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零記說到古惑仔行走江湖的「三大忌」【傳送門:《古惑仔》裡的江湖詞彙(一)】,這周就來說說一個古惑仔的職業生涯發展史。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撻朵」,「我爸是李剛」就是其中一種,與「我大佬係陳浩南」沒什麼兩樣。
「朵」是一個人的名號、名堂,引申為名譽,而且一定不能收收埋埋,要麼「撻」(摔)在對方眼前,要麼「響」亮地報上家門,所以也作「響朵」。「撻朵」是主動行為,自報名號以震懾對方,目標是取得對方的尊敬、優待——但這同時代表著,對方本來並不認識你,或者你自己的朵還不夠威,需要撻出大佬、堂口或者你爸的朵,說明有人罩著。
「朵」就算再響,也有地域限制
「撻朵」一詞經常被誤會來自黑幫,其實是來源於軍隊。1945年,戰後華南物資短缺,大批「水客」把香港貨物偷運入深圳牟利。這時的國民黨軍財政緊絀,部隊也吃不飽,加上軍紀渙散,一些國軍士兵就幫忙接應、甚至自己就當起「水客」。國軍的胸章和臂章上,要麼是「花朵」,要麼是與之形狀相近的國民黨黨徽。
國軍的胸章、肩章、臂章或胸牌都有梅花或太陽圖案
這些從事走私的軍人平時不出示身份證明,過關的時候才「撻」出來,一是可以免費搭火車,二是帶著水貨通過截查的關卡也比較容易。「撻朵」正是形容「撻」出身份取得特權的行為。國軍這項特權引來一些退伍的傷兵、老兵找出舊時軍服、帶上過期胸章暪天過海,冒充正規軍,靠「撻朵」走水貨搵食。
蔣委員長生氣了,「因官兵符號內藏,稽查不易,幾成散兵遊勇,軍紀掃地,請仍恢復佩帶符號、領章、臂章使其顯露,以便稽查」。(圖片來源:臺北國史館檔案)
《古惑仔》裡每個人都很珍惜自己的「朵」,因為「朵臭咗」就沒法出來行。另一常用「撻朵」處是粵劇戲班,你介紹一齣戲是「鄺健廉主演」沒人知道是誰,當然要「撻個響朵」,說是「紅線女擔綱」啦。
「扎職」可以簡化為一個「扎」字,《古惑仔》第一集裡,大天二(謝天華飾)不知好夕地問大佬B:「南哥幾時扎啊?」這屬於「越級」打探自己大哥能不能升職,當然不符合規矩,所以陳浩南(鄭伊健飾)馬上讓他自罰一杯。
這裡的「扎」正確寫法是「躑」,意思是跳躍、以足擊地,粵語裡的「跳跳躑」、「躑躑跳」(通常寫作「跳跳扎」「扎扎跳」),都是跳的意思。不難理解,「扎職」就是職位跳(升)。
其實在《古惑仔》之前,TVB就製作了經典劇集《新紮師兄》,後來還有《新紮師妹》《新紮師姐》影視系列,無論是警察還是古惑仔,升職都叫「扎職」,職級分明的公務員其他部門、或者其他行業也有使用這個詞。
1984年的《新紮師兄》,滿是巨星們當年的青澀臉(圖片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覆桌」表面看來是「反檯」的斯文寫法,到底哪位師爺第一個想到這個詞,零記也很佩服。不過,「覆桌」的真實含義一點也不斯文,遠超出「掀桌」的字面意思,而是「搞大件事、加倍奉還」式的復仇。所以,老一輩江湖中人並不輕易說「覆桌」,因為往往代表更大的腥風血雨即將來臨,而且容易招致對手「覆覆桌」,冤冤相報何時了?
烏鴉(張耀揚飾)的經典覆桌
但「覆桌」在去年的香港突然變了高頻詞,在街頭衝突不斷的情況下,一方被打了就計劃「覆桌」,另一方受到反擊又摩拳擦掌再「覆桌」,才導致難以收拾的局面。
「我系東星耀揚,今日嚟收你皮!」問你怕不怕?
在江湖上,「收皮」就是取人性命,與社會上更廣泛使用的意思——「閉嘴」相比,顯然嚴重得多。這個「收皮」不是收集人皮,而是源自大灣區早期賭檔「番攤」。
莊家有一堆白色的「攤子」,可以是白色的圍棋、鈕扣甚至銅錢,用一個碗扣住一部分,這叫「出皮」。賭客所賭的是碗中「攤子」數目被4整除之後的餘數,下注於1、2、3或4(即整除),買定離手之後,莊家掀開碗,用小竹枝將「攤子」四個一組地撥開,這叫「行皮」。(因為一定是「四個一皮」,所以「七個一皮」就用來形容忙中出錯、十分混亂的樣子)
撥開「四個一皮」之後,賭的是餘數
莊家撥到最後一批「攤子」,這一局完結,就叫「收皮」。如果有警察來取締賭檔,負責「睇水」的小弟就要大聲喊「收皮啦!」讓場內的人快點跑路。因為「收皮」就是「玩完了」,後來被黑社會用來指代取人性命。
香港早期番攤照片,現藏華盛頓大學圖書館
據說在老一輩江湖中人眼裡,古惑仔平時不過是爭錢財,而「收皮」意味著不得好死、暴屍街頭,是相當惡毒的詛咒,與「覆桌」一樣,後果很嚴重,一般不會動輒說。但是,年輕一輩不知輕重,「收皮」反而變得常用,尤其是社交媒體時代,稍看不順眼就想對方收皮,而且大有不收你皮絕不罷休的勁頭,比古惑仔還要兇狠。
不過,要年輕人收皮也很容易,斷wifi就可以了。
「江南西人」神曲《冇wifi會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