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安家》屢次因為收視率而上了熱搜,無論是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還是編劇六六親自操刀都充滿了槽點。
有網友認為:《安家》吸取了《深夜食堂》的教訓,用了六六編劇,完全甩掉了日劇的風格,有乾貨,是爆款劇。
但也有網友認為:六六對現實生活的改編,讓人看不到甜頭,只想蒙頭大睡。
確實,當年的《蝸居》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六六筆下的殘酷生活,由海清飾演的海萍為了買房逐步促成了海藻與宋思明的婚外情。
十年之後,同樣在上海,海清再次攜手郝平重演買房的心酸之路。無論是海萍還是《安家》裡的宮蓓蓓,雖然「蝸居」沒有變,但買房的心態卻變了,這些變了的東西讓我們看到了殘酷生活下的那一點甜和那一點理想。
1998年的江州,郭海萍和蘇淳剛畢業,蝸居在一間10平米的閣樓裡,這間閣樓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張餐桌,連衛生間和廚房都是公用的。
海萍與蘇淳畢業於本市最好的大學,但是找工作卻沒那麼容易,學化工的海萍幹起了文案,蘇淳也只是普通的技術員工。
而宮蓓蓓同樣蝸居在一個一室一廳的房子裡,在僅有的60平米內住了一家五口,孩子和老人的東西堆得滿地都是,走路都無從下腳。
宮蓓蓓和丈夫都是博士生,他們的工作既體面也有社會地位,但是在上海奮鬥了七八年,依然買不起一套二居室。
蝸居沒有變,高學歷的背景沒有變,迫於生活壓力對房子的渴望沒有變,但是買房的心態變了,格局變了,人生的境遇也都變了。
雖然蝸居在閣樓裡,她的鄰居也都是愛佔便宜的「小市民」,但是海萍依然保持著大學生的素養,努力的和鄰居搞好關係。只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一個沒有廚房的閣樓竟對她日後有著如此大的影響。
可以說廚房凝聚了一個家的煙火氣,而海萍擺脫不掉的市井之氣都來自這個公用的廚房。
當鄰居說蘇淳誤開了自己家的水龍頭時,海萍毫不示弱的說:「你偷用了我家的油」,不解氣的海萍更是關起門來大聲嚷嚷對鄰居的不滿。
當鄰居的房子要拆遷的時候,海萍也酸溜溜的說道:「自己一個名牌大學生還不如一個小市民,就連下崗職工也不如」。
而宮蓓蓓有著令人尊敬的職業,作為婦產科醫生,她既不用捉襟見肘的拼命省錢,也不用自己跑成活地圖去看房,相反她還擁有著主動權,在房似錦冒昧的去單位等她時,她敢於捍衛自己隱私的權利。
宮蓓蓓不僅硬氣還不容易被同化,這是她和海萍的不同之處,也成就了她們日後不同的人生境遇。
蝸居多年的海萍在小家子氣的鄰居影響下終成了曾經最嗤之以鼻的小市民。可見蝸居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哪蝸居,特立獨行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同化。
最初的海萍懷揣著中產階級的夢想,在10平米閣樓裡幻想著推開窗就能看到海鷗低旋、波濤拍岸的海景別墅。這不僅是對物質生活的高要求也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於是海萍努力的拼搏想要實現這個夢想,而房子是支撐著她夢想的最關鍵的因素。
為了買房,她將女兒送給媽媽撫養,單位加班,下班代課,天天掛麵配榨菜,只要有樓盤,再遠也要去看,她成了這座城市的活地圖,卻仍然追趕不上不斷上漲的房價。
幾經挫敗之後,海萍已經不在意電線是否老化,樓板是否結實,她只想要一個在江州的房,她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房奴。
雖然海萍最後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只是這套房子不再是純粹的奮鬥和拼搏的產物,而是得益於海藻畸形感情「理賠」的產物。
海萍的中產階級夢想也隨著最後買房的塵埃落定而破碎,而宮蓓蓓已然是一個中產階級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她挑房子,而不是房子挑她。
人世的大悲劇是無數的人們終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著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凍與餓。
海鷗低旋、波濤拍岸的詩意生活,海萍已是永遠告別了,在《安家》裡再續中產階級也是六六對海萍這個角色的一種安慰吧。
海萍最後終於買到了房,而舊鄰居拆遷得到的房子就在她的隔壁,辛苦打拼多年,鄰居拆遷就能輕鬆得到。
並且老李家還裝修了房子,這讓海萍氣不打一處來,她對蘇淳說:「我們一定要比他們裝修的更好。」
海萍到最後買了房也沒有意料中的欣喜若狂,反而被攀比壞了心情。比鄰居活的更好,成了海萍對幸福的定義。而宮蓓蓓的幸福則更寬廣和深厚一些。
宮蓓蓓第一次去看房時,雖然價格比預期的高一點,但是無論是學區、交通、房屋朝陽都符合她的要求,而她卻因為這間房子沒有儲物間而放棄了。
儲物間是宮醫生用來改成書房的,在一室一廳的房子裡,她連一個放電腦的地方都沒有。深夜回到家,只能在衛生間裡修改論文,一抬胳膊,頭頂掛的內衣都在晃蕩。
宮蓓蓓看的第二套房是一個非常難出手的跑道房,而且他先生的那間屋子還沒有窗戶。
「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打拼,你有多久沒有看到天上的星星」,房似錦的這句話打動了宮蓓蓓,最終促成了她買下這套房子。
作為婦產科醫生,她每天披星戴月的忙碌,別說是星星了,就連天空都很少去看。與其說打動宮蓓蓓的是能看到天上的星星,不如說是在她的心靈上打開了一扇窗戶。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也不是一刻不停的忙碌和追逐,還有詩和遠方。
所以,六六筆下不只是有殘酷還有溫情。一個開在閣樓上的窗戶,讓宮蓓蓓重新審視人與房子的關係。
海萍在懷孕之後就下定決心要在江州買房,因為她不想讓孩子在這樣的閣樓裡長大。於是,她馬不停蹄的去看房,從小腹平坦到孕肚明顯,遺憾的是直到最後生產也沒能搬離那個閣樓。
為了生計,海萍將孩子委託給母親照顧,每個星期只能打一次電話,每次電話不能超過三分鐘,因為長途電話費太貴。
他們要把一分錢掰成兩瓣花,任何的開銷,哪怕是和孩子的一通電話都要仔細盤算。
幾年後,海萍回老家看望自己的女兒,女兒表現出明顯的陌生,即便海萍買了一堆女兒愛吃的零食和好看的衣服,女兒也不願意開口叫媽媽。
這讓海萍心痛不已,也更堅定了她在江州買房的決心,有了房子,她就可以親自照顧自己的女兒。
於是海萍讓蘇淳和父母借錢,迫於壓力的蘇淳借了6萬元的高利貸。這6萬元不僅讓海萍深刻體會到作為小人物的絕望,也在最後進一步促成了海藻和宋思明的情人關係。
作為母親,海萍可以接受十平米的閣樓,可以天天榨菜配掛麵,可以接受生活無情的打擊,但是她無法接受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宮蓓蓓買房也是因為孩子,老大要上小學,二胎馬上要落地,一室一廳的房子已經不能滿足她的需求,即便是買房迫在眉睫,宮蓓蓓也不願意貸款,不是因為她意識落後,而是因為她不想降低孩子的生活質量。
孩子不僅是母親心中的軟肋,更是奮鬥的目標。無論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罪、熬多深的夜、抗多重的負擔,父母都想為自己的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和未來。
母愛是女人心中最簡單、自然、豐碩和永不衰竭的東西,就像是性命的一大要素。
從《安家》裡的宮蓓蓓回看《蝸居》裡的海萍,那些沒變的母愛和奮鬥依然激勵著我們,但同時,我也更理解了海萍,在追逐的路上也許會走的辛苦,甚至會走一些彎路,但只要一直走總會到達目的地。
房子承載了我們的故事,承載著日復一日的煙火氣息,但同時也承載著我們的情懷。
物質生活總有這樣的力量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只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是不夠的,為了得到更富有的滿足,我們還需要星辰和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