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將軍》:南派京劇武生一絕

2021-02-10 上海戲劇

在中國京劇的版圖中,浙江京劇團是典型的「非主流」(非京劇主要流行區域)劇團,但是近年來,浙京在繼承傳統戲曲的藝術技藝的同時,更是發揚了南派京劇的開拓進取精神,以「浙江京劇武戲三部曲」,「打」出了南派武戲的一片新天地,成為當下京劇舞臺上的一朵奇葩。


南派京劇武生一絕

評新編歷史京劇《飛虎將軍》

戴平

京劇武戲難得,優秀的南派武戲尤其難得。近半個世紀來,京劇的武戲衰落了。自蓋叫天之後,曾幾何時,南派武戲幾成絕響。令人驚喜的是,最近有幸觀看了由浙江京劇團團長翁國生導演並主演的京劇《飛虎將軍》,使我強烈地感受到:南派武戲仍然興盛,蓋叫天后繼有人。翁國生師從蓋叫天弟子周榮芝和蓋老嫡孫張善麟,深受南派京劇武戲的薰陶;隨後他又拜京劇武生名家高牧坤為師,勤學苦練,對武戲充滿了深深的眷戀和熱愛。經他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一出出蓋派名劇得以傳承,一出出新的武戲問世。京劇武戲在浙江走出低谷,滑坡態勢得止,翁國生功不可沒,成為南派京劇武生一絕。

《飛虎將軍》是浙江京劇團創作的「南派京劇武戲三部曲」中的壓軸之作,已連演了181場。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這說明京劇武戲還是有生命力的。只要肯下功夫,武戲照樣有觀眾。通過挖掘和重新創作《飛虎將軍》,展現浙京武戲班底別具一格的舞颱風採,弘揚發展浙江的京劇武戲藝術,進一步奠定了被列入「世界非遺」的京劇在浙江的藝術地位。南派京劇三臺大戲走南闖北、走出國門,成為弘揚國粹的一張浙江名片。浙江武戲終於獨樹一幟,成為全國京劇武戲的一面旗幟。

《飛虎將軍》史無其人,歷史故事是新編出來的。但這個故事的內涵發人深省。牧羊娃安敬思在飛虎峪中放羊為生,因打虎救主,被晉王李克用賞識,封為「十三太保」,賜名「李存孝」。隨軍後,攻城拔寨,屢立戰功,又被封為「飛虎大將軍」,並娶李克用之女為妻。因其自身獨特的草根品性及立功之後孤傲自大、目空一切,觸犯了晉國軍規和國法,最終身陷牢獄,落得個五馬分屍的悲慘下場,給世人留下了幾多唏噓!此劇雖是武戲,卻是一部超越了一般武戲的人文悲劇。


南派武生之絕,絕就絕在其驚心動魄的開打、驚險別致的技巧、高超的功夫、乾淨的身段,在舞臺上呈現了一幅幅精彩而動人的圖畫。翁國生在劇中的表演充分糅合了蓋派藝術的表演神韻和南派武戲的高難技法,他以南派短打武生和北派箭衣、長靠武生雙向結合的舞臺呈現手法,立體地塑造了一個獨特另類的「飛虎將軍」。他在飛虎峪牧羊、打虎時,帥氣、伶俐地凌空舞動一柄懸掛著紅色長劍穗的紫柳牧羊鞭,翻身、飛腳、趟海、平轉……翁國生運用這柄長穗飛舞的紫柳羊鞭把一個在大漠深處狂風暴雪中牧羊度日的放羊娃,塑造得非常鮮明、可愛。特別是在「打虎救主」時,他甩起羊鞭飛速旋翻十多個「蹦子串翻身」,就像「風火輪」一樣的飛快、神速,配合默契,精準嚴密。他在率領晉國飛虎軍展開「鎮州大戰」時,手持獨門兵器「渾鏜槊」和「畢燕撾」,一長一短,一輕一重,煞是神奇,忽而「渾鏜槊」從背後飛出,忽而「畢燕撾」刺向對手,忽而兩者並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制勝對手。

南派武戲的最大特色,自然是其武功了得。除翁國生的打虎、率將士與梁王將士開打各有巧妙不同外,兩支軍隊青年演員的筋鬥武打,更使這臺武戲演出具有強烈的可看性。兩支軍隊以各種不同式樣的筋鬥象徵開打。他們一個個橫空出世,龍騰虎躍,跌扑滾打,筋鬥輕翻,空中飛人,最多的一位演員竟連續翻了二十個筋鬥,無一閃失。如此精彩的京劇武打,實在是難得一見的。順便提及的是,馬童飾演者黃永身段敏捷、跟鬥輕飄,也是一片碧綠的綠葉。翁國生的這朵紅花,有那麼多的綠葉相配更加豔麗。京劇武戲之所以能走出國門,受到聽不懂唱詞的外國觀眾的歡迎,高難度的技巧和令人驚嘆的美而險的場面,是其生存的基礎。

翁國生之所以難得,更在於能文能武,能打能唱。他的武功了得,唱腔同樣非常動人。《飛虎將軍》的上半場,他是本領超人的武生,下半場卻成了莎士比亞筆下麥克白式的悲劇人物。他運用了【嗩吶二黃】【搖板】【流水快板】【二黃導板】以及【梁州第七】【二煞】等幾大段京劇板腔體和崑腔曲牌的唱段,唱出了李存孝內心深處的狂妄、糾結、失落、懺悔和痛苦,展現了京劇「武戲文唱」的獨特編創理念。此外,翁國生還是一位出色的導演。這次,他親自導演了《飛虎將軍》。在劇終,他使用了現代派的舞臺表演手法,對傳統京劇做了有意義的嘗試,如晉王和李存孝的幽靈在冷色調的燈光下的心靈對話,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羊皮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貫穿全劇的道具,也是這齣戲體現李存孝草根本色的一個極具象徵性的符號。破舊的「羊皮襖」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危急關頭,他寄情於「羊皮襖」;降虎之際,他寄運於「羊皮襖」;軍營之中,他又寄恨於「羊皮襖」;反叛之時,他仍寄望著「羊皮襖」;車裂之前,他最後深深寄念著「羊皮襖」,他脫下了李克用恩賜的「虎皮甲」,最後一次穿上補丁累累的破舊「羊皮襖」。「羊皮襖」的巧妙運用,是全劇的成功一筆。


崑劇表演藝術家王芝泉說過:「武旦和別的行當不一樣,年紀越大壓力越大,你不拼命很快就要被淘汰。」武生演員也是如此。《飛虎將軍》劇終,李存孝被處以車裂的酷刑,他告訴行刑者,要對他實行「五馬分屍」先要把他的手足的筋腱斬斷,否則,五匹馬也對付不了他。在現實生活中,翁國生也是一位身體力行的「拼命三郎」。在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匯演中,翁國生的腿部跟腱大筋意外扭斷了,他硬是用繃帶扎住斷筋,堅持演完兩個多小時的大型神話武戲《哪吒》。翁國生被譽為京劇舞臺上「戲比天大」的「鐵人」,其「拼命三郎」式的壯舉展現了一個優秀文藝工作者的高尚藝德。翁國生今年已53歲了,憑藉紮實的童子功和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苦練,依舊在京劇舞臺上翻滾開打,熠熠生輝;他還帶出了浙江京劇團這樣以武戲為主的優秀團隊,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京劇的武戲需要得到更多重視與扶持。現在,全國京劇界武生演員和其他行當相比,人數相對少,武戲較文戲創作也相對薄弱。一個重要原因是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武生武旦需要天天練功,又苦又累,而且容易受傷,很多演員不願學,學了也不容易堅持。有的改唱文戲了,有的乾脆走掉了。因此,我們對於京劇的武戲要給予更多的扶持,要加大力度培養京劇武生演員,讓青年武生演員有更多的用武機會。即此而論,浙江京劇團來上海演出,更是起了一種提倡武戲的示範作用。


【刊於2016年第5期《上海戲劇》】

如有轉載需要請回復留下轉載去向

轉載請註明出處為: 「上海戲劇」及本刊微信號:shanghaitheatre

謝謝支持與理解

投稿及業務聯繫:shanghaixiju@163.com

相關焦點

  • 今晚19:00,浙江京劇團上演南派京劇武戲《飛虎將軍》
    南派京劇武生一絕評新編歷史京劇《飛虎將軍》戴平京劇武戲難得,優秀的南派武戲尤其難得。近半個世紀來,京劇的武戲衰落了。自蓋叫天之後,曾幾何時,南派武戲幾成絕響。令人驚喜的是,最近有幸觀看了由浙江京劇團團長翁國生導演並主演的京劇《飛虎將軍》,使我強烈地感受到:南派武戲仍然興盛,蓋叫天后繼有人。翁國生師從蓋叫天弟子周榮芝和蓋老嫡孫張善麟,深受南派京劇武戲的薰陶;隨後他又拜京劇武生名家高牧坤為師,勤學苦練,對武戲充滿了深深的眷戀和熱愛。經他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一出出蓋派名劇得以傳承,一出出新的武戲問世。
  • 南派京劇武戲聲震「梅大」唱響京城 ——《飛虎將軍》第229場在首都梅蘭芳大劇院成功獻演
    當一束光投射到巨型軍盔浮雕上懸掛的寶劍時,我的靈魂深處微微一顫,歷史上無數刀光劍影無不警示著後人,舞臺上強烈的浩瀚殺氣撲面而來,壓抑著每一位觀眾……好比一幅畫,觀眾就是鑲嵌這幅畫的畫框,緊緊地包圍著這幅畫,而編劇、導演、演員和舞美人員就是畫中人、畫中事、畫中的思想。這是在江蘇海門舉辦的「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展演活動」時浙江京劇團演出新編歷史京劇《飛虎將軍》的畫面。
  • 春晚京劇《同光十三絕》的確「絕」
    同光十三絕是清乾隆年間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時小福、梅巧玲、餘紫雲、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和楊鳴玉等 13 位京劇名伶的合稱,由晚清畫師沈蓉圃繪製成工筆寫生戲畫像。此畫的面世,正值京劇鼎盛時期,那時的京劇,時髦到連黃包車夫也能哼上幾句。
  • 武生世家 將門虎子——記京劇表演藝術家黃雲鵬及其愛子少鵬與幼鵬
    我與黃雲鵬先生夫婦相聚。一、武生名家,薪火相傳。黃雲鵬先生(1922年6月15日—2009年10月27日),浙江省嘉興人,六歲跟著名武生胡月山學戲,專攻武生。黃雲鵬先生自幼練功刻苦,為練就一排桌上的「小翻兒」,他先在一塊比桌子面積還要小的地毯上翻,每天最少要翻上百個「小翻兒」。
  • 臺灣劍王曹駿麟——半世紀武生教授
    當時更新舞臺的大武生是楊瑞亭;二路武生是李瑞亭;還有一批青年武生,如郭玉昆、夏君庭、小麟童(東北的黃雲鶥)、李毓麟和曹駿麟,武戲實力很強。小楊月樓在此掛頭牌,一出《盤絲洞》,一出《石頭人招親》,紅極一時,連演連滿。1943年,我和曹先生在蘇州城外同臺演出。蘇州有兩個京劇場,城內是開明大戲院,城外是東吳大戲院。那時我們就在東吳大戲院演出,曹先生這時已經不多演武戲而專演老生戲。
  • 青梅煮酒話武生
    有朋友讓我聊一聊我心目中當代京劇演員的位次,但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要強把老生演員、青衣演員分出個三六九等來,想必很難得出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同的結果,也正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我們不妨將當代的京劇武生演員進行一下比較。要進行比較,首先演員們要在一個年齡段上,拿王璐跟高牧坤比,未免有失公允,也頗有欺負小孩打老頭之嫌。
  • 南派京劇《寶蓮燈》來深圳巡演
    原標題:南派京劇來深巡演 作為第8屆深圳市戲曲名劇名家展演的劇目,此次《寶蓮燈》將由中國戲劇「梅花表演獎」獲得者、京昆武生翁國生領銜主演。   據介紹,翁國生是著名京劇大師蓋叫天的第三代傳人,《寶蓮燈》繼承、保留了許多蓋派藝術的精美絕技,在很大程度上弘揚發展了蓋派表演藝術,這也是這臺浙京版品牌劇目最搶眼的地方。
  • 誰是當今「第一大武生」?
    有朋友讓我聊一聊我心目中當代京劇演員的位次,但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要強把老生演員、青衣演員分出個三六九等來,想必很難得出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同的結果,也正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我們不妨將當代的京劇武生演員進行一下比較。要進行比較,首先演員們要在一個年齡段上,拿王璐跟高牧坤比,未免有失公允,也頗有欺負小孩打老頭之嫌。
  • 誰是「當今第一大武生」?
    人們常常喜歡把同一類型的人或物進行比較,進而排一排名次、座次,有時還喜歡湊一個三甲、四大、五絕之類的,京劇也不例外。
  • 四代俞門——大武生俞大陸
    男旦的絕代風華,海派京劇的興起,革命樣板戲,這是京劇史中三個重要切片。而在旦角行整體崛起之前,以老生、武生為主的生行,一直是京劇的主力。兩百年京劇史,一半是世家與流派,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是京劇的衍生。京劇的背後是家史,以流派為依託。五代俞門同六代譚家一樣的傳奇。
  • 金桐:武生新苗劉子蔚
    現在中國京劇院青年團擔任武生演員。 1985年隨三省五市京劇藝術家演出團赴港演出,以《火燒裴元慶》、《洗浮山》、《殺四門》三劇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轟動香江劇壇,謝幕達七次之多。1987年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一屆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中,獲最佳表演獎(武生第一名)。1987年赴日本留學。
  • 京劇武生于榮光 36年不溫不火演藝路
    ,于榮光八歲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京劇。為了逃避初中畢業後下鄉插隊的命運,11歲那年,于榮光考入了北京市風雷京劇團學習武生。在京劇團,于榮光勤學苦練度過了五年的學員生活後,開始在劇院跑龍套。>于榮光憑藉到位的演技、高難的動作和優美的造型,于榮光從大龍套跑到小龍套,一路快馬加鞭最終跑成了當時北京最有名的京劇武生
  • 浙京版京劇《寶蓮燈》將亮相深圳
    浙京版京劇《寶蓮燈》舞臺照。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第八屆「深圳市戲曲名劇名家展演」日前在深圳劇院開啟。作為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項目,此次展演將在10月至12月為廣大觀眾帶來粵劇、婺劇、京劇、豫劇、崑劇五大劇種共六臺大戲,讓深圳市民近距離欣賞優秀的戲曲藝術。據悉,演出的劇目中包括廣東粵劇院的粵劇《紫釵記》、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婺劇《白蛇傳》、河南省豫劇院的豫劇《焦裕祿》和《朝陽溝》、江蘇省蘇州崑劇院的青春版《牡丹亭》。
  • 「大武生」葉金援精彩開講
    樂學院第十八期「藝術與健康」公益大課堂迎來了著名京劇武生名家葉金援先生的課程《如何欣賞武生戲》。69歲的葉先生認真準備了此次課程,使得講座內容充實生動、針對性強,全場150名學員大呼過癮,大有收穫。
  • 京劇武生、松間仙鶴,這樣的雲中君你見過嗎?
    武生韻以京劇武生形象為骨架,翅膀化作「靠旗」,瀟灑優美。華麗的頭冠,明晃晃的珠子,阿瑤見了一定會喜歡~釋放大招時,旗子從天而降,給敵人致命一擊!新春賀圖除了雲中君的新衣服外,小妲己還扒來了一大波神仙太太們帶來的春節賀禮圖,每張都美到爆炸,小妲己都忍不住瘋狂保存為壁紙啦!
  • 巾幗大武生
    (長靠武生趙雲)她在《長坂坡》中演趙雲,是長靠武生。穿著全套盔甲大靠,背上插著四面威風凜凜的靠旗,足蹬厚底靴,一桿銀槍龍飛鳳舞,出神入化。背負嬰兒,殺進殺出,出生入死,越戰越勇。高潮之處,戰馬墜入陷坑。
  • 曾因腿長而自卑,苦盡甘來的京劇武生終成古裝男神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可能鄭業成是對這句話最深有體會的人,7歲開始學習京劇,17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表演班,他選了一條非常辛苦的路。偶爾看一下大成子的京劇造型,依然散發著文武雙全的魅力!確實,因為腿長所以有些武生的動作不好練。聽著像個段子,卻又有點心酸。愛豆們的煩惱小編淚流滿面,要麼接下來的那段就勻給某位幸運的小葉子吧!
  • 同光十三絕(一)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