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宋】辛棄疾《蝶戀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始,於每年公曆02月03日-02月05日期間,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交節。它與立夏、立秋、立冬節氣一樣,都是古人用黃經度數法確立的「四季的開始」。
「立」是「開始」之意,而「春」有萬物復甦的意思。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是說此時節春氣始萌,萬物始新,春天始來。故此,得名「立春」。立春節氣的到來,標誌著冬日的腳步聲已經漸行漸遠,而春姑娘正邁著輕盈的步伐向我們緩緩走來。
立春是在公曆每年02月03日-02月05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315°。
2021年立春時間:02月03日 22:58:39,農曆庚子鼠年臘(大)廿二,黃帝紀元4718年12月22日。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亦不盡相同,立春節氣亦是如此。當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的人穿薄外套的時候,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區的人還裹著厚棉襖,一些地區的人甚至還在穿貂。
勤勞智慧的中國農民極擅長總結。他們在長期生產勞作的過程中,發現立春氣候與三十日後的驚蟄氣候存在某種關係,並將之總結成俚語,「立春暖一日,驚蟄冷三天」。意思是,如果立春節氣溫暖宜人的話,那麼驚蟄節氣就可能會冷。如果立春冷的話,那麼驚蟄的氣候一定相反。
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指進入立春節氣後,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蟄居的蟲類慢慢地甦醒;河裡的冰也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遠遠看去,就像背負著未融化的碎冰一般浮在水面。
(1) 春幡
女性立春佩戴春幡(春旗)的習俗,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宋代,春幡的製作愈發精巧,此後,該習俗沿襲至今。宋末元初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也記載了:"(立春)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餘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於幞頭之左人謝。"
(2) 咬春
立春這日,南北各地都有「咬春」的習俗。但由於全國飲食習慣的不同,各地的習俗又有著不同的表現,南方偏愛春卷,北方則更喜歡春餅,既能防病養生,又有祈求事事順遂、五穀豐登之意。清朝人甚至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歌詠它。可見,最晚清朝的時候,「咬春」習俗已經風靡全國。
立春是四季之首,萬物生發,專家介紹,此時應忌吃羊肉、洋蔥、麻辣火鍋等辛辣的食材;而要多吃一些甘潤的食材,豆芽、山藥、百合等,都是非常適合立春時期食用的果蔬。
而蘿蔔也是一種很適合立春時候食用的食材,中國人栽培食用蘿蔔的歷史悠久,很多名人都對蘿蔔讚不絕口,就連李時珍也對蘿蔔讚賞有加,認為其「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此外,現代研究也表明,蘿蔔中富含大量的粗纖維、蛋白質、維生素等微量元素,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1) 蘿蔔鴨肉(此方來自網友:小羽私廚)
【材料】鴨肉 500 克、蘿蔔 300 克、大蒜 1 個 、生薑 30 克、香菜 80 克、八角 2 個、幹辣椒 適量。
【調料】生抽 1 大勺、花雕酒 1 大勺、蠔油 1 大勺、老抽 1 茶匙、花生醬 1 茶匙。
【做法】
① 蘿蔔切成小塊、鴨肉切成大塊。
② 鍋中倒油,下蒜頭、生薑、幹辣椒和八角炒出香氣,再把鴨肉放進去煎香。
③ 倒入生抽、花雕酒、花生醬、蠔油,加適量清水,放入白蘿蔔。
④ 蓋上鍋蓋,中小火收汁,待收汁後,倒老抽上色,撒上香菜,即可出鍋。
(2) 火腿炒豆芽(此方來自網友:西米Fiona)
【材料】土豆400克、蒜適量、蔥適量。
【調料】蠔油 1大勺、 香醋 1大勺、白糖 1茶匙、鹽 適量。
【做法】
① 豆芽清洗乾淨,火腿切成絲。
② 炒鍋適量油,爆香蔥末,下火腿絲煸炒變軟,倒入綠豆芽 ,旺火翻炒。
③ 倒入醋、蠔油,快速翻炒。
④ 出鍋前調入白糖,適量鹽,撒入香菜末。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天氣轉暖,萬物復甦,就連各種致命的細菌病毒也進入了活躍期。此時正是流感、麻疹、肺炎等傳染病的高發期。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首先要記得通風。
其次,立春平均溫度雖然有所上升,但是早晚溫差還是偏大;因此,不要隨便脫衣,尤其是抵抗力較弱的老人與兒童不宜立刻脫掉棉衣。中醫經典著作《千金要方》也說初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本文系岐黃問答獨家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今日互動:立春時節,你家鄉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一道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