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影視劇的一年之計,無非是能包攬更多學生觀看的寒暑期檔。整個暑期檔從六月開始到九月結束,先是《楚喬傳》流量收視雙雙爆火,而後7月的《醉玲瓏》跟上節奏,直至8月《秦時麗人明月心》補刀收尾……似乎整個夏天都在經歷著被「大女主戲」所支配的恐懼。
儘管因為流量咖男女主角粉絲之間撕番不遂等種種情況,片方宣傳方在努力迴避「大女主戲」概念,用盡「男女平等」式的海報和演員表方式,但依舊難掩以女子為中心的成長故事。
此間,東方衛視一部《軒轅劍之漢之雲》(下略《漢之雲》)破空而出,該劇由經典國產遊戲改編,男主是血氣方剛的張雲龍,無非是想要明白地告訴觀眾,這裡是男頻仙俠劇,兄弟情深、國讎族恨,和那些自帶光環的女主養成戲不一樣。
不料最終收視不僅沒有突破,反而有所下降。東方衛視每周一、二的周播劇場,從首周開播的0.64勉強上升到第三周的0.743,隨即飛流直下到本周的0.419,岌岌可危。豆瓣評分5.1以及網絡累計播放量16天4.5億,也不算及格。那麼到底錯在了哪裡?
男頻本該有優勢,覆蓋人群更加廣
周播劇自然輪不到女頻當道,骨朵在不久之前的文章《「大女主戲」泛濫背後,換了無數個馬甲的「瑪麗蘇」是中國電視劇市場最大的剛需?》中也有談及,盲目跟風下去還會造成嚴重的審美疲勞,加速此類影視劇的熱度衰減。以破局之思維將《軒轅劍之漢之雲》放在大女主戲泛濫的2017,似乎沒什麼毛病?
女頻戲有什麼好?撕破臉能看到的,無非就是一個人的瑪麗蘇,猶如《步步驚心》的作者在原著小說裡以「我」的第一人稱視角和每個對自己一見鍾情的人戀愛,讓每個在現實中平凡的女孩子過足了一把公主癮。
在電視劇的收視群體中,誰都知道得婆婆媽媽心者得收視,婆婆媽媽愛看家長裡短?婆婆媽媽也是女性,於是乎「女性向題材」成兵家必爭之地,出品製片到編劇導演其實都懂,但都片面了。
女性愛看的終究是男人,瑪麗蘇裡的愛情太容易得到,終會膩味,女孩子喜歡的到底是若即若離的男神與望而生津的男神的肉體。《漢之雲》從預告片就在大Show張雲龍的血肉,紅白分明的肌血裡散發出男性荷爾蒙。
這部戲在開篇就用明晃晃的男色反了「瑪麗蘇」的套路,它玩的是「傑克蘇」。與所有男性角色都對女主一見鍾情不同,「傑克蘇」是指所有女性都男主一見鍾情。你瞧見張雲龍的朝雲以「羽之部」領導者、「飛羽十傑」之首這些自帶英雄主義光環的頭銜出場之後,絲毫不用猜想便知幾乎肉眼可見的重要女性角色都愛他,蒼梧郡主耶亞希愛他,墮入凡間的仙女橫艾愛他,朝夕相對的「飛之部」女首領端蒙也愛他,一切順理成章。經歷過一夫多妻制演變的人類,自古就對傑克蘇的接受度高於瑪麗蘇,否則差點就四女共侍一夫的劇版《尋秦記》不可能變成經典之作。
只可惜《漢之雲》作為一部大體量衛視劇,顯然不可能單憑傑克蘇撐起所有感情線,於是多線感情穿插起來,每一對都充斥了狗血,上至暮雲蘭茵獨立於眾人之外的虐戀回憶,下至串場角色雨女和胡秋的畫中仙故事;徒維愛橫艾、橫艾愛朝雲,昭陽愛端蒙、端蒙愛朝雲……女性角色背後的備胎也不能少。
在多感情線的繁複關係下,傑克蘇與瑪麗蘇齊飛,多CP與灑狗血一色,也是一種普遍撒網的做法,拋出各式各樣的人物角色,懷揣的是一顆「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心,也怕是一種狡猾的投機手法。
周播劇瓶頸期,問題出在哪兒?
雖然打著「男頻」旗號,其實只為與「大女主」區別,《軒轅劍之漢之雲》是以大宇公司同名RPG遊戲改編而成。在《花千骨》引領女頻當道之前,臺灣大宇遊戲改編劇一直在仙俠劇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從最早唐人影視改編《仙劍奇俠傳》到後來的《軒轅劍之天之痕》和《仙劍雲之凡》,以及上海燭龍的《古劍奇譚》,國產單機RPG遊戲因為融入了獨特的中國風元素且有著完整的故事劇情,在改編成劇的過程中難度大大降低。
從播放成績來看,湖南衛視的周播劇場早期試水就以《軒轅劍之天之痕》最高1.612%的收視獲得成功,低迷兩年後再次被《古劍奇譚》CSM50平均1.3左右的成績拯救,這些無不說明國產RPG遊戲改編劇的優勢。《漢之雲》在其中的成績實屬不佳。
如果說早期的《仙劍奇俠傳》與《軒轅劍之天之痕》因為唐人敏銳的風口嗅覺佔了題材類型的先機,那《漢之雲》是否該對照《古劍奇譚》的成績來反省呢?
同樣是不足五毛被詬病的後期特效,冗長狗血卻邏輯不順的劇情,《古劍奇譚》在演員方面卻能集齊鄭爽、楊冪、鍾欣潼、張檬、李易峰、陳偉霆、喬振宇、張智堯、馬天宇……《漢之雲》從「飛羽十傑」到反派暮雲商睿,演員是不少,但段位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其中,鞠婧禕等網絡影視起家的小花鮮肉在電視臺的粉絲號召力尚且不足;張雲龍從《古劍奇譚》的配角一躍成為主角,觀眾接受度尚需培養;女主之一的張佳寧此前出現在都市愛情劇與婆婆媽媽劇中,也與古代偶像劇(下略「古偶」)受眾有所差異;而高偉光、代斯等嘉行藝人的標籤明顯,再加上於朦朧等人從《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集體「穿越」而來,高偉光角色的重複性太大,多少會帶來一些審美疲勞。
出品方新文化在古偶方面的初次嘗試雖然對IP有了深刻的認知,從內容和風格上進行了努力還原,但選角人氣上仍稍顯遜色。
演員的號召力與表現對《漢之雲》的影響並不算大,與平臺畫風有所差異也是一大問題。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雖然在今年積極排播古裝神話、仙俠類新劇,但效果一直不佳。
6月12日東方衛視就企圖以黃曉明和宋茜出演的《上古情歌》強行佔領暑期檔高低,孰料撞正風頭正盛的《楚喬傳》,最後因為三毛特效和奇怪的劇情,在沒有激起什麼水花的情況下落寞下檔。即便是劉詩詩和陳偉霆兩大流量咖攜手的《醉玲瓏》,至今平均收視也在0.7 ~0.8的尷尬階段徘徊。
從過往東方衛視周播劇的整體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偏都市感的氣質更適合懸疑與愛情,《他來了請閉眼》與《老九門》收視亮眼,而古裝劇只有2017版《射鵰英雄傳》這部金庸大IP以新人擔綱之勢得到了及格的成績和不錯的口碑。
如今的周播劇在拍攝時依舊按照日播劇模式來拍,周播劇在購劇時便沒有太多選擇,自然更傾向於古裝劇。當東方衛視暑期連續三彈古裝劇《上古情歌》《醉玲瓏》《漢之雲》播出之後,似乎觀眾不太買帳,那怎樣的周播劇觀眾才會買帳便成了謎,需要不斷有新的嘗試。
東方衛視的周播劇場從開設迄今,一直與網絡平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網臺聯動模式下是否會分流用戶,也成了一大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漢之雲》為例,在電視臺和網絡平臺同步播出沒多久之後,網絡平臺逐漸以會員提前看的優勢領先電視臺播出,無形中形成了「先網後臺」之勢,對於《漢之雲》這樣針對部分80後遊戲核心玩家與大部分90後95後年輕群體的電視劇來說,「先網後臺」勢必分流了許多有良好付費習慣的年輕網絡用戶。
事實上,迄今為止的周播劇中,能在古偶方面有較好成績的,還是只有受眾群向來與網絡氣質相仿、偏年輕化的湖南衛視。即便如此,湖南衛視也在不停用差異化排播方式去嘗試新受眾。
行業者切勿自嗨,調整正確內容節奏
周播劇的誕生可以承載更多的古裝劇,故而湖南衛視模仿國外周播模式,強行開闢了中國的「偽周播」模式。而後電視臺發現,除了可以稀釋每周古裝劇的播出數量,周播模式還利於電視臺的廣告招商與電視劇本身的話題發酵。
不久後又有了「一劇四星」到「一劇兩星」的規定,各家衛視對於頭部大劇爭搶更加激烈,《漢之雲》在電視臺方面則屬於東方衛視的獨播劇,每周一、二各播出兩集,按照現在顯示的58集長度,至少需要三個多月播完。以電視臺和廣告商的邏輯看來,拉長播放周期之後,觀眾的觀劇時間也會拉長,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收視就會相對穩定,也便於電視臺獲得更多的廣告資源。甚至本劇執行製片人曾表示,因為喜歡這個IP,在內容和劇情上進行了很多合理的豐富與細化,將原本20萬字的遊戲腳本擴充到了60萬字……
以上都是行業者由資本利益出發的最佳想法,卻有可能正是如今電視臺購劇時惡性循環的源頭。看似廣告資源豐富,但內容注水則更加嚴重。
要說大熱的《楚喬傳》尚且每周有四天播出時間,那麼《漢之雲》每周只有兩天播出時間,這樣更加凸顯了周播劇如今最大的劣勢:每周播出較少,間隔時間過長,下一周就會遺忘上一周的劇情。如何通過合理剪輯與內容安排,讓觀眾在每周觀看後都有所發想,一直可以延續到下一周,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在古偶劇同質化嚴重的當下,每一部電視劇的出品方製作人都會對自己的作品有與眾不同的看法,《漢之雲》的執行製片人也對於這部劇的情感方面有著自我見解,比如他所理解的這部劇沒有簡單粗暴的黑白分明和純粹的正派或反派,所有角色都在親情、友情、愛情的圍繞下成為鐵骨錚錚的英雄,用真實情感替換掉飄渺世界觀的虛無,讓人更加信服。然而,細膩的套話只能成為宣發的一種方法,真正從觀眾角度看來,每一部劇都在表達這些情感。
古偶到達瓶頸期是事實,與男頻、女頻無關,但與排播模式、內容節奏有關。從《漢之雲》的尷尬看來,創作團隊和行業者如何擺脫「資本為大」,把真正的心思放在內容和節奏的調整上,努力將行業扭向良性發展,才是突破瓶頸的正確做法。
編輯|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