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吳倩/王曉群合作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

2020-12-28 網易

2020-09-05 22:58:53 來源: BioArt

舉報

  責編 | 酶美

  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知覺,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經由視覺系統接收、處理和感知。光線作用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經過多級神經元傳遞,最後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輸到大腦中,使得人和動物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對機體生存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功能會逐漸發生退化,同時各種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風險也相應增加。因此,了解視網膜衰老進程中細胞組成及其內在基因調控網絡變化對治療和預防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在人類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中存在一個特化的區域,稱為黃斑區,主要負責明視覺以及色覺。很多衰老相關的眼疾都具有黃斑區特異性。由於小鼠等低等模式動物視網膜缺乏黃斑區,故而研究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視網膜衰老的分子機制,對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病變十分重要。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of the aging human and macaque retina論文。該工作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為治療和幹預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在該項研究中,薛天團隊、吳倩團隊和王曉群團隊總共收集了119,520個不同年齡段的人和恆河猴視網膜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首先,通過比較人和恆河猴視網膜細胞組成和區域性分子差異,研究人員發現原來界內認為同質化的視杆細胞可以分為兩類MYO9A陽性和陰性細胞,該兩種細胞在人和恆河猴中組成比例有很大差異。其他的細胞類型在人和恆河猴視網膜中展示出十分保守的基因表達模式和細胞比例。隨後,研究人員對黃斑區和外周區視網膜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發現穆勒膠質細胞(Müller glia)與視椎細胞(Cone)在黃斑區和外周區存在明顯的基因表達差異,水平細胞(Horizontal cell)細胞存在細胞組成差異。

  為了研究人類和恆河猴視網膜衰老過程中分子演變進程,研究人員通過衰老資料庫對視網膜黃斑區和外周區的數據進行擬合,計算出兩個區域的衰老曲線。結果顯示黃斑區衰老程度高於外周區,這與外周區穆勒膠質細胞高表達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功能的基因相吻合。此外研究發現視杆細胞在衰老過程中損傷明顯,特別是MYO9A基因陰性的視杆細胞在衰老過程中更容易減少數量。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黃斑區特異富集的基因在衰老過程中表達量會顯著下降,而外周區富集基因卻無明顯下降現象。最後,研究人員根據兩個物種的視網膜基因表達譜,構建了共55種視網膜疾病易感基因的表達圖譜,發現了這些基因表達的區域和細胞類型特異性。然而,某些疾病基因的表達模式在兩個物種間並不保守,暗示了用人類視網膜單細胞圖譜來研究人類視網膜疾病的重要性。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不僅系統解析了人視網膜中多種細胞類型在衰老進程中分子特徵,而且揭示視網膜衰老呈區域性和細胞亞型特異性演變。該研究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

  

  圖. 人和恆河猴視網膜衰老演變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研究

  據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章梅特任副研究員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易文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博士生盧玉峰、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鍾穗娟,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章梅特任副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79

  製版人:十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國際團隊建立新型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新聞—科學網
    6月13日,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建設的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深港腦院」)和深圳市籌劃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簡稱「腦設施」)研究平臺發布最新動態:腦科學國際團隊聯合攻關,成功製備出新型模擬人類自閉症SHANK3基因突變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 新冠疫苗對恆河猴模型安全有效
    論文稱,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該研究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領銜,聯合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
  • 「收藏」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總結
    然而,齧齒動物和人類之間在社交行為和大腦解剖學方面存在較大的進化差異。為此,除了自閉症嚙齒類模型,研究者們嘗試建立了一些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模型來促進ASD的研究。圖源:Bauman MD, Schumann CM.
  • 《光明日報》專訪昆工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
    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近日,記者來到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見到了季維智。
  • ...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
    新冠病毒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對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災難性的損失。截止到2020年5月6日,目前全球新冠累計確診患者數超過370萬,新冠感染導致的總死亡人數接近26萬。迄今為止,尚無針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抗病毒藥物,因此迫切需要快速開發有效的新冠疫苗。
  • ...龍承祖/劉光慧/季維智合作建立首例人類兒童早衰症基因編輯猴模型
    更重要的是,兒童早衰症患者的組織、細胞和分子表型與人類生理性衰老非常類似,因此該遺傳疾病的研究為科學家探究人類衰老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徑。editor,BE)技術建立了兒童早衰症靈長類動物模型。轉錄組分析數據顯示早衰猴相較於野生猴,上調基因富集在免疫應答及細胞因子和細胞因子受體相互作用通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早衰症猴很好地再現了早衰症患者的臨床和細胞分子表徵。靶向基因編輯動物模型,特別是靈長類動物,是研究人類遺傳病和治療方案臨床前研究十分有效的工具。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每周日【真實靈異集錦】,收集網友們的親身經歷,歡迎提供自己的故事,或許你的遭遇並不孤單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便對其進行了人工受孕。
  •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拯救全人類,我們在路上
    小鼠和果蠅等傳統動物模型因其與人的晝夜活動周期、腦結構和代謝速率等存在明顯差異,極大地制約了生物節律紊亂機理研究和相關疾病治療手段的研發,而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最接近,是研究節律紊亂相關疾病機理和診治手段比較理想的動物模型,因此建立非人靈長類生物節律紊亂模型迫在眉睫。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 。
  • 科學家首次確認「聰明基因」!
    即使人類探索的目光延伸至深邃的宇宙,也從未停止對自己「身世之謎」的追問。人何以為人?近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或許有望以嚴謹的科學理論來解開這個困擾我們許久的問題的答案。我們都知道,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中,約99%是相同的,但人類的腦容量卻是黑猩猩的3倍。
  • HIV|Science 報導從感染恆河猴體內分離出中和抗體
    該研究用SHIV(具有HIV包膜蛋白的嵌合猴病毒)感染恆河猴,以研究針對HIV中和抗體的產生過程。感染後56周,7隻恆河猴出現了HIV患者CH505感染HIV後的情況,逐漸產生了廣譜的血清中和活性。該研究組從這些恆河猴中分離出了一系列中和抗體。
  • 中國科學院/解放軍總醫院等合作發現高效新冠中和抗體
    這篇論文首次報導了在非人靈長類動物試驗模型中,能夠有效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特異性、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該產品已申請發明專利並進入產業化快速發展通道。 從COVID-19康復患者篩選出兩株人的單克隆抗體CA1和CB6。
  • 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專題協商
    11月16日上午,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專題協商會在科技部會議廳召開。科技部副部長黃衛、雲南省副省長董華出席會議並就實驗室建設事宜進行專題協商,經協商一致認為,該實驗室總體方案成熟,建議同意通過。
  • 中外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靈長類化石骨架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倪喜軍研究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積中,發現距今5500萬年、為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靈長類化石骨架,並命名為「阿喀琉斯基猴」。
  • 鼠、雪貂、猴……新冠肺炎的動物模型全梳理
    COVID-19疫情爆發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單超、袁志明、石正麗團隊於2月27日率先在預印版《research square》上發表了第一篇SARS-CoV-2感染的恆河猴模型研究【16】,發現恆河猴在感染SARS-CoV-2後,病情輕微,體重稍有減輕,但無發燒現象,肺部顯示與人相似的病理學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