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李嘉誠讓出香港首富寶座。
文 | 華商韜略 王巍峰
李嘉誠一生最大的一場敗仗,就是因為這個男人。
而現在,這個讓李嘉誠一戰損失150億的男人又搶走了他的位子。
2020年2月6日福布斯發布了《2020年中國香港富豪榜》,穩居香港首富寶座長達21年的李嘉誠,被李兆基憑藉304億美元的身家擠下。
李嘉誠身家為294億美元,較上一年縮水23億美元,屈居榜單第二位。過去兩年,李嘉誠的財富共計縮水了460億。而這兩年,也是李嘉誠大舉布局英國,對內地戰略調整的時期。
李兆基曾於1996、1997年蟬聯亞洲首富,同時在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4位,迄今為止仍是華人在富豪榜上最高的位置。
直到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李兆基才被李嘉誠取代,成為新香港首富。
1.
外界早有議論,兩者為香港首富之位爭了幾十年,是死對頭。李兆基的小兒子「李家誠」與李嘉誠讀音一樣,甚至被無聊的港妹視為二者恩怨的註腳。
事實上,在1990年代以前,兩個李家之間,氣氛十分融洽,並且還是生意上的合作夥伴。但直到兩位大佬同時看上了美麗華酒店集團,一切開始了變化。
美麗華是由何善衡、何添、楊志雲等一起創辦。最初,何善衡是董事局主席。何大佬退休後,楊志雲收購了大量股權,成為新的掌門人。
▲美麗華酒店
美麗華酒店和美麗華大廈,都處在香港的黃金位置,並且旗下還有多家酒樓。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這些都是白花花的肥肉,也是眾人覬覦的大蛋糕。
1985年楊志雲去世,將產業交給5個兒子打理。沒想到兒子們各有想法,準備賣掉祖業,各謀發展。
彼時,事業如日中天的李嘉誠看上了美麗華的兩塊地皮,1993年,他準備重金「強制」收購美麗華,然後拆掉物業重新建設。
然而,楊志雲的兒子楊秉正不願祖業被李嘉誠拆掉,他私下找到「四叔」李兆基。
李兆基本來和李嘉誠既是生意夥伴,也是好朋友,李嘉誠看上了美麗華,照理說,李兆基本不應該再插手。
不過,早在1950年代,李兆基剛到香港開金鋪時,楊志雲和李兆基就認識了,二人是半輩子的朋友。何況,楊家的長子,並不願意祖業被拆毀。
更重要的是,面對這樣一塊肥肉,誰能不動心?李兆基開始打起了感情牌,獲得楊家兒子,尤其是楊志雲太太的支持。
「即使李兆基只給一半的錢,也不會賣給李嘉誠。」
李兆基和楊家籤署協議時,李嘉誠的代表也到了場,不過,被楊太太一句話頂了回去。
隨後,李嘉誠公開競購美麗華。不過,最終只收購到14%的股份,宣告收購失敗。
▲李兆基
此後,李嘉誠不再踏足酒店行業。兩個著名的李氏家族,也開始反目不再有合作。
2.
「1990年代以前,大家忙著掙錢,沒有功夫去競爭。」
李嘉誠和李兆基都是出生於1928年,都是廣東人。有所不同是,14歲的李嘉誠,是在父親病故後,被迫輟學到了舅父的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比他大半歲的李兆基,則是金鋪老闆的兒子,李嘉誠輟學時,李兆基已經能夠獨掌大局,照看自己店鋪生意。
1948年,做了4年掌柜的李兆基,為了找到更大的施展空間,帶著1000塊錢來到香港。當時正值特殊時期,國內地主老財紛紛帶著金銀珠寶到香港避難。金鋪出身的李兆基,熟悉貨幣兌換業務。外匯兌換和黃金買賣如火如荼。
2年後,不甘於寄人籬下的李嘉誠,帶著7000美元積蓄,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不過,生意一直沒有大的起色。
直到1957年,李嘉誠無意間在英文版《塑膠》雜誌,無意看到一則消息: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正全面傾銷歐美市場。
這讓李嘉誠預感到塑料花也會在香港流行。他專程去義大利考察之後,回港就推出塑料花,一舉填補市場空白,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幣的利潤。不過,即使開辦了世界最大的塑料花工廠,成了「塑料花大王」,李嘉誠仍不滿足。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自此他的事業迅速走向輝煌。
同年,李兆基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也開始涉足地產生意。原來香港地產都是整棟出售,購買的門檻很高。李兆基瞄準中產,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均銷售一空。
1950年代,香港人口只有200多萬人,而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的黃金,不用爭搶,拾都拾不過來。
1970年代末,李兆基、李嘉誠、鄭裕彤、郭得勝合作開發了香港的沙田第一城。這個最終賺了400億的項目,正是香港「四大家族」的聯袂獻禮。
隨著實力壯大,大佬們逐漸接管了香港財富,時不時搞一把聯手。李嘉誠和李兆基在加拿大合作的萬博豪園,一出手就獲利百億。
3.
「香港,早已沒有奇蹟。」
2月6日,《福布斯》發布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前十大的富豪,除了排名第九的蔡崇信來自電商領域,其餘均是地產大佬。蔡崇信的主要財富來源是位於杭州的阿里巴巴,如果把蔡崇信請出香港富豪榜。補進來的依舊是地產大佬。
除了地產,香港的主要產業,幾乎已經被各大家族「壟斷」。
「香港1/7的住宅開發商都是李嘉誠。」
在香港首富位子待得最久的李嘉誠,也是四大家族之首。旗下產業有和記黃埔、長江實業、長江基建、香港電燈,涵蓋地產、基礎建設、通訊、零售、能源等。
而李兆基家族除了涉及商務樓、住宅樓、酒店,還是香港家用和供暖天然氣的唯一供應商。
除了開發香港最高的3座建築以及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郭得勝家族還控制著香港多家主要手機運營商和最大的巴士公司。鄭裕彤家族,除了旗下恒生銀行,還囊括了酒店、珠寶、百貨、物流等領域。
2019年3月20日,李兆基宣布正式考慮退休,標誌著香港四大家族已全部交棒給第二代、第三代,且財富階層已經穩固,進入有序接替階段。
正如美麗華酒店的出售,上百億的資產,楊家不在乎收購價多一倍還是少一倍,只要能保住這塊招牌就行。
香港的財富和榮耀,始終還是掌握在少數幾個家族手中,圈子很小。李嘉誠、李兆基已經92歲。他們的後代都是世交。有時候,彼此說一句話,或許就超百億。
儘管,此次李兆基家族以304美元奪得香港首富位子,但是,也只超出李嘉誠10億美元。鑑於股市上下變動,李嘉誠在任何時候都可能在福布斯實時億萬富豪榜上重回第一。
另外,福布斯財富榜,只統計了各大家族上市公司的財富價值。大佬善藏,各大家族水面之下的財富數字,外界難以測算。
因此,此次香港首富排位變動,並不是財富重新洗牌。只不過是,這個李超人坐累了,換另一個李超人坐一坐。
而廣大香港人,依舊在「鴿子籠」中度日,照常感受著香港摺疊。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