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慶檔,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最終以11.86億人民幣的票房奪得該年度國慶檔票房冠軍。
2018年,林超賢又攜《紅海行動》挺進春節檔,以36.5億人民幣的票房逆襲奪得年度票房冠軍,導演林超賢更是憑藉此片包攬華表獎、百花獎、金雞獎的「最佳導演」獎項,實現了中國電影三大獎項的「大滿貫」。
憑藉這兩部票房與口碑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林超賢已經成為華語硬核實力派導演的代表。
五年前,當導演林超賢看到中國救撈隊伍真實救援的短片時,被那些無懼風浪勇敢救人的隊員感動。但以他當時的經驗,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真實,雖然得到包括調查材料、救援裝備等等全方位配合的承諾,但他還說,回去想想,一想就是五年。
「假如我是觀眾,當我去看這樣一個題材的電影,一定會想看災難場面。而觀眾也看過很多這樣的災難電影,因為好萊塢電影對於這樣的災難場面已經是駕輕就熟,但是對於華語電影,真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我也想過很多不同的版本,以文戲為主,少量的災難動作,後來覺得不行,呈現不太夠。」
5年後,這部海上災難片《緊急救援》終於完成。作為林超賢「行動三部曲」最終章,歷時123天的拍攝,成就了華語電影迄今為止所經歷過的最大規模的海上拍攝。
一開場就是海上鑽井平臺爆炸,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實施空中救援。然而爆炸造成的大火讓救援直升機找不到可降落的地方,鑽井結構主體也被炸壞,斷臂像個發狂的鋼鐵巨人在海面上亂舞,抵達平臺的機會渺茫。隊長高謙(彭于晏飾)不肯放棄,在機長配合下穿越鐵臂單槍匹馬「空降」平臺,帶出了兩名倖存者。
在好萊塢有條人人皆知的鐵律,就是不要跟動物、小孩和在水裡拍戲。這三樣,《緊急救援》都有。
好在《湄公河行動》的時候(《湄公河行動》不只是官方電影丨專訪林超賢),林超賢就拍過動物戲,有困難,也並非解決不了。小朋友的戲份也很多,承擔了笑點和淚點,甚至在關鍵場景還給到了點睛作用,林超賢就請來兩位老師引導,通過彩排讓小朋友明白每場戲的情感狀態,並悄悄記錄他的日常,抓拍最自然的時刻,也都能完成。
但水下戲真的很難。除了演員們要面對水的恐懼,如何真實地表現水下的世界,一個合適的拍攝場地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部戲大部分都是在水上拍的,我不可能所有戲份都在海上面去拍,需要很多配套、機械裝置,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影棚,也需要大自然的光源,可是戶外的水上拍攝場地不太多。根據我們的資料大概有四五個地方可以做到,但都是歐洲地方,最後就篩選了兩個地方,一個是馬爾他,一個是墨西哥。
「但是我們拍攝的時間剛好是義大利的冬天,水溫非常低,從義大利去馬爾他的路程也比較遠,最後選擇了墨西哥。」
墨西哥的巴哈片場是1996年詹姆斯·卡梅隆為了拍攝《鐵達尼號》而建造,此後的《珍珠港》《怒海爭鋒》《深海狂鯊》等電影也是在這裡拍攝。巴哈片場內有多個蓄水池和舞臺,其中最大的一號蓄水池,可容納大約64萬立方米的水量,僅將其注滿,單次就要花費約54個小時。
而《緊急救援》的拍攝,也讓巴哈片場在時隔多年之後,難得的再度開啟全部蓄水池和設備,電影製作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幸運的是,《緊急救援》的藝術總監馬丁剛好當年也參與過《泰坦尼克》的美術設計,所以對這個影棚比較熟悉。
在這個片場最難拍攝的是一場救援戲,一架飛機誤入雷暴區,就在衝出雷暴的時候卻遭遇意外,只能選擇附近海面著陸,但最終因為機械故障墜機,機尾斷裂,救援隊只有15分鐘時間將機上倖存乘客和機組人員在飛機沉沒前轉移。
為了這段飛機墜海場景的可看性和真實感,劇組更是專門購置了一架退役的空客320飛機,從拉斯維加斯運送至巴哈片場。空客320是一種大型客機,運送過程中劇組必須切掉機翼並且拆除機尾。為了能夠放下機身,運輸拖車的長度被加長到驚人的135英尺(約18米)。在飛機運送至巴哈後,劇組又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將其重新組裝起來,才開始在一號蓄水池內進行飛機墜海的實際拍攝。
「我不想找一個搭景師搭一架飛機,因為我拍這麼多年的戲,搭景總是會讓你覺得懷疑。雖然後期加特效,但對我來講,假的就是假的,那你就很慌了。我不要這種慌張,我要買一架真飛機。我不要飛機僅僅是在天上飛來飛去震一下就完了,而是要飛機跌落到海裡,那怎麼把飛機放到海裡呢?都是大工程,這種拍戲方式可能對外國人來說是個常態,他們有很多工程師,數據很準確,我們國內的電影行業裡暫時還沒有這樣的人才。
比如吊起那架飛機,找遍全香港,問那些做了幾十年道具的老師傅,知不知道如何吊起飛機,即使吊起來自己也不敢走進艙內。而且我們是在鹹水裡,就算那些器材能運來,都不能沾水,在水上怎麼操作,真的很高難度,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工程。」
再有就是爆破戲。從開場的鑽井平臺爆炸,到最後一場海上天然氣運輸船爆炸,處理這些海面上的火場以林超賢從前的經驗都是難以實現的。
「香港對爆炸品的管制始終是嚴謹的,所以很多時候是要用很多不同的東西混合去做出一個效果,而且是在不犯法的情況下去做。但是國外在炸藥控制這方面的空間稍大一點,有很多不同的爆炸品是可以允許用來拍戲的。結果有一次現場爆破讓大家都抹了一把汗,整部車都炸散了……之前我抱怨過爆炸效果不是太好,結果他們就拿了半軍事用的炸藥,以至整個油罐車的屁股都飛出去了。」
《緊急救援》所有的戲,都是演員經過充分訓練後親自上場,沒有替身幫忙,火是真的,水是真的,水下下潛的深度也儘量和真實一樣。
「有一場戲是他們要訓練如何逃生。就是在直升機裡綁好安全帶,升高後再砰地一下扔到水裡。我知道在拍之前幾個演員就恐懼了很久,因為每一次掉下去狀態都是不同的,哪一邊先進水,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呼吸,是一瞬間的事,可能計算錯了你剛好吸氣的時候嗆了一口水。」
所以在拍這樣一部電影的時候,林超賢非常了解演員們拍戲的辛苦,每一部戲都親力親為,《破風》跟著一起騎單車,《紅海行動》裡一起衝坦克:
「演員真的很艱苦,也冒很大風險,我不希望自己坐在屏幕後面,抓著麥講怎麼樣怎麼樣,我要和他們在一起,感受他們遇到的困難,即時判斷或者改變一些方法。我想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是一起在前線,解決所有的事情。
"我記得最後拍一場在三四十尺深的水底戲,水溫是七度左右,真的拍到發抖。前一場戲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拍一場水底的戲,只有一個逃生口,大家吊著在一個二十尺的地方拍,要是跌下去的話就跌到四十尺,真的好害怕。大家都想快點拍完走,我不想因為某一些原因讓這種恐懼一直延續下去,我就和他們一起,拿著一部機器一起潛下去。
"演員是有潛水訓練的,拍戲前需要一個禮拜的演習。我是沒有演習的,也沒有潛過水,可能潛過一次,是n年前去玩。這次可以說是第二次。我當時沒有告訴他們這些,其實我當時恐懼到不得了。因為我要先下去處理好一些事情,然後等他們過來,等的時候是最害怕的,我一直都看著表,想著氧氣在哪裡,當恐懼來的時候你會放大那個恐懼,完全控制不了,我直接手就抖了,機器也在抖。」
內心的恐懼也反映出了救撈人這個職業最真實的一面:出生入死,恐懼與抉擇時的壓力。
「海上救援在所有救援工作裡面,是最強最偉大的,一個特勤隊裡,隊長是主救生員,也是做決策的人,電光火石之間要做一個決定,沒時間給你猶疑,臨場壓力特別大。」
導演林超賢在採訪中說,「你做出的決定除了自己要做到,身邊的人也要相信可以做到。雖然直升機上五個人有不同的崗位,在一個大決策下面,每個人都有權利,一個人不同意,都可以否決這個方案。四個人要對隊長高度信任,危險就在眼前,信不信他的決定,能不能做到,每一個人安不安全,等於是交自己的性命給對方。」
「好在這班演員之間的友誼都很好,互相照顧,互相幫忙,互相鼓勵,這次的團隊感甚至比『紅海』的時候還要好。」
因為這次的很多演員都是「老搭檔」了,扮演隊長的彭于晏合作四次了(論互虐誰有彭于晏、林超賢玩的好),用導演的話說是,他倆「臭味相投」。
「如果只是想來體驗一下人生中沒有過的經歷,一次就夠了。既然能合作好幾次,必然是有著共同心態的。他是一個喜歡自我挑戰,對電影有追求的演員,他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精彩的電影歷程,而這個心態,說到和做到是兩回事,他是少數能做到的人之一。」
還有拍《紅海行動》時合作過的王彥霖。
「我挺欣賞他,他有一種衝勁,基本上你和他說什麼,他都不會說『不行』。這樣我才害怕,因為他太容易就說『行』,我害怕他拼的時候不夠細心、不夠冷靜,衝動去做。這次拍攝過程中他就發生了很嚴重的意外。就是這種衝勁兒令我特別留意他,提醒他,甚至要喝止他,他是一隻狂牛,你要拉住他。但是很好,我能遇到這班演員,他們是能夠幫我呈現出一種力量出來的。」
《緊急救援》與前兩部最大的不同,是有重要女性角色的加入。
「我很少拍女性的角色,即使有,戲份也不多,這次辛芷蕾的角色是戲份比較多的。之前,我同事和我說這個女演員很好,又找了一些她的作品給我看。她是那種很實在的類型,不僅靚也很強。她和Eddie(彭于晏)的感覺很像,和蔣璐霞(《紅海行動》裡扮演唯一的女突擊隊員)不同,蔣璐霞在動作方面有經驗,我不需要太擔心,但是辛芷蕾沒有,遊泳、潛水、體能對她來說都是比較新的體驗,我和她也說了很多危險之處。」
雖然未被冠以「行動」之名,但有了前兩部的實戰經驗後,明顯在災難場景的表現、緊張度的把控上都更進一層,也理解了為何5年前,還在拍《破風》時就接觸到中國救撈人題材的林超賢不敢接這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