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頭音浪》的陣容有周筆暢,第一期節目的小標題裡還有「唱遊」二字時,確實很難讓人不想到五年前的《唱遊天下》——一檔周筆暢錄製途中與節目組發生劇烈衝突,之後幾乎所有鏡頭都被剪掉的節目。
其實《唱遊天下》的想法在五年前很新穎,有知名度的歌手到國外進行歌唱表演,乍一聽還有點兒像17年推出的後起之秀《Begin Again》,只不過節目規則設置極其不合理,音樂和遊戲的部分完全失衡,最後以多個藝人都怨聲載道收場。
提到《Begin Again》,這檔節目和《街頭音浪》確實也有相通之處,主要節目核心都是街頭歌唱表演,但《街頭音浪》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調性——歌手作為街頭音探,在不同城市舉行「街頭歌會」,演唱者均為素人。目光聚焦於國內,強調素人的音樂表達,講述普通人的城市故事。節目雖然剛開播一期,但確實開了個好頭,讓人眼前一亮。
城市故事到底怎麼講?
強調「城市屬性」是很多綜藝都在做的事,但很多時候呈現效果並不是特別好。《心動的信號》兩季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錄製,節目中也強調了錄製城市的風貌,但後續內容不可避免的更關注信號小屋內部的曖昧走向,沒有足夠的篇幅去體現城市特性。
《奔跑吧》這一類戶外競技真人秀也經常在不同城市進行錄製,但遊戲比重過大,對城市文化的講述也被削弱。
《街頭音浪》第一期錄製在上海進行,節目的錄製場景其實十分單一——除了丁當喬裝成為街頭藝人的部分,整個節目都在音樂大篷車內進行錄製。
講故事的方式也十分簡單——五位街唱歌手職業、國籍各不相同,輪流獻唱,同時講述自己的上海故事。表演者講述的過程會插入一些錄製好的生活片段進行輔助。然而這種去繁就簡的節目呈現方式反而很好地體現了節目想要傳達的上海城市文化。
比如邊防檢查民警歐陽聖楠與同事一起進行了一場阿卡貝拉表演,表演之後她對自己的職業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同時也表示選擇唱《有夢想在身邊》是覺得這首歌可以體現她與同事作為這個城市小小的一份子的心情。
這樣一來,歐陽聖楠的上海故事就通過她的講述和表演展開,城市文化化成每個個體的生活縮影,十分鮮活且具有生命力。
每個表演者的城市故事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在上海找到了愛情;也有外國人在上海生活,體驗中國文化……表演者的多元化更好地體現了周筆暢和丁當一直在強調的,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所具有的包容性。
對於聽眾來說,素人的表演和講述也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更容易產生共鳴。
最可貴的可能還是演唱水準並沒有因為故事性的增強而被拉低,五位演唱者的表演都十分驚豔,尤其是外國人將《通天大道寬又闊》翻譯成英文唱出來時,觀眾很難不為這種文化的交融而感到驚喜。
還有什麼可以做的更好?
《街頭音浪》雖然在節目內核方面呈現了極強的故事性,節目可看性很高,但還是有一些製作上的問題可以進一步提升。
首先是藝人角色問題。第一期節目中周筆暢作為街頭音探與「音探助手」屈柏宇和丁當、「音探嚮導」沈南作為藝人出席,但節目並沒有對四位明星的角色做出很好的劃分。
節目一開始,周筆暢作為街頭音探與音探助手丁當碰頭,並向丁當下發了「喬裝成街頭藝人」的任務,但這一環節並沒能和後續內容形成很好的銜接。同時這一環節中同為音探助手的屈柏宇完全沒有出現。
丁當表演結束後沈南突然出現向觀眾揭曉丁當的身份,並在觀眾面前對丁當進行了一個簡短的採訪,之後介紹了晚上音樂大篷車的演出,但其實沈南的工作完全可以由丁當來承擔。
音樂大篷車表演環節,除了與表演者聊天以外,幾位明星幾乎沒有任何的存在感,既沒有和表演者合作,也沒有獻上演出,只是在表演者講述過程中進行一定程度的互動。
以目前的節目形式來看,如果幾位明星的功能如此雷同的話,每期節目有一位明星就足夠了。
另外最困擾我的問題是,周筆暢作為上海這座城市的「街頭音探」,她與上海的聯繫是什麼?在上海是否發生過任何令她印象深刻的音樂故事?這些節目並沒有交代清楚。
其次節目的旁白過多,且用詞太過書面和煽情,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烘託氣氛的作用,但太過煽情反而損傷了真實性。如果街頭音探能夠更深入城市,去探索和展開城市中的音樂故事,用這一部分內容替代沒有實質性意義的旁白,可能節目也就更立體,也能更好地展現上海的城市魅力。
最後,節目的剪輯也相對有些混亂。最後一位表演者江崡逍表演時,節目才正式介紹了表演者的選拔方式——所有的市民都可以進入音樂盲盒進行演唱,如果盲盒磨砂玻璃變成透明,演唱者就可以獲得邀請卡,來到城市歌會現場。
那麼其他幾位表演者是否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選拔的?音樂盲盒的選拔標準又是什麼?這些細節的問題節目並沒有展現出來。其實節目一開始音樂盲盒已經出現了,但節目並沒有對音樂盲盒多加介紹,反而配上了完全沒有信息量的煽情旁白。
其實《街頭音浪》的立意是好的,它比《Begin Again》更貼近普通人,不強調音樂人的才華,反而強調音樂與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強調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唱者。同時它也以相對較合理的方式讓普通人成為這檔節目的主角,以多個普通人的視角組成一個城市的風貌。但《街頭音浪》在製作方面確實還需要再精雕細琢一些。
為什麼要以音樂大篷車的方式演出?如何通過音樂展現城市文化?藝人與城市的牽絆是什麼?藝人的功能又是什麼?……如果《街頭音浪》能夠將這些基礎信息講清楚,捨棄含糊不清的煽情旁白,那麼節目勢必會更好看。
但不可否認的,《街頭音浪》的節目形式讓音樂的故事性增強,也更有生活氣息,也確實讓城市更立體,這種新的嘗試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這是一檔,讓普通人真正擁有登臺機會,技法和實力反而不那麼重要的節目。
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因為公眾號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所以,如果你還想經常看到我的文章,需要在每次閱讀後,給我的文章點一下「在看」。
這樣,每次更新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
文/胖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