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訊(記者 高倩)青年作曲家為什麼難出頭?古典樂壇中,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提問,但出生於1984年的楊帆,顯然是一個不標準的答案。
2019年,舞劇《天路》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同時摘得文華大獎,共同的作曲楊帆,是這兩部作品的交集。此後,創作邀約紛至沓來。2021年伊始,楊帆的交響詩《父輩》以及與關峽、邵恩、黃凱然合作的戰疫主題交響曲《浴火重生》已經在全國多地上演。青年作曲家究竟該怎樣破局?從楊帆那裡,或許能得到一定的啟發。
不走尋常路
音樂之路開始得不同尋常
80後楊帆的音樂之路,開始得有那麼點兒不同尋常。
楊帆在南京部隊大院裡長大,家族中藝術氛圍很濃,舅舅是曲藝類導演,小姨會豎琴和美聲,姨夫是電影演員,表姐很小就開始學鋼琴。在外婆家裡,楊帆總喜歡聽表姐練琴。四歲半時,他也成為了萬千琴童中的一員。
但楊帆練琴並不「老實」,老師有時發現他會改譜子。「我覺得這樣更好聽。」聽到楊帆的回答後,鋼琴老師建議,不妨考慮學學作曲。
然而,「作曲學起來遠比想像得要難」。最初一段時間,因為摸不準門路,楊帆一度覺得挫敗。那幾年中,他聽到的「責備」很多。1995年底,楊帆開始往返於南京和上海之間,跟隨鄧爾博學習作曲。1997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學科,繼續師從鄧爾博。「鄧老師非常嚴格,跟著鄧老師沒什麼別的,就是寫。」作曲起步的階段,楊帆慶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高中時,因為鄧爾博年歲漸高,學校通知楊帆和同學孫暢要更換主課老師。那天,他們坐在校園的鞦韆上打量著經過的人。一位美麗高挑的女性匆匆經過,楊帆和孫暢對視一眼:「這麼漂亮,肯定是學生家長吧。」沒想到,不一會兒「家長」轉身回來,正是他們的新任老師居文沛。聊了聊各自的興趣愛好,第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再次見面時,居文沛和楊帆、孫暢約在上海美術館,去看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展覽。穿梭在那些抽象而個性的作品之間,楊帆大開眼界。「下周的作業,就寫你們這次看畫展的感受吧。」居文沛對他們說。
「居老師非常擅長鼓勵和啟發。」楊帆很喜歡學校旁的咖啡廳,居文沛也在那裡給他們上過課。好說話的居老師只有一點毫無商量的餘地,就是交作業的時間。作曲系的學生常以「沒有靈感」為藉口搪塞,居文沛不為所動。她有更長遠的考慮:未來的創作道路上,學生們一定會遇到沒有靈感也要寫作的時候,她要訓練的,就是應對這種情況的寫作能力。於是很多個夜晚,宿舍樓廁所的應急燈下,都有楊帆和同學們搬著椅子奮筆疾書的身影。
上海音樂學院一帶繁華且有情調。年輕的楊帆喜歡吃點好的,喜歡淘唱片,生活費常在月初就被「揮霍」一空。帶著「靠手藝賺錢」這個相當樸素的想法,讀大學時,他開始在酒店裡彈鋼琴。酒店自有一套「上升體系」:首先是在大堂彈流行音樂,曲目選擇自由;水平更高的可以參加酒廊的爵士樂表演,歌手、鍵盤、鼓手、小號或薩克斯是基本配置,一晚要唱七八首歌。
「爵士樂有『玩』的興致。」一首三四分鐘的歌曲,通常會被延長一倍。有時候,外國樂手在餐巾紙上寫寫畫畫,就成了一首曲目,十分鐘後,燈光亮起,表演就要開始。在複雜的節奏、曲風中來回變換,楊帆經常彈到滿身汗水。那兩三年裡,驚心動魄的時候很多,但收穫更多,「和學校相比,那是完全不同的音樂世界。即興、對複雜和聲的理解、與他人之間的配合……很多概念都是在這時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