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AI創始人慄浩洋的出場方式與當下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創業者姿態極其相似:迅捷、匆促,但不亂方寸。
慄浩洋一邊擦拭著微微出汗的額頭,一邊忙不迭地向《公益時報》記者表示歉意:因為當天乘坐的航班臨時取消,他不得不改乘最近的航班,也因此比約定的採訪時間遲到了20分鐘。
眼前的慄浩洋身著藍色暗條紋西裝,內襯黑色高領T恤,配之高大挺拔的身材和爽朗的笑容,舉手投足之間,面帶春風而又自信滿滿。作為連續創業者,這幾年慄浩洋讓外界談論的原因是松鼠AI。
慄浩洋在2019亞布力企業家年會演講
松鼠AI(原稱「乂學教育」)創立於2014年。其主打項目「智適應學習引擎」是一個以算法為核心的人工智慧自適應學習引擎,主要應用於中小學教育領域。慄浩洋說,截止到目前,松鼠AI已經在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籤署了1800家合作學校。2018年松鼠AI總部加上全國學校的收入接近10億元。
成立至今,松鼠AI先後吸引了青松基金、正和島、好未來、新東方、中科院國科嘉和、SIG、景林、天圖等多家機構的投資,3輪融資總額近10億人民幣,目前估值超過11億美元,躋身「中國人工智慧獨角獸20強」。
在採訪中,慄浩洋告訴《公益時報》記者,雖然他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毫無學業壓力,皆是一路「綠燈」光榮保送,但他始終覺得,一個人一生中遇到一位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兼具的好老師的概率很低,而且即便那些鳳毛麟角的優秀教師使盡渾身解數,能教的學生也十分有限。他說,松鼠AI目前所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國內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學習互動性差等現實短板。通過網際網路科技的推廣應用,他的AI教育產品讓這個令學校、家長和孩子們都覺得頭疼的問題有了一個現實的解決方案。
慄浩洋眼中的「創新」不僅要有大膽超前的想法,更要有解決的思路和辦法。去年底,松鼠AI成功吸引了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公認的機器學習「教父」Tom Mitchell的注意力。慄浩洋說,暢談九個小時後,對方即高高興興地拍板決定跟他合作,出任松鼠AI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
慄浩洋說,自己21歲投身公益,算是一位有著十多年公益經歷的「非專業公益人」了。他認為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發起的「捐贈誓言」很有價值,覺得中國也應該建立這樣一個企業家公益慈善聯盟。在他看來,只有把更多財富投入到社會公益中,運用到更有價值的地方,財富才更有意義,更能凸顯其本身的價值。
面對當下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慄浩洋依然樂觀積極:「今年的結果跟今年無關,而跟你三年前決定做什麼息息相關,科技領先、產品研發投入為核心的公司永遠沒有寒冬。」
《公益時報》:你被業界人士稱為「唯一一個有著同行業公司從創始到上市全過程經驗的創始人」。想來你對AI教育的本質屬性及其未來發展對行業的影響有自己的理解。可否向公眾普及一下你在這方面的理解?
慄浩洋:當下很多人都認為「教育」在我國是一個發展痛點。比如教育資源不平衡、孩子就學壓力及補課過重等問題。而這其中,好老師又是非常有限的,要知道,3000人裡面才能選出一個特級教師,但並非每個學生都能遇到——概率很低。遇到好老師意味著好學生會更出色,成績較弱的孩子也有機會進步。反之,遇到教育能力較弱的老師對學生們來說就不那麼幸運了,學習時間投入甚多,但教學效率低下,成績也很難進步。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中國孩子學習壓力特別重,而且比美國的孩子學的苦很多,但歷史一路走來,最好的科技卻並非中國人發明——比如飛機、晶片甚至網際網路,我們都屬於COPY產業,真正創造這些產業的,不管是滴滴對UBER,還是阿里對亞馬遜,都是美國人原創後我們的模仿和學習。不客氣的說,無論是科技還是商業模式,我們和人家還有很大差距。
從本質而言,我認為中國孩子從孩提時代的學習效率就已經出現了大問題,這就又回到了我剛才談到的教師的個體質量和教育素質。據調查顯示,現在我國大部分985高校的畢業生擇業時都不會首選「教師」這個職業,教育問題在我國存在很多發展阻礙,而且也不是能在20、30年之內就可以煥然一新做出改變的,真的是需要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付出才有望解決。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已經開始逐步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以前你要想上哈佛,百分之一的錄取率才能聽到哈佛的課程,現在通過「慕課」這種網際網路公開課,所有人都能聽到,這無形當中就解決了優質教育資源和優質的老師面向所有人的問題。
回過頭來咱們看國內,過去的「黃岡網校」、「北京四中網校」、廣播電視大學、清華學堂公開課等,都是採用類似的模式進行推廣,但都沒有成功。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教育還是要有互動的。你光在那講,所有的人都在那邊聽,既無提問,亦無回答,雙方毫無交流互動,學習者在此期間產生了什麼樣的學習需求及反饋等問題是根本沒辦法掌握的,這種模式最終可能陷入死結。
當下逐漸發展起來的AI教育其實就很好的解決了優質老師的稀缺化及雙方互動的難題。通俗一點講,就像「阿爾法狗」模擬圍棋大師,AI教育就是模擬特級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教學。
從產品的角度來講,就是把過去四十五分鐘的錄課,對學習者進行不同程度的分法,通過AI執行教育內容。AI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是有具體明晰的分類的,比如對60分成績的孩子講60分的知識,90分成績的孩子講90分的知識,就是根據不同的用戶畫像給你分發不同的內容,這種情況下,每個孩子才能真正學有所得。另外在此過程中,AI老師會不斷地提問,出題,讓孩子們去思考去做題,通過這個程序,來掌握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程度。
之所以說AI是「智慧的老師」,就因為對不同的孩子它給予的難度係數是不同的,一個具有十年經驗的老師,他的大腦也無法容納百萬題庫,但對AI老師來說,這些數據的處理都不是問題。從始到終,AI老師會根據孩子不同的學習層級和情況,做出適時的反應和處理,期間不斷地互動,帶著孩子逐級向上提升和積累。當然,這個AI老師之所以能有這麼出色的表現,也是凝結了幾百個超級教師的智慧和付出所誕生的科技成果。
《公益時報》:無論AI教育如何聰明智慧,它也是經由人研發出來的機器。它如何識別使用者在學習過程中信息反饋的真偽?它對人性的理解和認知能達到什麼程度?
慄浩洋:誠如你所說,AI的使用目前還無法解決人性的認知問題,因為任何一種科學技術的發明,很難說它就是百分之百的沒有負面影響。比如汽車的發明為人類出行和交通提供了很大便利,但與此同時帶來的交通事故也很多,甚至奪去無數人的生命。
如果按你所設想的,AI教育系統在工作過程中,可能不能準確識別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信息反饋的真偽,那麼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學習效率的直線下降。所以我們肯定不能否認AI在這方面的缺陷。
《公益時報》:那這個BUG(缺陷)怎麼解決?
慄浩洋:那只能是我們通過不斷地完善規則去防範。無論學校、老師還是家長,也要通過不同的溝通方式告訴孩子們,學習過程中儘可能把真實的學習感受和使用習慣呈現出來,這樣才有可能和AI老師達成良好的溝通效果,提升學習成績。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AI永遠替代不了真人老師。我們說「教育」這個詞,要「教」,更需要「育」。雖說AI的教學方法和能力確實很強,但在「育人」的角度講,它是無法代替老師的。
目前的現實狀況是老師們疲於基本的教學層面,根本沒有精力去做深層育人的事。「育人」我認為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情緒情感溝通,第二層是性格塑造,再往大處說的第三層其實就是三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讓孩子們懂得,你的人生究竟該怎麼度過,才是最幸福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中你要放棄的是什麼,應該追求的是什麼等等。我始終覺得教育應該是十分高效的,而不是低效的。AI教育的出現實際上把老師解放出來了,一個負責教學,一個負責育人,兩者配合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松鼠AI成為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17家理事單位之一
《公益時報》:俞敏洪和張邦鑫2018年聯合創辦的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主打教育,17家知名教育公司擔任其理事,松鼠AI也位列其中。你加入這個公益平臺是為了「應景」還是真覺得可以做點什麼?
慄浩洋: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當天晚上,我作為理事單位上臺發言。那天我講了一個故事——我21歲時就開始投身公益,當時運作公益資金的額度都是百萬元以上,那時很多媒體也給予了關注和報導。公益做了兩年的時候,有一件事觸動了我的內心,徹底改變了我的公益觀:有一次,我們給鄭州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們送去一筆價值大約500萬元的捐贈,除了送大量課程,還送書包文具及學習資料等。當天活動過程中,有一個孩子的父親突然就給我下跪,深覺內心震撼的同時,我趕緊將他攙扶起來,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位父親含著眼淚告訴我,他是一位生命所剩無幾的白血病患者,妻子早已去世,留下一個女兒,這次也是受捐對象之一。他說女兒的學習成績特別好,但苦於囊中羞澀,實在無力支付價格不菲的培訓費用,即便是便宜的教材也負擔不起。通過此次捐助活動,女兒不僅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學習教材,還得到了一個新書包——要知道,因為沒有錢,女兒已經六年沒有換過書包了。孩子的父親看到了女兒未來的希望,所以下跪以致謝。那天,我的眼睛也幾度溼潤,我驀然發覺「公益」這件事,遠遠超出了我最初對它的理解和認知,它是大愛無言、是潤物無聲,是以幫助他人為最大快樂的一輩子的事。
能夠成為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的理事單位之一,開心之餘我也覺得責任重大,希望大家能夠齊心協力,為助力中國教育共同發力,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公益時報》:未來如果AI大範圍普及公益,請你想像一下它可能運用的場景和效果。
慄浩洋:我覺得AI做公益和慈善的本質就是——它可以把成本降到可能範圍內的最低水平。比如教育和醫療,如果你不佔有一線城市的優質資源,你是無法接近的。但如果AI推廣使用,那麼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近和觸及。且它在社會範圍內使用的邊際成本非常低。首先,未來AI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嘗試免費的事情。其實當下網際網路目前已經把許多東西實行了免費使用,比如海量資訊及衍生產品。AI的另一個優勢是大大縮短人們的工作時間,幫助人們不斷增加財富積累,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休閒愜意也會更多。可以想見的是,未來AI能夠助力的領域非常之廣泛,還可以介入文化、歷史、考古、物流等等,這些行業的AI運用,無疑是更為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公益行業本身的AI普及,也是指日可待的,現在區塊鏈介入公益執行流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經初見端倪。
我們試想,未來在邊遠山區有了AI醫生,它集結了許多優質醫生的智慧,加上已經開始推廣使用的遠程問診和手術協作,在患者的治療等方面一定會大大地向前一步。這不僅對醫療資源的平等使用大有裨益,而且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醫療事業的社會公益性和惠民意義。
再說AI教育。現在有些中國家長過得很辛苦,為了讓孩子找到一個好學校,辛辛苦苦花巨資買學區房,但實際上你即便進了好學校,也未必一定能遇到一個好老師。我們現在做的AI教育這件事,就相當於把孩子幾百萬的求學成本降到了一、兩萬塊錢,就是要讓所有的孩子身邊都能有個「特級教師」陪伴。我們已經拿出100萬個帳號,專門無償贈予特困家庭的孩子,並且在情系遠山教育慈善基金的晚會上也繼續捐贈了價值1000萬元的松鼠AI課程給邊遠山區的孩子們,讓他們也能有機會參與到這種現代智能教育的體系中來。這就是AI教育與公益融合後產生的最直接也最有價值的事情。
當然,在我看來這種探索和嘗試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還將把更多研發和實踐向教育公益方向傾斜,爭取幫到更多的孩子。
全球機器學習教父Tom Mitchell教授加入松鼠AI,出任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
《公益時報》:現在有很多人擔心:現在AI發展這麼厲害,將來有一天AI會不會統治世界、人類向它「俯首稱臣」呢?
慄浩洋:(笑)目前所有AI學術界專家都認為,從技術上講,現在一直到未來的三四十年,還不可能走到這一步。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必要。就像核武器一樣,如果你不對其做很好的嚴謹的規範,它是有顛覆世界的可能和機會的。
軟銀的孫正義講,AI的智慧將會超過人類的100倍。人的智商是100-140之間,而AI的智商將達到10000。我們經常開玩笑地說,一個AI老師三年時間就可以教200萬學生,一個普通的老師窮盡一生心血能教多少個學生呢?AI老師不但可以掌握1千萬的題庫,而且每一道題的標籤屬於哪一個知識點、應該推給哪一個學生,它都十分清楚,而人類的普通老師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可謂「望塵莫及」。
所以說,人類創造的東西,不見得都能被人類自身所掌握和控制。如果失控,就有可能產生超出我們人類想像和使用能力範圍內的災難。AI並非是基於人類製造就受限於人。這裡面有兩種猜測,一種是馬斯克所說的淺層認知:「我製造一個摘草莓機,它的使命是以摘草莓的最高效為目標的。假設人類作為草莓的肥料是最好的,那它會不會殺人去做化肥?」更誇張的是前陣子熱播的美劇《西部世界》裡所描述的那樣,AI有了自主意識,並使用這種意識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有些不敢想像了。
比如我們研發的AI老師在教課的時候,最初是按照老師設計的題目跟學生交流互動。但是再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當AI老師認為人類提供的這個題目不對,它的系統就會自動更改題目;當AI老師發現某個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關於虛詞的使用非常差,它就會自動取消掉這一階段的學習,因為它知道虛詞佔比在整個考試系統裡非常低,索性放棄,主動加大對該學生其他方面較強的知識點的學習和練習。以前我們的老師教你,那肯定是一直教到你學會為止,但AI老師不是這樣,它不僅有自己的判斷和考量,也有自己的思考邏輯和學習策略。但這並不是「失控」,因為最終從你的學習效果和目標達成方面,你會發現確實有直觀的改善和提升——AI老師把你教得更好了。
- END -
作者/ 文梅
責任編輯/ 高文興 排版/ 吳麗萍
公益時報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後臺回復「轉載」獲取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