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影視劇裡的皇后,幾乎都是出身世家、豪門望族,從一出生,就註定要走向高位。
然而在漢王朝,有這樣一個「灰姑娘」,她的母親是奴僕,她的身份是歌女,卻一朝被天子選入宮中,先後生下三女一男,穩踞後位38年。
這個女人,就是衛子夫。
在她盛寵時,民間甚至還流傳了一首歌謠:「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一個女人最光彩奪目的地方是什麼?
我想,從衛子夫的身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作為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和陳阿嬌的出身,那是雲泥之別。
衛子夫的父母是平陽公主家的家奴,她上有一兄二姐,下有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和母親是公主、外祖母是太后的陳阿嬌相比,衛子夫的童年生活過得十分窘迫拮据。
那時候的她沒有想到,自己會和未來的皇帝牽扯一生。
衛子夫從小長相秀美,且性格溫和靜默,被一心想要討好皇帝的平陽公主看中,放在府中學習歌舞。
建元二年,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十八歲的劉徹出宮祭祀先祖,回宮的路上,順道去了姐姐平陽公主的府中。
席間,平陽公主叫了府中調教多時的女孩們出來唱歌跳舞助興,衛子夫也在其中。
歌聲清越、身姿曼妙,少女清麗的模樣落進年輕的帝王眼中,驚豔芳華。
平陽公主豈沒有看出弟弟眼中的痴迷?
精明如她,在劉徹起身更衣之際,趕緊把衛子夫送到皇帝身邊。少年血氣方剛,少女溫柔嬌弱,兩個人就這樣有了夫妻之實。
平陽公主送衛子夫入宮時,囑咐道:「走吧,在宮裡好好吃飯,好好自勉努力,將來若是富貴了,不要忘了我的引薦之功。」
然而,後宮佳麗如雲,劉徹回到宮中就把衛子夫拋之腦後,忘了個一乾二淨。
衛子夫在宮中等著,熬著,整整等了一年多,卻等來了皇帝要遣年老宮女出宮的消息。
衛子夫厭倦了這種看不到頭的等待,就來到武帝面前,自請出宮。這一見,劉徹又記起了衛子夫的好,於是再次臨幸她,不久,衛子夫就懷了身孕。
儘管衛子夫入宮後一直謹小慎微,從來不自惹麻煩,但是她懷孕的消息傳出去後,還是引來了旁人的妒忌。
入宮多年沒有子嗣一直都是陳皇后心中的一根刺,為了想方設法讓衛子夫流產,陳皇后竟然夥同自己的母親,派人伺機殺害衛子夫的弟弟衛青。
這件事被劉徹知曉,一個是自己早已忍夠了的驕縱表姐,一個是善解人意溫柔可人的新歡,劉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站在衛子夫一邊。
他不僅把衛青召為建章監,並加侍中,還大肆封賞了衛子夫的家人。
自此,衛子夫開始了自己長達四十多年的顯貴生活。
後宮美人那麼多,為何獨獨衛子夫能從一個宮女逆襲,飛上枝頭變鳳凰?
我想,除了年輕貌美,離不開衛子夫身上對權勢淡然恬適的品性。
《道德經》裡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衛子夫深諳此道。
她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他人的差距,也明白皇帝喜歡自己,不過是一時的貪圖新鮮。
所以她謹守本分,克制欲望,既不與人為敵,也給自己留下後路,最終,得到了武帝的青睞和信任。
元光五年,陳阿嬌為了求子施行巫蠱之術事發,漢武帝震怒,大手一揮,直接廢了陳阿嬌的皇后之位。
不久之後,衛子夫再次有了身孕,並在次年生下了皇長子——劉據。
29歲才等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這對漢武帝劉徹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喜訊。而此時,後位虛懸,衛子夫母憑子貴,終於在入宮十年後,被封為后。
在衛子夫做皇后的三十多年裡,衛氏一族可謂是從草根逆襲成豪門望族的典範。
後宮有衛子夫這個做皇后的姐姐,前朝有屢立戰功的弟弟衛青,更別提還有個少年英才的外甥霍去病。
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說衛氏是京城第一顯貴,怕是也沒人反駁。
儘管自己貴為皇后,娘家人也爭氣,可衛子夫始終記得自己為什麼能當上皇后,記著陳皇后的前車之鑑,也深深明白「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
身在處處充滿算計的宮廷,衛子夫這個皇后做得大氣從容、安安穩穩。
她從不因自己是皇后就肆意迫害其他妃嬪,不因兒子是太子就趾高氣揚,也不因娘家人的功勳就恃寵而驕。
38年裡,衛子夫一直恪守本分,寵辱不驚,一如她剛入宮時的模樣。
雖然在盛寵15年後,衛子夫年老色衰,武帝身邊也漸漸出現了諸如李夫人、鉤弋夫人等新寵。
可是在劉徹心中,衛子夫依然是那個最值得他信任的女人。
漢武帝每次出宮巡遊,都會把少府的事交給衛子夫全權打理。衛子夫也不負期望,每次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武帝歡心。
也正因為此,在衛青、霍去病相繼去世的17年裡,衛子夫依然能牢牢穩坐皇后之位,且得到了朝野上下、宮廷內外的敬重。
有位哲人曾說:「聰明的最低境界是糊塗,而它的最高境界依然是糊塗。」
在後宮生活數十年,衛子夫如何不懂那些權術陰謀?
可是在盛寵時,她波瀾不驚地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當漸漸失去寵愛之後,她選擇了坦然接受,接受時間的流逝,也接受紅顏易老的事實。
而這樣的性格品性,正是她在後宮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之一。
若是沒有後來的事情,衛子夫的晚年一定是平安終老的。
可惜,世事難預料,當生活的風浪打來,即使是深諳人性的衛子夫,也沒能躲得過這場災難。
隨著太子劉據越長越大,他在政治上的很多見解都與武帝不同。而武帝用法嚴苛,劉據則性情寬厚,常常為用刑過重的案件平反。
再加上隨著妃嬪的增加,武帝也有了其他的兒子,江山不用全部都押在太子一個人身上。
懂得居安思危的衛子夫,早已明白今時不同往日,自己恩寵不在,而弟弟衛青又病逝,於是常常私下裡勸誡兒子,一定要懂得揣摩父親的心思。
然而,變故還是這樣毫無預兆地發生了。
隨著武帝年齡增長,他變得越發多疑,且更多的寵信佞臣。寵臣江充因與太子之間有過節,為了防止太子登基後處置自己,他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
他在武帝面前污衊有人用巫蠱詛咒天子,武帝不疑有他,就派江充等人徹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江充等人「果然」在太子宮中挖出了桐木人偶。武帝遠在甘泉宮,太子求見不得,申訴無門。於是聽從少傅石德建議,決定帶兵抓捕江充。
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局勢變幻莫測之際,一向隱忍賢德的衛子夫,展現出了自己霸氣剛強的一面。
她默認了太子帶兵抓捕江充的行為,並且調動中廄皇后的馬車裝載射手,搬取武庫的兵器,調髮長樂宮的衛隊以助太子。
太子捉拿江充,斬殺韓說,並對百官宣稱江充造反。
此事傳入武帝耳中,武帝受到奸人蒙蔽,以為兒子當真是要起兵造反,派左丞相劉屈氂發兵鎮壓。
最終,太子不敵,逃出長安。
母憑子貴,子敗則山倒,當衛子夫選擇支持兒子的那一刻,就早已預料到了會有這樣的後果。
當武帝派人收回象徵皇后實權的皇后璽綬時,雖然沒有廢后,也沒有讓她搬出椒房殿,但是衛子夫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舉動。
她選擇了自殺,結束了自己看似平穩,卻暗潮湧動的一生。
古語有云:「過剛之人,圖謀易就;太柔之人,做事難成;內柔外剛,真弱假強;外柔內剛,勢不可擋。」
放眼武帝後宮,衛子夫無疑就是最「外柔內剛」的那個。
平時溫和謙讓,不顯山不露水,在尊嚴受到踐踏、兒子蒙受冤屈之時,卻以死明志,表達了自己對丈夫最深刻入骨的失望。
雖然決絕,卻也活得乾乾淨淨,成為武帝心中永遠的悔和痛。
在歷朝歷代的皇后裡,衛子夫不算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卻也身居後位達38年之久。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她幾乎從未行差踏錯。
她的丈夫漢武帝劉徹,並不是一個長情之人。前有廢后陳阿嬌,後有至死都不肯見他最後一面的李夫人、「立子殺母」的鉤弋夫人,樁樁件件都看得出,武帝對身邊女人的薄情。
或許,衛子夫早早便看透了這一切,所以一直盡力維持著這表面的平衡。
雖然和歷史上其他赫赫有名的皇后相比,衛子夫並沒有在政治上有什麼建樹,可即便如此,衛子夫的人生依舊可以算是勵志而賢明的。
而衛子夫最打動人的地方,莫過於自始至終,她從未迷失本性,變得與那些爭風吃醋的女人一樣。
這倒讓我想起了,卡耐基曾在《寫給女人一生的幸福忠告》裡寫到的一段話:
衛子夫帶給我們的啟發,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