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俠生死決鬥時,如果不是技藝高對手一大截,心裡穩操勝券,肯定把怎麼趕快搞死對方放在第一位。該刺就刺,該劈就劈,面目猙獰,下手要黑。刀被噴濺得猩紅一片,那是不可避免的。畢竟風度之於生死,那都是浮雲……
所以等回過神來,白刀子就變紅刀子了,然後大俠就得找地方洗刀……有人說不對啊, 我印象中的大俠都是幹完了仗甩甩刀,血就和有靈性似的自動回歸大地,然後大俠直接收刀入鞘,大步流星離開,只留下一個瀟灑中帶些踉蹌的背影。小刀匠尋思,你說的那應該是演大俠的,不是大俠。
所以用正常的邏輯來看,倖存下來的古代大俠,肯定得趕緊找一處隱蔽乾淨的活水,該洗洗,該包紮包紮,再擦洗下刀,處理差不多了就趕緊溜,到了安全的地方還要進一步保養刀,用貼身乾淨的布擦乾,塗上專用的油脂,好比宋元明時期,貴族上流社會都用板鴨油保養刀,再然後才能晾乾入鞘。到家的時候發現卷刃了,還得磨磨刀。
打完架擦刀這事,應該是個共識。就說古代日本武士,也沒有砍完甩一下刀子就收鞘的,而是先甩一下,俗稱「血振」,然後掏出懷紙擼一遍,把刀擼乾淨。現在日本人時,還有抓著刀刃擼一遍的動作,其實就是在模擬掏出懷紙擦刀這一步。只不過古代可以把擦完血的懷紙扔得瀟灑一點,現在不能真砍,就沒必要真掏個懷紙出來表演。最後一步,才是左手扶住刀鞘,開始收刀。
反過來說,試想,如果不把刀弄乾淨就往刀鞘裡面放,尤其是放到古代那種密閉狹長的刀鞘裡,過個一兩天,裡面就會傳來濃鬱的「殺氣」(其實就是發酵的惡臭),讓人心神不寧、噩夢連連。所以,古人絕對會老老實實把刀洗得乾乾淨淨,擦得一塵不染。以防萬一,還得聞聞味道。然而有的大俠患有鼻炎,聞不到這種殺氣,所以老洗不乾淨,久而久之,他一拔刀,敵人眼神就變了,這個人殺氣好濃……更有甚者,啊,這殺氣讓我無法呼吸……該不會就是傳說中的千人斬?
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夢想。現實很可能是,上回刀沒洗乾淨,下次拔刀:咦,怎麼是匕首?我倚天劍呢?!常玩刀常保養的刀友肯定深有體會,刀粘上血鏽得很快。況且古代沒有不鏽鋼,長刀長劍都需要慎重防鏽。如果刀表面不是鏡面,而是拉絲,或是刀身有細密紋理的花紋刃,尤其得好好防鏽,否則,很有可能會發生縫隙裡的汙漬擦不乾淨,進而生鏽的狀況。而古人還巨推崇花紋刃,無論是鑄造還是摺疊鍛打的,他們認為有花紋的刀才有資格成為寶刀。如果是表面淬火氧化層都沒打掉的那種糙刀還好,只要擦擦刀刃就行,因為氧化層防鏽。偏偏摺疊鍛打花紋刃的時候,一邊鍛打一邊去氧化層,所以就更得精細保養。
說白了,古人拔刀過後要不要洗乾淨再歸鞘,這就是個刀具保養的問題,好刀劍固然必然定然是要好好保養的。而且,對古人來說,能動手解決的問題,絕不輕易動刀劍。倒不是為了和氣,而是因為一把好刀的成本實在太高了,越是名貴的寶刀,它的保養和維修成本就越高,所以當然能不出刀就不出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