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我國自古以來都以「禮儀大國」著稱,本著「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理念,隨著漢服的復興,古代的禮儀也逐漸的出現在同袍之間,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不知在什麼時候,這個新風氣突然變了味,開始往令人迷惑的方向發展。
起初,同袍見面互相行禮,對於屏幕前的觀眾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物,兩個身著漢服的小哥哥或小姐姐,走在街上,見面互相款款行禮,揖禮大氣,萬福禮端莊,一時間評論區收穫了滿滿的讚譽,大家都對此讚不絕口,一口一句「太平盛世」,「禮儀之邦」。隨著點讚量的不斷攀升,爭先引來了大批模仿者,打開短視頻app,被「同袍行禮」視頻霸屏,但都是一模一樣的內容,毫無新意可言,觀眾的新鮮感也逐漸被消磨,接連幾個視頻的點讚量都不是很高。
幾個穿著漢服的人盛裝打扮,挑最繁華的街頭,扛著攝影機,在人流中反反覆覆的相遇、行禮、走過,上演著一幕幕同袍行禮,順便再附帶上周圍觀眾驚異的目光,打著「復興禮儀」的旗號,只要是俊男靚女或者身著昂貴,便可以一下子俘獲大批的目光,使人「路轉粉」。
打招呼行禮還好,更有甚者,直接將跪拜禮拿了出來,配上卡點的音樂和節奏,全然不顧地鐵上其他乘客的尷尬,看得我在屏幕前用腳趾扣出了一座秦始皇陵。在古時候,人們是有嚴格的階級的,這種階級制度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服裝中,比如衣服的顏色、材質、紋樣等等。而在如今,這種階級制度早已摒棄,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穿著自己喜愛的衣服,包括漢服。
走在大街上,經常能看到身著蟒袍的小哥哥,或者身著補服的小姐姐,正是因為取締了階級觀念,才能隨意穿著自己喜愛的漢服款式,而跪拜禮本身就是階級制度的產物,本應被時代拋棄,卻隨著漢服的興起而「死灰復燃」,更是在短視頻平臺上獲得了大批的點讚評論和收藏,實在是令人費解。
可能會有人說這些視頻都是演出來的,又不是真的跪,但是短視頻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年齡小的用戶更是不在少數,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價值觀,當他們看到這些所謂的「跪龍袍」「跪小姐」,是否會在他們心裡留下錯誤的印象呢?我們可以跪天跪地跪父母,但是「跪衣服」真的沒必要。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行色匆匆,遇到熟人也只會簡單的打個招呼,絕不可能發生視頻中互不認識的人駐足行禮的情況,如果真的在大街上遇到不認識的同袍向自己行禮,池魚想每個人心裡一定是大寫的尷尬,即使是真的碰到了,也只需一個微笑點頭禮來表達即可,這才是最能融入現代的禮儀。
生活本真,何須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