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管,英文:Bassoon ,(或稱巴松管,在中國大陸又稱大管),其義大利文Fagotti來源於樂器的形狀──柴棒,是木管樂器中雙簧樂器家族的成員,自19世紀,低音管衍變成現在的樣子。從那時候以來,它在管弦樂,協奏曲及室內樂作品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低音管有著獨特的音色,寬廣的音域,並可靈活演奏出多種音樂特色。音色具有比較明顯、渾厚的簧樂聲調特點。像雙簧管一樣,低音管有兩片簧片,並可借著超吹(Overblow)技巧將音程提高八度或以上。巴松管的音色暗沉而莊嚴,宛如男中音的音色,特別在中音與高音部份更近似男中音的音色。低音結實有力,多於交響樂隊中重複低音弦樂器。巴松管長約8英尺,因此樂器是折起來的。巴松管的按鍵系統使演奏者便於操作廣泛間隔的孔,控制音高。
巴松管,它身高約134釐米,內膛總長254釐米,管身木製。它的吹嘴哨子是裝在一個相當長的像「S」形的金屬管上,並可隨演奏者要求調節。演奏時,用掛帶掛在演奏者的頸項或肩頭。
其高音區音色哀傷痛楚,中音區溫和甜美,低音區嚴峻陰沉,斷奏時則具有幽默頑皮的效果。大管還有一種低音的變種樂器——低音大管(低八度),是木管族中的最低音,音色聽起來陰險狠毒,稱得上是黑暗惡勢力在管弦樂隊裡的總代言人。
雙簧管樂器最早起源於中亞地區,後來傳至古希臘便演變成一種雙排管身的管樂器Aulos,不過這些樂器與近代的雙簧管及低音管尚有一段距離。
大管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器樂逐漸脫離聲樂伴奏的形式,慢慢轉變成為獨立的器樂演奏。而合奏上對於各種音色及不同的需要,使得樂器愈趨多樣化;而音響的要求上,有音域愈來愈低寬廣的結果。原本由中亞地區傳入的雙簧樂器,便因此而有了從高音到低音的成套樂器,其中"Shwan"為今日雙簧管Oboe的前身,而"Dulcian"則發展成今日的低音管。
1540年左右,義大利人Alfanio發明了低音管(Bassoon),嚴格說來,是他將當時較長的低音雙簧管作了改良:將樂器從中分開,以U形管將兩支管子連接,其中一段附有裝簧片的銅管(Bocal or Crook),令一節管子則是連接喇叭形的揚音管(Bell),有大小多種尺寸。此一時期的樂器與現代所使用的並不相近,但是U形管的使用則是雙簧管(Oboe)與低音管的一大分水嶺。直到17世紀所使用的巴洛克低音管在外形上,才與現代所使用的樂器相似。
經過了各階段的改良,從Alfanio時期的2鍵樂器至19世紀各種樂器的改良,低音管的機件也逐漸複雜,終至發展出德國式(Heckel system)與法國式(French or Buffe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