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中國古代老百姓自發形成的一種文化傳統,在民間就流傳著很多關於立春的俗語,比如「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
俗語「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的意思是說,如果立春是在「數九」的五九最後一天,那麼當年糧食收成會不好,老百姓收不到多餘的糧食,要飯的叫花子就算跑斷腿也要不到飯吃。
當然了這句俗語並不是說立春在五九尾,大家就真的要四處去討飯了,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由此可見如果立春在五九尾的話,那麼來年的糧食就會缺收。
看來立春的時間非常重要,冬至的時間雖然只有幾個小時的差別,但是卻會造成整個一年的秋收情況。不過,這只是古人利用這種誇張的手法來宣傳說明氣候氣象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
因此,我們通過這一天預測一年的收成缺乏科學依據,何況現在的氣候和過去發生了變化,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完全靠天吃飯了。
如今,科技發達了,天氣對於農業影響不大,但是,這句俗語在古代對於農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些年份人們會適當注意,減少損失。
五九尾和六九頭就相差了一天,應該是不會有多大的差別的,這句氣象專家卻說這句俗語沒什麼科學依據,因為立春不是五九尾,就是在六九頭。
二、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
立春不是打五九尾,就是打六九頭,什麼情況是五九尾,什麼時候又是六九頭呢,這個就和立春的時刻有關係了。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來看,立春如果是在六九頭,會如何呢?
如果立春在六九第一天,那麼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就十分好,在古人眼裡,春打六九頭才是好兆頭。所以就有了「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的說法。
這句俗語還有另外說法「春打六九頭,家家餵上牛」,意思是說立春節氣是在數九中的六九的頭一天,那麼當年會是風調雨順的一年,糧食都會迎來大豐收。
對於把賣糧作為經濟來源的農民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自然也就可以用錢買到,所以說就不用愁了,農民們手裡也有了閒錢,日子過得也就好了。
類似的俗語「春打五九尾,喝油像喝水;春打六九頭,喝水像喝油」、「春打六九頭,遍地是耕牛」、「春打五九尾,花子要飯跑斷腿,春打六九頭,花子要飯也不愁」,都表達的是一樣的意思。
所以說農村的很多俗語,都是帶有一定局域性的農諺,各地都有不一樣的理解,對於這句俗語的描述,隨著生活的改變,立春帶來的影響還是很小的,對於這句農諺,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