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光束燈配合著LED屏幕的快速變幻,煽惑著音樂的律動;舞臺下,萬人大合唱,歌迷齊聲歡呼吶喊、歡唱搖擺。
隨著演唱會市場的走熱,演出門票演變為「稀缺」資源,票價水漲船高,推動了「粉絲經濟」興起。我們該如何正確引導「粉絲經濟」健康發展?
瞬間被搶光,搶票堪比春運
去年,12月28日10點,林俊傑演唱會門票開售,從開售到售罄僅耗時58秒。
今年,7月16日上午11點,周杰倫南京演唱會門票一開售也被瞬間搶光。
「我用兩個手機同時搶票,依然沒搶到。」在南京新城科技園上班的邢小姐表示,7月16日一上班就打開了大麥網app,等待11點搶票,「辦公室裡幾乎有一半的同事都在搶演唱會門票,有的『腦袋靈光』的同事碰運氣,搶到了票轉售。」
一般來說,明星演唱會的票價從幾百元至2000元不等。以今年周杰倫2019嘉年華世界巡迴演唱會南京站為例,票檔分為看臺和內場,票價從500元至2000元分成6個檔位,目前所有檔位的門票均為缺貨狀態。
記者在淘寶網、微博等網絡平臺查看周杰倫南京演唱會門票在售情況,發現票價早已翻番:票面500元的現價1400元,票面700元的現價至少1600元,最高票面價2000元的現價3300元。像周杰倫南京演唱會這樣,高價票不斷突破極限。2016年王菲演唱會票價最低1800元、最高7800元,引發很大爭議。
「演唱會高價票是對粉絲經濟的一次集中挖掘。」行業評論人黎新宇說,在實體唱片銷售不景氣、數字唱片起步的當下,演唱會是明星市場號召力的一塊試金石。7月下旬,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各類演出市場收入均呈上升趨勢,演出市場總體規模達到514.11億元,較上年上升5.03%。數據顯示,2018年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0.26萬場,較2017年上升8.33%,票房收入39.85億元,較2017年上升5.87%。
90年後是「追星主力」,粉絲經濟勃發
「從2014年第一次看SM Town演唱會開始,我每年都會選擇一個演唱會去體驗,目前已看了六場演唱會,每年花銷約2000元至5000元。」今年研究生畢業、後在網際網路公司做產品經理的張小姐表示,在演唱會現場體驗試聽盛宴的同時,還能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從事視頻製作的毛女士看來,通過演唱會體會到的幸福感難以言表:「震撼!爽!在演唱會體驗到的試聽感受是無法通過看視頻實現的,而且演唱會中間就算有不認識的明星也能跟著嗨起來。」她表示,目前在演唱會以及周邊產品的花費已達1萬元。
追星人群中,上世紀90年代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群逐漸成為現場娛樂的消費主力。有數據顯示,在現場娛樂票務市場用戶中,24歲以下人群佔比攀升至14.8%,30歲以下人群佔比達到42.4%,這一群體為文娛消費市場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作為高價票主要消費群體的中青年,對偶像明星的消費較為瘋狂。
隨著粉絲群體擴大,偶像經濟不斷發展,除了買明星的專輯、看演唱會,還催生出了買明星衍生產品、租廣告位、社交網站上刷話題等多種形式。
7月底,周杰倫和蔡徐坤粉絲微博超話打榜,將微博超話社區推上了風口浪尖。蔡徐坤的粉絲為了守住第一的位置,甚至花費了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購買虛擬花,為偶像增加「愛慕值」。隨著周杰倫登上超話榜第一,超話影響力破億,意味著雙方的拉鋸戰進入了尾聲,同時,微博因為明星勢力榜而遭到北京消費者協會約談。
這次「網絡戰役」只是粉絲追星的冰山一角。有數據顯示,中國的追星族中有36%的人表示願意每月為偶像花費100元至500元,年市場規模高達900億。比如演唱會燈牌、徽章、圍巾等應援物就是一筆不小的生意。追星已有10年的傅女士說,基本每個明星都有一個官方應援色,粉絲們就會買應援色的燈牌,而且粉絲團也會號召大家一起買,一塊一平方米的燈牌售價約200元,而每個粉絲基本一買就是好幾塊。
亂象頻出,追星需理性引導
為一睹偶像真容在機場徹夜守候;偶像應援會集資;因為追星離家出走、甚至借上高利貸……粉絲經濟伴生的這些瘋狂追星行為,導致盲目追星、黃牛票等亂象頻發。
每每談到黃牛,看了近20場演唱會的關女士仍十分惱怒。她表示,因為官網賣票平臺的門票很難搶,所以很多粉絲無奈地去找黃牛買高價票。「可黃牛價格太高了,甚至有的要比原價貴3000元至4000元,可是如果真的想去看演出,也只能接受高價票。」
對此,售票官網也在採取行動。比如,就在今年4月蘇州舉辦的林俊傑演唱會,大麥網聯動主管部門、林俊傑經紀公司及巡演主辦方重拳打擊「黃牛刷票」「哄抬價格」,嚴格執行「一票一證」的實名制購票政策,並在搶票環節中採用大數據手段實時監控搶票數據。1月14日,在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大麥網已取消了一批林俊傑演唱會的「黃牛」訂單。
業內人士表示,網際網路興起讓普通人追星開始變得更加簡單,動動手指,明星的作品、演出、微博可以輕鬆觀賞。同時,網際網路加速了追星組織的形成,推動了「追星經濟」的漲潮。
從社會學來看,追星的本質是一種類社會關係。出於嚮往,一類人把另一類人擺在「神壇」上接受自己的敬仰。「青少年偶像崇拜,表面上看是出於從眾心理、追求時尚之舉,但其實從內在心理機制來說,他們是通過追星這一行為,將自己個人的美好願景投射到偶像身上。」心理學教授白彥茹指出,尋找榜樣是青少年身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心理訴求,除了尊重這一訴求外,社會和家庭還應該重視對粉絲行為的理性引導。
如果你的孩子沉迷追星,你會怎麼辦?南京市民胡先生的孩子上周末剛與媽媽飛到重慶看了一場演唱會,胡先生表示,對於孩子追星的行為他是理解並尊重的,但他更希望孩子將注意力放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比如他去重慶看演唱會,我會鼓勵他去外地不僅僅是去看偶像,還需要帶著熱愛生活的心去遊覽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
記者 朱璇 見習記者 洪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