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想要自己蓋房子的人應該擁有的建築書。
在這裡,讀者能了解從基地選擇開始的基礎建築知識,也能了解如何與設計者溝通、傳遞想法,以及建築完成後如何驗收及後續的維護管理。
12位建築師和他們的建築團隊,在設計上因地制宜,緊跟時代,嘗試使用輕科技和特殊材料,從建築的結構、工序、造型、質量和理念等方面,對建築師們十分有益!
01 返鄉遊子的歸宿——燕窩
該項目位於臺灣省宜蘭縣壯圍鄉,由術刻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業主是一對老夫妻,從臺北退休返鄉歸巢,想在壯圍鄉開始退休後的生活。
業主從小在宜蘭縣壯圍鄉長大,對於小時候黑瓦斜屋頂、紅磚牆及眺望龜山島的自然美景有著深刻的記憶。因此在建築設計上,建築師創造了多個不同視點的屋頂平臺,可以觀看田野風光和日出海景。
建築外觀採用了燕子歸巢的意象概念,在實質的空間上,將兩個前後錯置的斜屋頂體量,分別規劃給業主的兩個兒子居住,創造出多元彈性的流動空間。
在設計上,建築師採用陽臺上方的天井、閣樓上方的天窗、神明廳上方的天窗,利用視點位移創造空間上的趣味與流動性。
02 回歸·純粹——澎湖緣宿
該小型酒店項目位於澎湖島,是臺灣西南部群島的主要島嶼。項目的內部空間由兩個主要元素定義:上下浮動的樓板和垂直切割它的非線性空間,都取自客戶和建築師在現場產生並用便攜BCI(人機接口)工具記錄的腦電波的形狀。
將EEG應用於建築設計可能聽起來很奇怪,甚至像一個俗氣的營銷套路,但其實它是團隊努力超越理性的嘗試,從而產生了細碎但是前所未有的間隙和空間。
未完成的混凝土粗糙地覆蓋整個建築表面,使建築物具有一種連貫的複雜性,大量的空隙將嚴酷的熱帶氣候,轉變為一個令人舒適、愉悅的生活空間。
建築師放棄了有意識地精確設計每一個角落,採取一種隨意的方式,最終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獨特空間,適合住宿和小型聚會。
03 修行者之家的原形——進之宅
當建築師接到一位出家人的設計委託,和修行者的生活形態對話之後,「進之宅」出現在臺灣百合的土地上。當住宅可以不再是商品,「三院兩進」取代了「三房兩廳」,奢侈的建材亦離開立面,建築呈現它樸實無華的本質。
在空間組織上,建築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院子,創造了一個經典空間序列的變體,通過光線的變幻來標識出冥想空間和走廊。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不同的澆築模板可以澆築出物種紋理不同的混凝土砌塊,並用於不同的功能空間中。
三院是在長形的基地內退讓出前院,中庭,後院,形成風的通道和光的容器;兩進則是由感知經驗所建立的意識空間。
該項目旨在重新思考生活與冥想之間的關係來探索生活體驗。沒有精神導師也沒有電視機,只有天與地,光與影,空間與時間的對話,建築的秩序得以保留。
04 《自建別墅設計與施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