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作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數碼寶貝大冒險》新劇場版《最後的進化》國內票房表現不俗,在盜版資源已經流出的情況下,依然獲得了超越日本本土票房的優秀成績,並且上升勢頭良好,作為一個在數碼寶貝陪伴下長大的人,鰻魚飯自然也是第一時間去電影院支持了票房,下面就來和大家聊聊這部動畫。
01蝴蝶與逝去的美好
與很多劇場版動畫或電影不同的是,《最後的進化》像tv動畫一樣設置了「片頭曲」,即我們熟悉的「無限大」《Butter-fly》。
對於任何數碼寶貝粉絲來說,《Butter-fly》都稱得上是「催淚神曲」,畢竟它代表了無數青年甚至中年人的童年,而且這首歌的演唱者和田光司如今已經去世4年了。
鰻魚飯相信,從《Butter-fly》響起的一刻起,就已經有觀眾淚腺失控了。
「Butterfly」意為蝴蝶,在《最後的進化》故事中,蝴蝶是一個多重意象,它代表了一切逝去的美好,比如故事中梅諾雅貝魯奇消失的數碼寶貝搭檔閃蝶獸、比如主題歌Butterfly和已經去世的演唱者和田光司、比如我們一去不返的美好童年等等……
而《最後的進化》的主題,正是告別與成長。
除《Butterfly》之外,初代動畫的其他音樂也沿用到了《最後的進化》中,高清重製的經典進化動畫在「進化神曲」《Brave Heart》的伴奏下,讓人恍惚間產生了回到童年、坐在電視機前看數碼寶貝的錯覺。而在二代眾登場的時候,bgm也換成了和田光司演唱的第二部主題曲《赤色衝擊》伴奏,不放過任何讓觀眾「重返童年」的機會。
除音樂之外,電影中還有很多「看得見」的情懷彩蛋,比如故事中的首個敵人鸚鵡獸,它是數碼寶貝動畫真正的起點《滾球獸在東京》中的敵人,電影大決戰太一吹響哨子的情節也致敬了這部作品。
相比電影對《滾球獸在東京》的致敬,觀眾們應該對梅諾雅貝魯奇所創造的「夢幻島」中,以小學生樣子出現的主角團更為熟悉,畢竟他們才是真正能喚醒一代人記憶的「童年象徵」,但這個代表了一代人童年的「夢幻島」,在最後還是被主角們親手破壞了。
《最後的進化》選擇了用最「殘忍」的方式講述告別與成長這一主題——先把所有美好回味一遍,然後揮手告別,迎接成長。
02數碼獸與「青年危機」
「青年危機」是《最後的進化》的核心矛盾,故事中的兩個主角太一和大和都處於對未來人生的迷茫和「成為大人」的焦慮中,與此同時,從小就陪伴著他們的亞古獸和加布獸也進入了「消失倒計時」。
很明顯,《最後的進化》將數碼獸當成了「童年」、「童真」的具現化存在,他們的消失是「成為大人」的「代價」,而這種由「必須長大」和「不想長大」矛盾所形成的「青年危機」,其實是粉絲觀眾們早已經歷或剛剛經歷過的事。
《最後的進化》是數碼寶貝動畫20周年紀念劇場版,那些童年被數碼寶貝代表的孩子,已經在這二十年間完成了自己的成長。
他們在數碼寶貝的陪伴下長大,也已經度過了難熬的「青年危機」,因此只有他們能明白為什麼「數碼寶貝」可以作為「童年」、「童真」的具現化存在;也只有他們能完全理解太一和大和在「青年危機」中的痛苦與悲傷。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最後的進化》是一把為粉絲精心準備的「刀子」,它以刺痛為目的,精準地插進了粉絲的胸膛。
粉絲們為《最後的進化》所流下的淚水,代表的並不是感動,而是悲傷與痛苦。
03「夢幻島」與《最後的進化》
毋庸置疑,《最後的進化》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粉絲向電影,但這並不意味著粉絲能夠接受這部作品。事實上,此片上映後口碑爭議並不小,很多資深粉絲對《最後的進化》並不感冒,甚至表示非常不喜歡,原因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很簡單。
那就是「沒有靈魂」。
誠然,《最後的進化》在致敬方面非常用心,也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讓觀眾想起童年,但這都改變不了它本身與《數碼寶貝大冒險》風格迥異、情節矛盾的事實,尤其是數碼獸因搭檔成長而消失這一基礎設定,根本禁不起推敲(曾作為人類搭檔的四聖獸一直存在),而除太一大和之外其他角色被邊緣化的問題也必然會讓很多粉絲不滿。
在鰻魚飯看來,《最後的進化》這部劇場版就像是故事中梅諾雅貝魯奇所創造的「夢幻島」,這裡收納著過去的美好記憶供人回憶,但本質卻是徒有其表的幻象。
「夢幻島」不是孩子們的救贖,《最後的進化》也不是觀眾們熱愛的《數碼寶貝大冒險》,它們不過是喚醒並重溫記憶的一個媒介。
真正讓人感動讓人懷念的,是留存在記憶中,已經逝去的美好。
結語:以上就是鰻魚飯對《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的解析了,作為一部粉絲向作品,這部劇場版沒有客觀「好\壞」,只有主觀的「喜歡\不喜歡」,那麼各位讀者是否喜歡這部劇場版呢?歡迎在評論區友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