告別了明永村。我們都微笑著約定再見面。汽車開出村子後我再次抬頭仰望。和我來時一樣,卡瓦格博隱藏在沉沉的雲霧中。

「呀拉索!」向著卡瓦格博的晨禱。

作者|小林尚禮 郭淨

摘編|李永博

編輯|徐悅東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梅裡雪山超自然事件,17名遊客遇難,村民:神明顯靈了
    文/不二姑娘相信大家都知道梅裡雪山就坐落在西藏地區,是西藏的神山,看上去純潔無瑕,神聖無比。這座山在藏民們的心目中如同於神明一般,是藏傳佛教的神山,這座山峰的海拔高度高達6700多米。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珠穆朗瑪峰這樣的高峰都有許多人登頂,梅裡雪山卻沒有一個人登上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而且在1991年的時候,梅裡雪山還發生了一個超自然的現象,17名遊客犧牲在了梅裡雪山。而且在搜救人員搜救的過程之中,還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別看梅裡雪山的海拔高度沒有珠穆朗瑪峰高,但是想要挑戰它,並非是一件易事。
  • 梅裡雪山皚皚白雪展現雄偉山巔 日照金山光芒璀璨照見旅人好運
    七彩雲南昆明8月25日訊(簡南俊)梅裡雪山,有雪有山,山雪相依,山雪相映,互為成景。相傳,到訪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境內梅裡雪山運氣良好者,能夠遇見日照金山的景觀。
  • 梅裡雪山深處的天堂——雨崩探秘之旅
    梅裡雪山深處的天堂——雨崩探秘之旅 2020-12-31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徒步串串燒】(1) 2006年秋天,我在雲南畫了一個圈
    雲南徒步串串燒——2006年10月雲南徒步日記 我在雲南畫了一個圈23個日日夜夜,11天超過200公裡的徒步,累計上升海拔9371米,下降9065米;14人的大隊伍,全隊拍照幾萬張,拍攝DV帶3盤;沿途經過怒江、讕倉江、金沙江,碧羅雪山、梅裡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丙中洛、迪麻洛、茨中、雨崩、尼汝、玉壺。。。
  • 「新時代迪慶新氣象」德欽縣:打造堪比阿爾比斯旅遊小鎮的梅裡雪山...
    梅裡雪山攝影小鎮全景。德欽縣文化和旅遊局供圖從雲南省德欽縣城沿滇藏公路北上,行至10公裡處的飛來寺,只見瀾滄江對岸數百裡冰峰接踵綿亙,勢如刀劈斧削,氣勢非凡。這就是被當地藏族人民親切稱為「卡瓦格博爺爺」的梅裡雪山。
  • 中國這座山,比珠穆朗瑪峰還難登,至今無人能徵服
    這座山便是中國雲南的梅裡雪山,梅裡雪山國內的知名度不高,但在國外有很大的知名度,其最高峰是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也是雲南省境內最高的山峰,人類攀登的主要是這座山峰。梅裡雪山攀登歷程想徵服梅裡雪山最高峰的,最早是英國登山隊,時間是1902年,以失敗告終。
  • 梅裡雪山下的「隱世桃源」,遠離塵囂的雨崩村,是讓人嚮往的遠方
    雨崩村位於雲南梅林雪山東麓德欽縣雲嶺鄉境內。這裡海拔高達3000米,四面簇擁著群山,被譽為「最後的世外桃源」,因為不通公路,才沒被世俗所打擾,保留了最原始的模樣,所以這裡也成了徒步愛好者的天堂,儘管路途難行,即使一路上可能會經歷高原反應,體力不支等情況卻還是有人慕名而來。
  • 梅裡雪山歸來|女孩,除了矯情做作,我們應該活得更酷點!(附帶超詳細攻略)
    我腦袋總是有很多的念頭,有些只是想想而已,唯獨放不下,去遠方,尋找自己。這次主要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雲南行(麗江+梅裡雪山):1.麗江(推薦青旅)2.梅裡雪山徒步攻略3.雪山拍攝攻略分享---梅裡雪山---景點介紹        梅裡雪山位於雲南省德欽縣東北約10公裡的橫斷山脈中段怒江與瀾滄江之間,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稱為「太子十三峰
  • 走進「徒步者天堂」雨崩,穿越原始森林,探索梅裡雪山下的冰湖
    雨崩徒步線路在國內是一條史詩級的存在,被廣大旅友譽為「徒步者天堂」「梅裡雪山下的曠世桃源」「神山聖水下的世外之地」。冰湖,位於梅裡雪山之下,海拔3864米,是雪山山神卡瓦格博的命魂湖。去雨崩冰湖徒步的路程並不容易,第一天,路上就發生了兩個小插曲,抵達雨崩的時候,已經是晚上9點鐘。
  • 徒步者的天堂雨崩村,與梅裡雪山親近,去看99%的人沒看到的風景
    雨崩村是一個在梅裡雪山深處的小山村,整個村子分為雨崩上村和雨崩下村。第一:雨崩村這裡的風景不亞於稻城亞丁,神聖的雪山、湖泊、寺廟、瀑布一個都不少;森林、小溪、山村、峽谷也一應俱全,而門票,卻只是亞丁的十分之一。第二:是因為這裡與世隔絕,村子位於大山深處,依山而建,對面就是梅裡雪山。要徒步四個多小時,才能看到這個村子的真容。
  • 梅裡北坡徒步攻略,揭秘《消失的地平線》中雪域神國香格裡拉原型
    比「徒步者的天堂」雨崩村原始僻靜,正因如此,幾乎沒有驢友涉足,有人說它是「梅裡雪山最後的秘境」、「離卡瓦格博山神最近的地方」,也有人說它才是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神秘而古老的雪域神國「香格裡拉」的原型。
  • 中國這座仙境在英國火了90年,王子20小時飛機前往
    他在東南亞住了一晚1200英鎊的酒店,而他也曾經在2015年專程跑來中國的雲南,並下榻在了曾經連續9年被貓途鷹旅行之選評為中國排名前25的酒店——松贊酒店。託地理位置所賜,酒店在梅裡的分號也有被CNN評為中國風景最好的9家酒店之一。而酒店的第一個分號就坐落在自1930年因英國著作《消失的地平線》成為「明星」城市的香格裡拉(書又在1937年被拍成電影)。
  • 比雲南更雲南、比西藏更西藏,這些地方連大自然都偏愛!
    每一個酒店便是一個點,以點連線,遺世獨立的山居穿起磅礴之境。沿途不同海拔區域的自然風景與多民族多宗教的人文景觀交錯,令人沉醉其中。03天人之際:通往梅裡雪山的旅程·【雲南環線】冬 | 6晚7天有一種嚮往,叫雲南的冬天。
  • 德欽|「遙望金山梅裡雪,氤氳漫透日邊寒」
    原本到雲南是想來看風花雪月的,結果半路殺出的雪山之旅打亂了自己之前的整個節奏。應允隨行之後,才想起來時的行囊裡並沒有備所謂的冬裝,這也意味著,如果在雪山之畔突遇降溫,幾乎毫無準備的我必然陷入與惡劣天氣的獨自作戰、分外難熬。
  • 有時候,有些風景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香格裡拉的梅裡雪山
    香格裡拉就像是人們對天堂的一種嚮往,梅裡雪山雖然在香格裡拉,但是它離古城還著數百公裡的路程。一般都是五六人拼車前往,目的是看日照金山。何謂日照金山?跟著小編一起看你就知道啦!太子雪山我們是五月去的,從古城出發、幾乎都是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走來都是高原風情:灌木叢、若隱若現的雪山、純淨的天空。快到的時候我們路過了最高點——迪慶德欽太子雪山,海拔有4292米。說真的,確實有一點點缺氧。
  • 雲南,去過無數次都看不夠
    02 最「複雜」的雲南 千萬年的板塊碰撞,造就了現在的雲南。與秀麗的山水風光迥乎不同,雲南的地貌其實極為複雜,這在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裡,也可稱得上是相當出眾。
  • 我國一座雪山被禁止攀爬:只能遠遠觀望它的美,而不能切身體驗
    很多人每天都過著兩條線的生活,每天平淡的生活讓人們越來越嚮往旅行,現在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水平越來越高,視覺盛宴讓大多數人無法滿足,尋求刺激的人變多了,只有去探險才能滿足身心,今天我們國家禁止攀登雪山,只能從遠處眺望。
  • 雲南的一個小村,全村只有20戶人家,被稱為「建在天堂的村落」
    雨崩村位於雲南香格裡拉的梅裡雪山腳下,四面環山,海拔3000多米,又分上雨崩和下雨崩,實際還是一個村子,只是因為是山地,一部分人家住在山腰上部,所以稱為上雨崩,一部分人家住在山腰下部,稱為下雨崩。上雨崩由於四面環山,進出只有一條山道,所以這裡的住戶並不多,只有20多戶人家,都是藏民,住宅是典型的藏民木屋,分上下2層,下面一層是栓牲口的,上面一層住人。
  • 雲南雨崩村,徒步者天堂,世外桃源般風景
    雲南雨崩村位於雲南梅裡雪山東麓德欽縣雲嶺鄉境內,四面群山簇擁,地理環境獨特 ,海拔3000米,是梅裡雪山轉山的必經之地,這裡自古只有一條人馬驛道通向外界,堪稱「世外桃源」。雲南雨崩村目前無公路可通,進入雨崩有西當方向和尼農方向兩條驛道,以西當驛道更為方便 ,需徒步或騎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