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鏡頭將生活中的某個瞬間定格下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然而,畫面的美與不美除了拍攝技術是關鍵外,設備也至關重要。使用手機拍照不能帶來更好的畫質提升,專業單反操作複雜、攜帶又麻煩,而無反相機(微單)的誕生則很好的平衡了這兩者間的優缺點。
微單面世這麼多年以來受到了不少普通消費者的青睞,而且某些品牌的機型還是專業攝影師的菜,目前這類產品主要被索尼、奧林巴斯、松下這些日系廠商主導著市場,前段時間小米生態鏈品牌小蟻科技也推出了一款無反相機:小蟻微單相機 M1。
雖然此前網上有評論說這臺無反相機的命名方式侵犯了索尼的「微單」商標,不過這確實可以說是年輕人的第一臺「微單」,而且其還是國內首款真正意義的無反相機。
小蟻微單相機 M1 採用輕巧的外觀設計,搭載 M4/3 系統,2016 萬像素索尼 CMOS 傳感器,支持 4K 視頻錄製,並且帶有「大師隨行」等特色功能,那麼,具體表現如何,下面就來體驗下。
◆ ◆ ◆ ◆ ◆
機身:簡約設計,輕盈小巧,有徠卡相機的味道小蟻 M1 的機身設計風格與徠卡的相機非常相似,特別是機身正面右上角的紅色小蟻 Logo更突出了徠卡的味道。
機身體積方面,完全可以用小巧去形容,對比索尼 A6000,小蟻 M1 的機身小了一大圈,加上電池後,機身重量大概有 280 g,體積雖小,但拿在手上分量感十足。
機身的手柄設計並不是很凸起,對於拿慣了單眼相機的用戶來說,這樣的設計握持舒適度並不是很好,可見小蟻 M1 更傾向於追求體積的小巧協調而犧牲了舒適性。
小蟻 M1 在按鍵布局方面做到了足夠簡潔,機身頂部僅有的兩個轉盤、開關以及快門按鍵等,可以想像實際的操作應該也非常簡潔。
兩個轉盤的手感還不錯,阻尼適中,快門的反饋力度一般,半按和全按區隔明顯,不過全按快門時力度偏硬,拍照時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其撥杆的開關設計個人感覺並不是很合理,在日常攜帶時容易誤觸導致機器開啟。
相機背面是一塊 3 英寸的觸控屏,側邊兩個操作按鍵,整體來看,機身的設計都非常簡約。
不過,這塊屏幕的「屏佔比」是在太小,亮屏後可以看到寬大的黑邊,違和感明顯,另外,比較遺憾的是小蟻 M1 並沒有配備電子取景器以及屏幕翻轉功能,感覺有點美中不足。
儲存卡槽、數據接口等位於機身的手柄側,內存卡的插拔很方便,電池卡槽則位於機身底部,電池卡槽與內存卡槽的分開可以避免因為長期拿取內存卡導致電池卡槽蓋的鬆動,這點上還算考慮周到。
◆ ◆ ◆ ◆ ◆
鏡頭:輕便設計,但塑料感偏重小蟻 M1 的雙鏡頭套機分別配備有小蟻 12-40 mm f/3.5-5.6(等效 24-80 mm)和小蟻42.5mm f/1.8(等效 85mm)兩款鏡頭,一款主要用於日常的多場景拍照,一款主要用戶人像/特寫拍攝。
兩款鏡頭大小尺寸差不多,外殼採用塑料材質,其好處就是減輕鏡頭重量提高便攜性,不足的是,塑料感比較嚴重,同時工藝也控制得不是很好,看起來不夠精緻。
◆ ◆ ◆ ◆ ◆
操作:觸屏交互,上手簡單小蟻 M1 的交互邏輯對比索尼的微單有很大的不同,使用上更像是手機相機那種交互模式。
由於機身實體按鍵極少,因此大部分操作都通過觸控屏幕進行,通過左滑屏幕即能進行相關的設置,其功能布局非常清晰,也沒有複雜的操作層面,用過手機相機拍照的用戶,上手小蟻 M1 完全沒有難度。
在簡潔操作的同時,也不失作為一臺微單的專業性,其可以通過機身頂部的轉輪來切換拍攝模式,比如:全自動、光圈優先、手動等等,手動模式下的參數調節則通過觸控屏和右側轉輪完成,使用上還算簡便,但這樣的交互對於玩慣了單反的老手了說,操控性不強。
值得一提的是,這塊觸控屏的靈敏度一般,操作起來會有輕微的滯留感。
相比其他的微單,小蟻 M1 的拍照模式還內置了「大師隨行」模式,其實這主要是一個人像模板,為了輔助攝影師人像構圖而用,該功能有一定的實用性。
但對於使用的場景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據適合的場景使用適合的模板才能拍出更好的照片,另外其還可以通過連接手機 APP 下載更多的模板。
◆ ◆ ◆ ◆ ◆
拍照體驗:沒有太大驚喜,也沒有讓人失望,對得起兩千元價位小蟻 M1 搭載索尼 2000 萬像素的 IMX269 傳感器、高感光最高支持 ISO 25600、帶有 81點反差式對焦等,從參數上看應該能帶有不錯的成像畫質,不過比較遺憾的是並沒有配備光學防抖,因此夜間拍攝以及捉拍能力可能表現一般。
具體效果如何?下面主要搭配小蟻附帶的 12-40mm f/3.5-5.6 鏡頭在自動模式下,通過幾組照片來看下其成像效果。
整體而言,小蟻 M1 的成像畫質對於 2 千元的價位來說表現出色,陰天下的室外遠景拍照,白平衡控制良好,色彩的還原度也比較準確,色調方面沒有特別偏向於那種顏色,細節的捕捉比較到位,色彩飽和度不是很高,偏向於真實的效果。
弱光下的近物拍攝表現尚可,對焦點的拍攝物體銳度明顯,不過由於其不具備光學防抖能力,在光線欠缺的環境下,只能利用快門速度和高感光度來彌補,帶來的不足就是照片比較容易拍糊,同時帶來一定的噪點,另外,近物的拍攝,有時候對焦的準確度不是很高。
夜間拍攝能力中規中矩,沒有太大驚喜,也沒有讓人失望。
在自動模式下拍照效果不好:由於參數都是由系統調節,快門、iOS 等不可控,光線不足,快門速度會稍微有點慢,這對於用戶來說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如果手抖很容易把照片拍糊,同時這個情況下,對焦速度也稍慢,需要一定的耐心。
整體而言,這還是一臺可以拿去夜拍的機器,在自動模式下拍照雖然白平衡控制的不是很好,但畫面的純淨度很高,放大圖片還能看到物體邊緣細節,雖然暗部會有輕微的噪點,不過塗抹感並不是很嚴重,90 分吧。
◆ ◆ ◆ ◆ ◆
第一代並不是很完美,但依然是一臺優秀的高性價比微單優點:
輕盈小巧,操作簡單;
M4/3 系統,鏡頭群豐富;
照片傳輸手機方便,可快速分享朋友圈;
支持4K錄製。
缺點:
沒有翻轉屏和電子取景器;
觸控屏流暢性一般;
機身塑料感重,缺乏質感;
開關撥杆設計欠合理,容易造成誤觸。
作為小蟻乃至是國內的第一臺微單,小蟻微單相機 M1 還有很有細節需要改進,但這是一臺值得認可的機器。
外觀上看,這臺相機的設計看到了很多海外產品的影子,但交互邏輯方面卻截然不同,相比複雜的單眼相機操作,小蟻 M1 的交互操作向手機「相機」看齊,因此受眾上更傾向與小白、以及喜歡簡拍的用戶。
成像畫質從兩千元的價位來說屬於上乘級別,配合附帶的兩個鏡頭,基本適應於日常的大部分場景拍照,比較不足的是機身沒有配備翻轉屏和電子取景器,某些場景下拍照不能更加隨心,同時沒有配備光學防抖也是其中一個遺憾,不過這依然是一臺綜合能力不錯的相機。
小蟻微單相機 M1 起售價 2199 元起,對比其他同級別的產品,高性價比是其最大的優勢,對於比較追求成像畫質同時又不喜歡複雜操作的用戶來說,小蟻 M1 值得考慮。
·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查看
錘子T3,谷歌太子,10月最值得期待的數碼產品都在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