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萬茜很正常。
到38歲,也不是完全沒遇到過機會,一直都不紅,是有原因的,因為無論是性格還是長相,她都不那麼符合長久以來的大眾審美偏好,未來女性主義題材熱度起來,形成成熟知性和性徵不那麼明顯的審美風尚之後,她會不會變得符合大眾審美偏好,就不好說了。
更何況,她的戲也沒有好到讓人過目不忘的程度。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有人喜歡萬茜,也很正常。即便不符合大眾審美,也還是有人get到她的顏的,比如我。戲雖然沒好到讓人過目不忘的程度,但至少有幾部戲的演技還是很突出的,更重要的,她這幾年接的電視劇都是上星劇,並不是網劇,電視觀眾群眾基數,你看不到,但非常大。
我所喜歡的別人不喜歡很正常,我所不喜歡的,別人很喜歡也很正常,因為,這才是世界的運作規則。
那為什麼不喜歡萬茜的人,更願意表達出這種不喜歡呢?
我認為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自己被冒犯了。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我之前說,乘風破的姐姐這個節目最大的問題,是把完全不同的審美取向和價值標準放到同一個評判體系裡比賽,這個評判體系又非常模糊和可變。這30個人的受眾群體可謂千差萬別,且很多更甚是全無交集。於是無論你把誰排在最後一名,都會引發很大爭議,因為這不是單純的某個演員的人氣比較,這已經上升到觀眾審美情趣的高低評判了。這個節目成功挑撥了不同類型藝人受眾群體間的矛盾,不同類型曲目聽眾間的矛盾,以及網絡觀眾與現場觀眾間的矛盾,尤其是最後一個,在不同審美和價值體系混戰的局面下,別說500個觀眾了,5000個樣本量可能都不能反應這些受眾的正態分布,而且即便符合正態分布,評判結果也不會令人滿意。之前歌手就有類似問題,那還只是大嗓小嗓歌手,通俗,搖滾,樂隊這麼幾種形態,而且大家好歹還有共同基礎,現在是30種(不止)形態大亂鬥。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另外評價體系雖然既不明確又常變動,但至少方向上是固定且唯一的,那就是傳統女團的評判體系,人氣決定一切,而節目錄製時間和播出時間有很長的時差,四公五公舞臺之前的人氣投票,完全就是個基礎群眾基數的比拼,在這個節目出圈之前,前韓國女團成員、選秀歌手、傳統歌手、演員之間的群眾基數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於是,你喜歡的,別人不喜歡本身並不會冒犯你,但你喜歡的,別人不喜歡,且導致你喜歡的排名墊底,這就冒犯你了。同樣的,你不喜歡的,別人喜歡,並不會冒犯你,但如果這種差異導致了你喜歡的排名墊底,也同樣會冒犯你。
對於這樣的原因,我覺得審美或許有高低之分,但區分標準是藝術價值,而不是喜好人數,大眾不比小眾審美高級,小眾審美也不比大眾審美優越,別被節目組PUA了。
其次,我覺得很多人會覺得被欺騙了,所以不喜歡萬茜。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因為第一期她的初舞臺形象,讓人覺得她是個小眾、清冷又有些才華的演員,這個形象因為反差和突兀而被很多人喜歡非常正常,於是突然間她就紅了,形成了流量,這種流量跟她本人的形象是衝突的,於是很多人覺得自己被騙了,於是不喜歡她,更甚討厭她。
最後一層原因,是覺得節目組捧她太過,如果這節目真是個真人秀,捧她不會損害其他人利益,可能並不會那麼多人有意見,但偏偏這節目莫名其妙變成了一個真情實感的選秀,捧她就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於是自然會有更多的人不喜歡她。
我在這裡純粹分析原因,至於人們覺得的是不是就是真的,不予置評。
就像最初所說的,萬茜本身的性格和長相併不符合大眾審美和喜好,因為綜藝節目產生的流量在節目結束後不見得仍會真的喜歡她,大眾喜歡直爽、「真實」(符合大眾喜好和心理預期的真實)、懟天懟地的性格,並不喜歡清高,擰巴,「不真實」的性格。
突然變「紅」確實應了萬茜自己在訪談時的回答,紅與不紅不是人能左右的,它只是一個階段,不紅有不紅的好處,紅有紅的弊端,演員能做到只有處於什麼樣的階段適應什麼樣的階段。她能不能維持住這樣的流量,那是她的功課。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對我而言,從節目裡的內容來看,萬茜其實並沒有改變,她後面的節目裡仍舊和人保持適當距離,只有同組相處熟了才會展現熟絡的一面,仍舊介意談論隱私,性格和長相都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各次公演舞臺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努力適應規則,並不是她的過錯,所以我個人不會覺得遭受了欺騙。對浪姐這個節目仍舊按真人秀看,也就不會被規則冒犯。只有一點,如果未來仍舊走流量路線的話,我肯定是無法繼續喜歡的。
作為一個觀眾,其實我更覺得大眾需要反思,有多少人可以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而不被輿論以及節目組的剪輯所裹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