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開心鬼》非常賣坐,不光在香港賣座,讓公司賺了1200萬港元。」黃百鳴回憶道,「1200萬港元在當年是什麼概念?當年在香港買一個很不錯的房子才20萬港元,這賺了多少套房子回來?所以《開心鬼》拍了五部,成為上世紀80年代最成功的喜劇。」
黃百鳴。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長期以來,我們似乎習慣了對中國喜劇電影懷有「恨鐵不成鋼」的遺憾——有的電影很爛,卻能獲得高票房;有的片子承載很多「思想」,卻讓人看不懂。
但近年來,這種情況出現了變化。2015年,喜劇電影對當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的貢獻超過20%,其中國產片又佔據了絕對的主流。不過,業內也認識到,中國喜劇電影發展勢頭迅猛,但並非到了黃金時代,喜劇電影類型單一和同質化等問題依然存在。當下,中國電影產業已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資金、技術、人才儲備都在逐漸完善,運用喜劇化的手法講好中國故事,這是中國喜劇電影人在新時期面對的新命題。
還記得小時候,一邊忙著應付功課和父母的嘮叨,一邊又因為瞄到了電視上的《開心鬼放暑假》而忍不住偷笑。這種場景,想必大多數80後都經歷過。
《開心鬼》《家有喜事》《最佳拍檔》《發達秘笈》……這些影片已成為一代人青春記憶裡抹不去的歡樂印記,而這些港式喜劇片的創作者黃百鳴,也成為了喜劇電影的一個符號、一枚標籤和一種情懷。
戴著細邊黑框眼鏡,穿著黑白混織的毛呢西裝外套和一條白色西褲。衣著考究、髮型一絲不苟的黃百鳴就像從熟悉的電影裡走出來一樣,他身材筆挺、聲音洪亮,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剛剛過了70歲生日的「古稀之人」。
「你看我這麼年輕,因為我每天都很開心。」黃百鳴笑著說。
然而,時代的節奏已改變。近幾年,黃百鳴投資或參與製作的喜劇電影不少表現平平。在提起《開心鬼》系列時,連黃百鳴也忍不住感嘆:「都是上個世紀的作品,現在需要動腦筋拍些新的了。」
如今,隨著寧浩、徐錚、黃渤、董成鵬以及開心麻花等一大批中國內地喜劇新生勢力的誕生,多元化的選擇和表達之下,「黃氏」喜劇一呼百應的日子似乎再難回去。
黃百鳴很清楚格局的改變,「喜劇電影其實地域性很強,每個地方都有文化差異,跨文化的喜劇表達很困難。」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喜劇人,做出非常受觀眾喜愛的作品。」
不過,對於他擔當監製,即將在內地上映的新片《賞金獵人》,黃百鳴又顯得很有信心,希望重寫當年動作喜劇類型片《最佳拍檔》的輝煌。「但那是年輕化、偶像化的版本,做成一個時尚的、動作的IP。」
小製作博出大財富
「你們都是看著我電影長大的吧?」登上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演講臺,黃百鳴一發問,引來臺下笑聲一片。
年少時,大家因為他的電影笑逐顏開,但卻很少聽到他拍電影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我喜歡喜劇呢?」黃百鳴自問自答,在沒做電影之前他演過舞臺劇,他不僅當舞臺劇演員、還做導演、做改編,把古老的歐洲經典舞臺劇寫成粵語的對白。「從那時起,我就覺得喜劇非常有魅力,尤其是我在舞臺上演出時,觀眾的笑聲和掌聲,讓我覺得真的喜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東西。所以後來我進入電影圈,大部分都是在搞喜劇。」
讓人有些吃驚的是,黃百鳴最被眾人熟知的《開心鬼》系列,竟然是小製作、小成本電影,是當年電影圈「以小博大」的經典案例。
在談到如何製作《開心鬼》系列電影時,黃百鳴興致勃勃地講述了當年的情景。
「在1984年,《最佳拍檔》已經拍了三部,每部成本都越來越貴。我就在想,可不可以用低成本拍個校園喜劇,就準備拍《開心鬼》。導演是新人,女主角也是學生演員,我自己當男主角,這樣下來,《開心鬼》的成本當然便宜。我們用了200萬港元就拍成了。」黃百鳴說。
那麼,這部成本200萬港元的電影,為黃百鳴的公司帶來了多少收益呢?。
「當年《開心鬼》非常賣坐,不光在香港賣座,讓公司賺了1200萬港元。」黃百鳴回憶道,「1200萬港元在當年是什麼概念?當年在香港買一個很不錯的房子才20萬港元,這賺了多少套房子回來?所以《開心鬼》拍了五部,成為上世紀80年代最成功的喜劇。」
對於究竟是大製作電影好還是小製作好,黃百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大製作可以,小製作也可以。喜劇電影的類型有很多,比如我做大製作的《最佳拍檔》,我會請好萊塢的特技來,花很多錢;小成本的《開心鬼》也可以,用新人新導演,很小成本賺了很多錢;《家有喜事》系列用大明星,也賺很多錢。拍喜劇是各式各法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劇本要好、製作要好、題材要好。」
喜劇「造星人」也有困頓期
演過黃百鳴電影的巨星不勝枚舉,包括張曼玉、張國榮以及周星馳等。在黃百鳴30多年的電影創作生涯中,在選人、用人方面總是有著獨特之處。他特別善用新人,堅持給新人機會,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造星人」。同時。這些明星演員和導演也成就了黃百鳴。
「我喜歡用一些新人。」黃百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影方面我首先看戲裡面需要什麼,《開心鬼》需要一些學生,我就不會找大明星扮學生,花錢多又不像。最近我也用了很多新人,包括Angelababy(楊穎),她拍了《花田喜事2010》,後面她很紅。還有熊黛林,從來沒拍過戲,我讓她來演葉問的老婆,現在大家都認可她。」
導演方面,黃百鳴也敢於用新人。
「當年拍第一部《開心鬼》的導演高志森,之前從來沒拍過電影,當時只有24歲。《開心鬼》第三部我是找電視臺朋友來拍,他就是杜琪峰,包括《葉問》的導演葉偉信,當年葉偉信在新藝城影業是當練習生的,讓他從《葉問》第一集慢慢成長為現在的大導演。」黃百鳴表示,要多給新人機會。
走過香港電影的輝煌年代,黃百鳴也有困頓期。當時由黃百鳴等人聯合創辦的新藝城電影公司,走出過徐克和吳宇森等諸多知名導演,甚至還開創出了「導演分紅制」。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退出,紅極一時的新藝城面臨解散。
「兩位老闆跟我說,電影的黃金年代要過去了,他們想趁著最好時間退休,不再做電影。」黃百鳴說,「我則繼續做下來,到1995年就迎來了香港電影『黑暗年代』,那時候盜版碟猖獗,金融風暴下香港經濟不景氣。在1995年~2004年黑暗期,留我一人面對。」
「當然有黑暗必然有光明。」黃百鳴樂觀地說,「2004年CEPA協議後(該協議生效後,港產片不再受到每年限定引進大片數額的限制,通過審查即可在內地公映。而香港與內地合拍的影片,則可被視作內地電影進行宣傳和放映),允許合拍片在內地上映,這個春天我可以享受,他們兩個有點後悔了。」
微信掃一掃,關注騰訊港股頻道官方公眾號:玩轉港股(ihk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