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近來,包括藥品和醫用耗材在內的帶量採購「愈演愈烈」。國家帶量採購逐漸常態化,地方性聯盟採購不斷落地,更多藥品藥材實現大降價,患者負擔大幅降低,醫藥行業發展格局也出現變化。對於今後看病還能再省多少錢,人們充滿期待。
「過去,一個心臟支架可以買6瓶茅臺。如今,一瓶茅臺可以買6個支架。」近期,網友對於冠脈支架「靈魂談判」的這一調侃,生動詮釋了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後的價格變化。
近來,包括藥品和醫用耗材在內的帶量採購「愈演愈烈」:1.3萬元的支架降價至700元左右,減少基金和患者支出100多億元;三批藥品帶量採購涉及112個品種,每年減少費用539億元……帶量採購常態化大門打開,人們對於今後看病還能再省多少錢,充滿了期待。
「靈魂」砍價,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所謂帶量採購,其內在邏輯好似「團購」,是在採購過程中明確採購數量,讓企業針對具體的數量報價。其根本目的是量價掛鈎,以量換價,降低價格。
從「4+7」集中採購到集中採購擴圍、第二批、第三批,近兩年時間裡,我國已進行了三批四輪國家藥品集中採購。2018年「4+7」試點,第一批25種藥,平均降價55%;2019年,第二批32種藥,平均降價53%;2020年,第三批55種藥,平均降價53%……
「靈魂」砍價,刀刀「見血」。帶量採購擠掉了藥品流通環節的「水分」,老百姓的醫療支出有了明顯的變化。目前,患者已可以在公立醫院用上這三批國家集採的112種便宜藥,平均藥價降幅達54%,部分藥品最高降幅超95%。
今年,帶量採購的「朋友圈」從藥品擴大到高值醫用耗材領域。作為國家啟動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後進行的首個品種,冠脈支架隨即進入「百元時代」。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
感嘆之餘,人們不禁疑問,為什麼能降價這麼多?
事實上,一些高值醫用耗材價格昂貴並不是因為成本高,而是「中間商賺差價」。相關企業生產出產品後,交由代理商包銷。經過層層代理,其出廠價和最終使用價格相差懸殊。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在經銷商層層代理的模式下,企業比拼的是銷售渠道和費用空間,產品質量、性能保障、成本管理等方面競爭反而不充分。沒有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就談不上成本優勢、質量比拼,因此必須斬斷原有的銷售模式。
目前,在國家帶量採購常態化的背景下,我國已有福建、湖北、湖南、雲南、山西、江西、安徽、青海等多個省級聯盟甚至地市級聯盟和跨區域聯盟採購落地,帶量採購隊伍的壯大正在倒逼更多藥品實現大降價。
藥價「腰斬」,患者負擔大幅減輕
近來,第三批國家組織集中採購的55個品種藥品陸續在全國公立醫院落地。本次降價藥品,大多是常用治療性藥物,涉及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精神疾病、抗感染等多種常見病。
治療糖尿病的鹽酸二甲雙胍片、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託法替布片以及家庭常備的布洛芬緩釋膠囊、阿莫西林顆粒、頭孢克洛膠囊等,都被國家和地方醫保部門帶上了「團購」的談判桌。
以此次集中採購的「明星藥」鹽酸二甲雙胍片為例,這種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降糖藥物,在44家藥企的激烈競爭中,0.5g規格的單片平均價僅為0.06元。一些糖尿病患者用上「便宜藥」後,每月藥費僅7元左右,約為原先的4%。
近年來,隨著藥品帶量採購的常態化推進,中標藥品價格大幅下降,患者用藥可及性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
此前,我國近3000萬例慢病B肝患者,規範治療率僅11%;約2.45億例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僅17%。而經帶量採購「大降價」後,B肝用藥恩替卡韋在11個試點城市銷量從6800萬片增至2.07億片,用藥患者淨增近兩倍;高血壓用藥氨氯地平、厄貝沙坦、氯沙坦的銷量也普遍增長了1倍。
藥品、耗材降價後,患者用得起了,但藥效能有保證嗎?事實上,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以通過一致性評價作為質量的託底要求,可以保證其質量和療效。
同時,為確保集中採購的支架產品質量過硬,國家藥監局也果斷「出手」,要求中選企業所在地省級藥品監管部門要加大企業現場檢查力度,組織精幹專業力量對中選企業全項目監督檢查,每年至少一次。最近一次監督檢查將在年底前完成。
帶量採購,倒逼藥企創新轉型
「中標難,不中標更難。」眼看著藥品耗材大降價,不少醫藥企業發出感慨:更多藥品耗材進入帶量採購,是大勢所趨。
然而,想要在眾多藥企中突出重圍中標並保障供應,對不少藥企而言是不小的挑戰。不中標,則預示著該企業將失去「超級團購」的超大市場份額。
隨著帶量採購的持續推進,藥價回歸合理水平。但同時,藥企的利潤「蛋糕」大幅縮水,如何活下去已經成為一些企業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
對此,業內認為,藥企只有憑藉品種數量和質量在市場中競爭,才能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從長遠來看,創新是藥企發展的長久之計。在加劇醫藥行業洗牌的同時,帶量採購政策亦倒逼製藥企業加大研發,向創新轉型。
實際上,近幾年來,國內藥企已經開始在關鍵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78家A股及港股上市藥企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研發投入情況,合計金額超過350億元。120家藥企研發投入超過5000萬元,其中有5家藥企超10億元,有94家藥企研發投入較去年同期呈正增長,佔比近80%。毫無疑問,帶量採購常態化正在重塑醫藥行業的格局。
記者 李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