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東曉
近兩年刑偵類型的電視劇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甚至屢屢掀起收視狂潮。前年的《白夜追兇》,不僅讓沉寂多年的潘粵明再度翻紅,更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此前播出的張譯領銜主演的《重生》也再次引燃刑偵劇市場,雖然劇情沒能超過《白夜追兇》,但張譯的表演還是獲得了認可,讓這名實力派演員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線男星。而近期又一部刑偵大劇登場,這就是《燃燒》。
劇情方面《燃燒》與《白夜追兇》不同,而是和《重生》有些類似。《白夜追兇》是案子一個接一個,而《燃燒》是圍繞一個案件展開,屬於案中有案,很像一個連環套。突然出現的北山山洞白骨案,引發「405」舊案,然後帶出「開棺驗屍」案,而是高風父親高建設的死亡也算一案。
在案情形成連環套之際,對高家、劉家以及許家之間的恩恩怨怨進行逐漸解鎖,而且上一代的恩怨對下一代的感情走向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劇情很容易吊起觀眾的收視欲望,觀眾也會不由自主的就隨著劇情的走勢而深陷其中。
事實上就目前的話題性和收視率而言,《燃燒》成功了。它的成功歸功於兩個方面。
一是劇情中「燃燒」的內涵很是深刻。這一點可能更為關鍵。既然是燃燒,那燃燒什麼或者什麼燃燒,這是這部電視劇必須回答的問題。在我看來燃燒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察對真相追求的精神。警察對於受害者的作用,不僅僅是「報仇」或者「洗刷冤屈」,更多的是把真相告知受害者,讓受害者得到安息,讓生者得到慰藉。
但有時為了真相,警察付出的代價遠比我們看到的。高四海完全可以不用堅持「開棺驗屍」,高建設也完全可以「升官發財」,但是他們是警察,他們得對得起身上的警服,所以他們追尋,最終一個殺了,一個犧牲了。真相很殘酷,對誰都一樣,但追求真相的精神與激情,需要燃燒!
另一方面是老演員的精彩表演撐起了劇情。杜志國、奚美娟、張志堅這三位老戲骨的表現非常精彩。杜志國的身份有兩個,一個是法醫高四海,一個是阿爾茨海默患者,但杜志國老師把兩個人物都清晰的展現了出來。
高四海對真相的追求對警服的尊重讓人動容;而阿爾茨海默患者眼神中隱藏的一絲不甘也足夠震撼。奚美娟看似一個老太太,但舉手投足間殺伐果斷,大佬氣勢呼之欲出,與她對戲的年輕演員簡直被碾壓。張志堅的嘆息都是戲,他們對人物靈魂的拿捏讓人敬佩。
但是《燃燒》的缺陷也非常的明顯。
首先是年輕演員的演技很尷尬。劉青葉作為一名刑警,而且背負為家族正名的使命,面目表情或者行為動作高冷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同樣也是個年輕人,應該具備現代年輕人的特點。但是很遺憾,這個女演員的表情太過僵硬,太過冷淡,非常刻意,甚至於說對白的時候都有種讓人想揍她的衝動!
許佳桐作為被貼上霸道女總裁標籤的富二代,應該是御姐範兒的,但是張佳寧的表現還是鄰家小女生的感覺,尤其是在與奚美娟老師對戲的時候,簡直不堪一擊。她沒有給觀眾傳遞出堅強、決絕或雷厲風行的一面。高風應該是被服裝師坑了。一個警察世家的孩子怎麼可能吊兒郎當的?他家族的榮譽也不允許他那身打扮。還有他辭職的理由也太過牽強,但這些應該是編輯的責任,就演技而言經超應該說勉強及格。
年輕演員表現最好的可能是楊衡的女朋友,她演繹出了機靈活潑敢愛敢恨的那種現代都市女性的精神面貌,值得表揚。或許我們不能對年輕演員有過高的期許,但是作為演員怎麼也得琢磨一下人物啊!
其次劇情的漏洞比較大。先說那個殺手。他已經不止一次設計過兇手案,並且還都曾在案發現場長時間停留,但為何就沒有人發現呢?甚至連閉路電視都沒有他的任何資料。或許有人會說他易容高明,但就目前的科技手段而言,他的那個易容實在不值一提。
但讓人費解的是這個殺手的金杯車裡(金杯車更是一大敗筆,在案發現場屢屢出現,卻絲毫沒有引起警察的重視)卻有著非常高端的監控設備。我只能理解為許家太有錢了,特意給他定製的。再說案情分析。推動案情的本來是有四條線。一條是警局和複查小組,一條是高風自己追查,一條是楊衡自己作,還有一條就是許家內部推動。但劇中真正推到案情進展的除了楊衡的作死之外,就是高風的推理。
警局或者複查小組的作用可以忽略。那個所謂的高科技專家的戲份更是可以全部刪除!還有就是馮凱,他的推理與高風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但每次都是被高風推著走。拜託,你是大隊長,你總得拿出自己的本事吧?
最後就是劇情太拖沓。一個案件儘管是案中有案,但始終是圍繞一個案件,但電視劇卻非常長,有明顯的注水嫌疑。許多回憶對支撐劇情是沒有意義的,還有許佳桐對上海公司的處理也完全可以更為簡化。如果能再壓縮一些,可能更好。
總體來說,《燃燒》這部電視劇仍然是一部誠意之作,是一部燃燒激情的作品,值得一看。
【作者簡介】張東曉,男,生於1983年,河南省平輿縣人,現定居於北京,文章散見於《中國作家網》《中國詩歌網》等平臺報刊雜誌。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