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燚
《帝國》雜誌近日公布了《影史最偉大的50名銀幕英雄》榜單,該榜單排名結果由《帝國》雜誌的讀者票選產生。
《帝國》雜誌的編輯Nick De Semlyen表示:「英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我們需要激勵。因此,現在是時候慶祝電影界最偉大的英雄們了。讀者投票選出50個角色,從黑豹到印第安納·瓊斯,這些角色讓我們鼓足了氣。」
英國老牌電影雜誌《帝國》雜誌創刊於1989年,是目前全球最權威的電影雜誌之一,該雜誌每月出版一期,除了英國之外,亦在美國、澳大利亞、土耳其、俄羅斯和葡萄牙發行。
《帝國》雜誌曾評選出《史上最偉大的100部電影》《有史以來100部最佳電視劇》《100部最偉大的非英語片》《100位史上最偉大的電影角色》等權威系列。
一部偉大的電影,離不開偉大的角色;一部受歡迎的電影,離不開受歡迎的英雄。此次《帝國》雜誌評選的《影史最偉大的50名銀幕英雄》榜單直接聚焦「銀幕英雄」。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本是一部影視作品的靈魂,而人設又是劇本「靈魂中的靈魂」。
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將從《帝國》雜誌評選的《影史最偉大的50名銀幕英雄》中解讀其人設的亮點。
超級英雄拒絕「偉光正」
超級英雄佔據榜單的半壁江上。
漫威上榜的超級英雄有:鋼鐵俠、美國隊長、黑豹、蜘蛛俠、雷神、黑寡婦、金剛狼、驚奇隊長。
DC上榜的超級英雄有:蝙蝠俠、超人、神奇女俠、海王。
漫威和DC影視內容工業的核心就是:做人物、立人物。
無論故事環境如何轉移、故事情節如何推進、故事宇宙如何衍生,人設千年不倒!
漫威的英雄不是「偉光正」,每個英雄都有缺點,每個英雄有性格上的不足,每個英雄都有脆弱、柔軟的一面。
一個沒有弱點的超級英雄是一個無趣的英雄,對於每一個超級英雄或超級反派來說,都有一個讓他們處於危險中的弱點。諾蘭重啟《蝙蝠俠》的時候,就是在找蝙蝠俠的弱點、哥譚人的弱點,小丑想也是想靠借用這種「弱點」來毀滅哥譚的「希望之光」。
影迷之所以喜歡這個英雄,是因為他的「有血有肉」,「有血有肉」自然也包括這個英雄的缺陷。比如:鋼鐵俠身上有無情冷血自大自私的商業大鱷的屬性;雷神索爾有驕矜、自負、不理性的一面。
美國隊長也有著性情上的缺陷,美隊個人過度地重視所謂的自由,對於部分人的過分的不信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美隊3》中「內戰」的導火索。人物性格決定了故事的走向,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人物推動故事發展,而不是故事推動人物發展」。
缺陷留個人物成長的空間。漫威電影夾雜有一個很大的主題,就是在將英雄的「成長」,比如電影《蜘蛛俠:英雄歸來》,講的就是蜘蛛俠克服了自己的不成熟的一面,在鋼鐵俠的指導下獲得了「成長」。
去年,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公開場合發言說:漫威不是電影。此言論引來一波人的支持,和另一波人的反對,在業內形成了巨大的爭議和討論。
除去工業層面的討論,應該怎樣去評價漫威電影的藝術價值?筆者藉此說一下個人觀點:
1.好萊塢商業化敘事(主流敘事套路)其實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拐點」,已經出現了一些「反套路化」的傾向,儘量在情節的高潮部分不讓觀眾猜到故事走向。這種敘事傾向不僅體現在近年來的漫威電影中,近些年的《碟中諜》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等商業大片也有這種敘事傾向。另外儘管超級英雄電影中,觀眾已經知曉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但主創依然儘可能讓結局充滿新鮮感。
2.漫威電影的核心還是在於塑造人物。虛造人物需要我們俗稱的「文戲」,漫威中也有很多「文戲」寫得很精彩,對白很出色。所以在敘事上,也出現了「文藝化」的敘事風格。
這是漫威電影在敘事上的自我突破,也可以說是好萊塢商業大片在敘事上的自我革新,尤其是票房號召力強的大片系列,比如《速度與激情》已經拍到第9部了,觀眾對人物已經很熟悉了,那麼怎麼才能將新一部的故事講出新意?只能是「反套路」的!
觀眾的高期待,逼迫好萊塢主流敘事的自我革新和突破。
特工為何長盛不衰?
詹姆斯·邦德和伊森·亨特是熒幕長盛不衰的兩大特工。
截止目前《007》系列電影已經拍了25部。出演過詹姆斯·邦德這一角色的演員包括:
肖恩·康納利:《007之諾博士》《007之來自俄羅斯的愛》《007之金手指》《007之霹靂彈》《007之雷霆谷》《007之金剛鑽》。
喬治·拉扎貝:《007之女王密使》。
羅傑·摩爾:《007之生死關頭》《007之金槍人》《007之海底城》《007之太空城》《007之最高機密》《007之八爪女》《007之雷霆殺機》。
提摩西·達頓:《007之黎明生機》《007之殺人執照》。
皮爾斯·布魯斯南:《007之黃金眼》《007之明日帝國》《007之黑日危機》《007之擇日而亡》。
丹尼爾·克雷格:《007之皇家賭場》《007之量子危機》《007之大破天幕殺機》《007之幽靈黨》《007之無暇赴死》。
截止目前《碟中諜》系列電影拍了7部,其主角特工伊森·亨特,均由湯姆克魯斯主演。
影響力僅次於《007》和《碟中諜》的特工電影當屬《諜影重重》,截止目前《諜影重重》共拍了5部,前4部主演伯恩一角由馬特·達蒙出演。
「詹姆斯·邦德」這個角色為什麼可以拍25部而不衰?
《007》貫穿始終的標誌性設定包括:邦德的上司M女士,M的助手錢邦妮,武器專家Q博士,邦女郎,各種耀眼的武器和裝備,以及邦德標誌性的臺詞:「邦德。詹姆斯 · 邦德。」
邦德身上體現的魅力包括:著裝時尚;紳士有風度;風流倜儻花花公子;富有正義感;勇敢硬漢;機智充滿智慧;情緒穩定;不迷戀任何人充滿神秘感;永遠把國家任務放在第一位的愛國者。
和詹姆斯 · 邦德略不同的地方在於,《碟中諜》系列越往後拍,阿湯哥的「搏命演出」使得伊森·亨特這個特工角色,比詹姆斯 · 邦德這個特工角色,更多了一份「拼命三郎」的風格。
魔幻史詩造英雄
史詩劇通常要包含幾個特點:宏大的世界觀構架、精彩的人物群像、恢弘的時代描摹、歷經滄桑的成長。
史詩劇需要經典的群像人物來構架,反過來,每一部經典的史詩劇也必定會留下難忘的角色。
《哈利波特》《魔界》《權力的遊戲》是西方文學界的三座大山,而由此改編的影視作品也炮製出了諸多經典角色,榜單中,電影《指環王》4位角色上榜:山姆衛斯·詹吉、阿拉貢、佛羅多·巴金斯、甘道夫;電影《哈利波特》2位角色上榜:哈利波特、赫敏。
為什麼說《星戰》代表著美國人的信仰?
《星戰》有6位角色入選榜單:盧克·天行者、萊婭公主、韓索羅、歐比旺、蕾伊、凱洛·倫。
盧卡斯創作的《星球大戰》至於美國,就好比金庸的小說至於華語世界,就好比四大名著至於中國。《星戰》在美國已經遠遠超越電影、電視劇、動畫這種載體,而是成為一種文化符合、一種信仰的象徵。
為什麼說《星戰》代表著美國人的信仰?
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不到400年歷史,不像中國有5000年歷史可以追溯,美國的主流文化都不是「回望過去」而是「展望未來」。
《星球大戰》橫空出世,作為比較超前的未來太空科幻史詩電影,填補了美國人文化歷史稀缺的空白,《星球大戰》劇情裡所隱含的那層對自由的嚮往,也代表著美國人所信仰的美國精神。《星球大戰》催生了幾代人對科幻、對未來世界的無窮興趣與想像力,間接促進了人類的宇航、航天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