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歡迎各位朋友來聽我的分享!
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新手做音樂如何少走彎路,盡情享受創作過程。
開始我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叫陳明,非著名音樂人,1990年的,獅子座。
2010年入行,最初的兩三年,在為音樂人提供錄音棚設備,和工作室系統集成方面的技術支持。2013年,自從與知名混音師李金城合作拍攝第一門課程《混音全揭秘》開始,覺得做課程很有意思,之後就一直專注於音樂製作方面的教學與實踐。
在過去的兩年,我策劃製作了多門課程,多期音樂人訪談節目,在北京組織了近十場針對專業音樂人的線下培訓。
其中《混音全揭秘》系列課程,不僅被業內人士譽為混音聖經,還被國內多所專業院校用作課堂輔助教學。我參與編輯的《混音全揭秘——數位音樂混音實戰寶典》一書,也將於近期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發行。
除了大家能夠從網上看到的幾門在線課程以外,我平時的工作主要也是為職業音樂人提供培訓和工作室解決方案。每年都要服務數百名音樂人,也因此了解到許多音樂人學習經歷,見證了許多音樂人的發展歷程。
因此,對於音樂製作應該怎樣學,新手做音樂怎樣能少走彎路,我有一些自己的經驗和見解,想與大家分享。
做音樂的本質是設計我要分享的第一個主題是:做音樂的本質是設計。
每個音樂人都是設計師對音樂稍稍有一點研究的朋友會知道,一首歌要經過創作和製作才能被大家所聽到,要經歷作詞,作曲,編曲,錄音,混音等,這些工序由製作人來統籌和把關。
以前,音樂製作人是一個專門的職位,後來一般都由參與製作的人兼任,作曲和編曲擔任製作人的情況最多,還有一些製作人是由歌手擔任來的,像唱作人,實際上就是歌手加製作人。
現在,凡是參與音樂製作的人,基本上都被統稱為製作人了,對於獨立音樂人和愛好者來說,自己就是製作人。
那麼,應該怎樣去理解音樂製作人這個角色呢,我自己造了一個解釋:
音樂製作人,是為歌手做嫁衣的設計師。
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做音樂是興趣,可對於職業音樂人來說,做音樂是工作,而且和設計師的工作沒什麼兩樣,也是時常是要看甲方臉色的。
甲方說要改,你就得改,就算是改了無數版以後,最後告訴你還是用第一版吧,你也只能笑一笑,畢竟付錢的是大爺。
一首歌就算紅遍大江南北,大家能記住的還是歌手,也許有心的聽眾會多看一眼作詞、作曲是誰,對於我們這些幕後音樂人來說,也就是多一個案例而已,並且還只有圈內人知道。
簡而言之,音樂製作人的工作就是傾其所有、盡其所長,用盡渾身解數為歌手做嫁衣。所以,我有時也挺羨慕你們,把音樂當愛好、做自己的音樂這樣的狀態。
做流行音樂更像設計海報為什麼我說做音樂的本質是設計呢?
大多數人對製作的理解,是把一個東西加工出來,製作是一個可被量化的,可複製的,例如:裝裱一幅字畫,按照圖紙把一個磨具做出來,印刷海報等。
可是,音樂創意不是一個可被量化的,可複製的。像作曲、編曲、錄音、混音,只是音樂創作的不同階段,並且每一階段都包含了大量的創造性在其中。只不過越靠前的階段,可發揮的空間越大,越往後的階段,能夠動的變量越少。
對於實體唱片,只有把母帶交給製作光碟的公司之後,才更像是製作。而在網絡上發行的數字專輯,無需壓盤和印刷,全部過程都是在設計。
海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各式各樣的電影海報,活動海報等。有時我也會去專門找一些設計師的海報欣賞,那些出色的海報,無論是表達的內容,還是視覺上的衝擊力,都很值得品鑑。
做流行音樂和設計海報,除了所用的設計語言不同以外,其他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例如:一首三四分鐘的流行歌曲,只能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主題,而一張海報也只能呈現一個主題,一首歌的信息量跟一張海報差不多。
海報也有很多種設計風格和流派,可以是一張,也可以是一組,既能用一致的風格去設計一組不同主題的海報,也能用不同風格的設計來表現同一主題,還能在一張海報中融合多種設計風格,這跟做音樂,做專輯簡直是如出一轍!
不僅兩者形式相通,創作過程也差不多,我們來看一組海報。
這組海報,是一張海報設計的不同的階段和版本:
第一張、草稿,僅羅列要表達的信息。
第二張、完善以後的單色草稿,相當於DEMO。
第三張、用純文字排版設計出來的橫版。
第四張、用圖文排版設計出來的豎版。
其實,不必把做音樂想得太複雜,同樣是先有草稿,再有DEMO,一開始可能你掌握的工具和技法有限,可以先用最簡單的方法完成初稿。隨著音樂方面不斷積累以及製作能力的提升,再用更複雜表現手法做出其他版本,跟設計海報差不多。
做音樂和做設計一樣,都有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打磨的過程,我們聽到的那些出色的錄音室作品,最終發行的版本是第多少個版本,只有製作人自己知道。
因此,想要做音樂,只要先關注並實現一個小目標,把DEMO做出來。
音樂製作是一項實用技能音樂製作是學習音樂,創作音樂,聆聽音樂的一項實用技能。
學習音樂、以錄代練在美國的一些音樂學院,每一個歌手房,都有一套完整的錄音製作設備,供學生平時練習和錄音,現在,國內有一些音樂院校,也逐漸的配備了視唱室。
無論是現場表演,還是錄音棚錄音,最終得到的聲音都是要經過話筒的,對於話筒的控制和錄音經驗,已經成為了流行演唱教學的一部分。
錄音式操練,不僅能真實的還原你的演唱或演奏,還能讓你更容易的發現平時練習時不易察覺的問題,以錄代練的學習方式,更有效率。
音樂創作、輔助設計唱歌找不到伴奏,是每個喜歡翻唱的人都常碰到的困擾,當你掌握一些製作技能以後,找不到伴奏可以自己編,一兩件樂器,配上一點節奏LOOP,也不算複雜。
前面提到了,要做音樂,只要先關注並實現一個小目標,先把DEMO做出來。音樂製作軟體本身就是一個虛擬工作室,有眾多的的虛擬樂器,你只需要一個MIDI鍵盤,就能演奏各種各樣的樂器和音色,能夠很容易的製作DEMO。
我們在分析一首歌時,經常要反覆聽某一段,如果用普通的播放軟體,會非常麻煩。如果把音樂拽到音樂製作軟體裡面,按小節,按範圍去循環播放,對於和聲分析,或者是分析某一件樂器,也可以藉助MIDI來完成。
聆聽音樂、導演視角當對音樂創作和製作有一定了解之後,聽音樂的視角,也將從一個普通聽眾變成了一個導演的視角,能聽出更多門道,更有意思。
音樂人掌握了一定製作的技能,錄音,後期,做伴奏,扒樂譜,從此不求人。而且去任何一個錄音棚或工作室,都可以立即上手。
普通的設備聽音樂,就像一層皮,只能聽到旋律,歌詞,節奏。監聽是耳朵延伸,用專業的監聽耳機,監聽音箱來聆聽音樂,應該怎麼形容呢,那是一個立體的空間,你聽到音樂裡的每一個樂器,每一個元素,都是飄在半空中的,你伸手就可以抓到。
音樂人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下面這張圖,是我歸納的獨立音樂人核心技能樹,左邊是音樂方面,右邊是製作方面。獨立音樂人的常見應用場景並不多,所以需要掌握製作技能,這些就夠了。
右邊的製作技能,通過系統的學習,幾個月就能熟練掌握。而左邊的。音樂方面能力與素養,則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積累。
我後面會講到,會一門樂器,在做音樂時會帶來哪些便利。對於想把音樂做得更出色的人,我的建議是,最好要會兩門樂器,一門和聲樂器,一門節奏的樂器。
節奏,是音樂風格的根基,是一首音樂的骨架,影響整首音樂的律動,節奏其實是要單獨拎出來學的。
音樂相關的,今天暫且按下不表,我們先來看製作相關的。
製作相關錄音方面,平時在個人工作室,能用到的其實不多,主要是錄唱或錄製SOLO樂器,錄吉他,貝斯之類的。像錄管弦樂、鼓架子鼓的機會很少,即使有,一般也是去大棚裡錄,如果不是立志成為一名專業錄音師,沒必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
錄唱配唱,錄音技術方面可以說沒有什麼難度。演唱注重的是演,而不僅僅是唱。你如何在錄音時指導自己,或指導歌手演唱,更多依賴於,你對音樂的分析,和對作品的理解,難在音樂審美。
說個題外話,錄音師是需要很高的音樂素養的,至少要在歌手之上,而現在國內大多數年輕錄音師,音樂素養都不夠,錄音師入行門檻低,幹的時間長了,有能力的轉向混音或者作曲編曲了,所以現在錄唱這件事,多半都是製作人或者聲樂指導來監棚錄音。
混音方面,修音準、修節奏,是必須熟練掌握的,這就跟美圖一樣。
翻唱混音,很考驗混音的基本功,我從來不覺得混好一首翻唱簡單。混翻唱,用來練習混音的基本功是非常好的,只是許多人不重視。
除了混翻唱,還需要掌握小編制樂隊的混音方法,一般小製作的網絡發行作品,16-3軌在自己的工作室混音,也可以達到要求。
小製作和大製作的混音,混音思路是一樣的、那些大製作的音樂,由於大量的樂器都是實錄的,所以音軌數量多,依賴於更專業的設備,更準確的監聽環境,以及更高的混音經驗,通常選擇交給專業混音師去做。
編曲方面,主要就是扒伴奏和編小樣。而編曲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你的樂器能力和音樂積累。除了音樂方面的積累以外,我覺得分析音樂的能力,能否從其他的作品中學習,是很關鍵的,需要專門學習和練習。
還有一塊能力,項目管理能力,是大多數音樂人都欠缺的,音樂製作人更像一個包工頭,他要保證各個部分有序進行,對項目做統籌規劃。之後在我的課程裡也會講。
不能僅了解一個製作階段那些只作曲,只編曲,只做混音的職業音樂人,不是他們只會一項技能,而是最終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方向,因為在強項上已經強出其他方敏很多了,所以選擇把其他的步驟交給別人去完成。
編曲、錄音、混音,如今已是每個音樂人都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而且不可能只掌握其中一項,如果你只了解其中一個環節,不僅沒有辦法獨立製作一個完整的作品,並且根本就無法與他人協作。
學音樂製作,究竟在學什麼前面講過了,流行音樂更像海報設計,學習任何一門設計,大致都可以分為這三大塊:
提升音樂素養,在於學門樂器音樂素養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樂器學習,一個是音樂聆聽體系,如何建立自己的音樂聆聽體系,前幾天天專門發文章說過了,不再贅述,可以到我的公眾號上去看。
要做音樂,先熟練掌握一門樂器吧,樂器才是你最重要的創作工具,你的樂器演奏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應出你的音樂素養。
擺在不會樂器的人面前的,第一道門檻是樂理。樂理不是看書學會的,而是在你學習樂器的過程中學會的,樂理的東西在於理解,一定要藉助樂器來學習實踐。
現在學吉他,學流行鋼琴的學費,比找健身私教費用還便宜,真正熱愛音樂的人,建議找專業老師系統的學。
自學的資料也比較豐富,有不少都是專業團隊在做,有不少都很棒,不像音樂製作這個學科,在網上錄課程講課的,大部分自己都沒有整明白。
會一門樂器,在做音樂時會帶來哪些便利?
會一門樂器,對節奏、音高更敏感,聽到一個旋律馬上就能彈出來。
會一門樂器,才能更深入的去學習和聲和配器這些專業知識。
會一門樂器,要演奏什麼不用靠修MIDI了,直接上手錄一段,既快又好。
會一門樂器,才能跟樂隊一起玩,接觸到樂隊化編曲的東西。
學流程和規範,在於進入體系唱片發展到現在,也有將近一百年歷史了,音樂的製作流程和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不需要去你再去摸索一遍。你所要做的,是儘快的進入到體系裡去,接受系統的學習。
是否接受過專業學習的音樂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不先去學習這些流程和規範,那麼花費再多的時間,可能做的都是無用功。
流程規範為什麼重要,並且是最先要學習的?
一張海報,由多個元素組成,當你去調整其中一個元素的大小和樣式,影響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元素,同時被改變的,還有這個元素與其他元素之間的位置、比例關係,會影響到整體是否和諧。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規範去調,這張圖你可能永遠都調不完。
一首歌的編曲,你要去編一個符合某個風格和年代的音樂,可以選擇的音色是已經劃定一個範圍了,不在這個體系內的聲音,加進來就會顯得突兀,就好像是年代戲裡出現了一個不屬於這個年代的物品。這就個編曲、配器裡面的一些規範,或者叫固定搭配。
優秀的作品之所以優秀,是各個環節都在為作品加分,例如在錄音階段應該解決的問題,就應該在錄音階段階段解決,而不是扔給後期,後期本來是做錦上添花的工作,如果前面沒做好,後期只能修修補補。
有思路的人,時刻關注目標和路徑,他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去解決哪些問題,哪些問題應該在哪裡解決。如果你不按照一定的流程去思考,可能前面和後面做的步驟是相衝突的,你可能把一個作品越做越壞。
掌握工具技法,在於理解概念工具和技法的的學習,重點不在於功能和界面的,而是去了解概念和原理。
概念這個方面,要得益於李笑來,他有個說法特別啟發我。他說他上中學的時候,學習很好但是不怎麼聽課。為什麼呢。因為上初中的時候,他媽跟他講了一句話。她說所有的教科書,本質上一個學期就幾個概念。所以笑來在理解掌握了概念之後,即使上課時三心二意,成績也非常好。
我們的教科書或非專業書籍,你認真去看的話,每一章不過是在講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是什麼,不是什麼,怎麼用,跟什麼有聯繫,你只要把基礎的概念理解了,對於你的學習就會很有幫助。
現在音樂製作方面的軟體,在電腦普及之前就已經很成熟了,音樂製作軟體實際上就是調音臺+錄音機,
調音臺本身有它的工作原理,比如信號從哪裡進,哪裡出,每個部分能控制什麼,信號怎樣混合。錄音機也是一樣,只不過以前的錄音介質是磁帶,現在是錄到電腦裡。以前的剪輯需要把磁帶劃開,把它們粘在一起,現在動動滑鼠就可以完成。
把錄音機,調音臺這兩個概念真正弄明白之後,你所有的音樂軟體都會用了,不同的軟體只是在功能和應用場景上有差別,但是都是基於這兩個概念。
所以,對於音樂製作的學習,我自己的方法是一塊一塊拿下,我一次性把一個概念弄明白,然後這一類東西就掌握了。
效果器常見的也就那麼幾種。壓縮器,控制動態的,均衡器,調整聲音頻率的。每個效果器就是一個概念,每個概念有自己的定義和外延。只要把壓縮器這一個概念深入學習之後,所有的壓縮器你就都會用了,不需要一個個去學。
現在的軟體都有中文說明書,這個說明書不是給你閱讀用的,而是有思路以後,知道知道你要幹嘛的時候,搜索查閱的。
因此,我真心不建議大家,去看網上那些軟體操作教程,處理技巧之類的,你看完以後,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等真正到用的時候,可能已經忘了或者已經過時了。那些基於功能和菜單的軟體學習,沒有辦法建立起你的知識體系。
而一個人在積累自己的知識的路上,一定要學概念,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音樂製作學習路徑是怎樣的我在我的朋友圈調查了一下,大多數音樂人的成長曆程,差不多都是這樣的:
喜歡聽歌
翻唱別人的歌
玩樂器、彈唱、即興伴奏
一個人玩不過癮,組個樂隊玩
改編歌曲,寫歌,編曲……
在我看來,學習音樂製作最理想的路徑,是這樣的:
搭建創作聆聽環境
錄翻唱,混翻唱
扒伴奏,熟悉四大件樂器
錄樂器,混小編制樂隊
回歸音樂,盡情創作
為什麼要按照這個路徑學習最理想的音樂製作學習路徑,跟音樂人成長路徑不謀而合。
做音樂不能越級打怪,這幾個階段,只可加速不可跨越。每個階段需要的音樂素養,製作能力不同。
做原創音樂這一個目標,也需要拆解成不同階段,循序漸進的學習,用具體的項目去學習和實踐,一邊玩一邊學。
最後目前,適合業餘音樂人學習音樂製作的書籍和資料,非常有限。
我想儘自己的能力,用自己入行七年的經驗積累,數千名音樂人的學習服務經驗,為想做音樂的人做點什麼。希望能讓新手少走彎路,回歸到音樂本身,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我準備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寫一本書《從零開始做音樂》這是一本針對業餘音樂人的音樂製作學習踐行指南。在正式動筆之前,就已經花了一兩年來構思。
在寫作的同時,我打還算同時做一個學習社群,邀請少量學員加入。一邊帶領大家學習如何製作音樂,一邊也是對我這套知識體系進行實踐和完善。我會親自解答大家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疑惑,如果你想系統的學習音樂製作,歡迎你的加入!
今天的分享到此,謝謝大家!
想和陳明老師學習音樂製作的話
請掃以下二維碼添加助教微信諮詢
(添加時註明「音樂製作」)
本文作者 | 陳明
一名專業的音樂製作老師
哎呀音樂正在招聘微信作者
回復「招聘」查看詳情
若想成為哎呀音樂的老師
請回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