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映 張曉靜
一座座日光溫室成行成排,頂層覆蓋的保溫膜大多是新換的,路上卻半天瞧不見人經過。往大棚裡看,不僅空無一物,地上還悶了一層密不透風的薄膜;掀開蓋得嚴實的門帘,熱浪燻得人站不住腳。
南樂縣的西紅柿種植面積達1萬餘畝,張果屯鎮就佔了一半;鎮上每年能產西紅柿3000多萬斤,產值6000多萬元。正值西紅柿的「時令」季節,但記者7月16日前往探訪時,卻沒發現紅火的種植和收穫景象。
西紅柿去哪兒了?「西紅柿賣的老遠了,有往上海的,有往哈爾濱,最遠還有往新疆喀什的。」這是張果屯鎮煙之東村種植戶趙來印的答案。
該鎮的西紅柿一年種兩茬,第一茬在8月上旬定植、春節前拔秧,第二茬則是元旦至六一。現在是空檔期,趙來印選擇在家「偷閒」,回應剛結束和將到來的忙碌。
「來收購的人知道俺家種了3個棚,量算比較大的,直接從交易市場跑到大棚門口來訂貨。」趙來印津津樂道的場景,只因張果屯鎮西紅柿喜人的日交易量。該鎮聯富果蔬交易市場包含3個分揀包裝車間和1個保鮮庫的,高峰的時候,一天40多輛大貨車排隊、西紅柿出貨30多萬斤。
誰裝滿車誰先走,因此貨商們競價、搶訂的熱情滿滿,也感染著每位農戶。趙來印跟老伴早上4點多起床,戴著頭燈進棚摘4個小時,能賣出去2000斤西紅柿。「張果屯西紅柿的價格能跟山東壽光的持平。」趙來印驕傲地說,一個大棚種一茬,純利潤有4萬多元錢。
西紅柿去哪兒了?「西紅柿在下半年的豐收裡。」這是煙之東村黨支部書記趙戰秒的答案。
趙戰秒是張果屯鎮最早種植西紅柿的人。據他介紹,大路貨、大宗商品、周轉期快等特性,使西紅柿成為該鎮自1994年開始自然選擇的「單品」;發展至今天,他對西紅柿效益的篤定,更多源自產業升級。
「張果屯西紅柿出貨時,越冷越向北、越熱越向南,正好跟當地產品有時間差;夏季休棚,正好可以嚴格執行高溫悶棚殺病菌,土壤才這麼多年都不出問題……」趙戰秒對種植品質格外較真兒。
10年前,趙戰秒聯合6名黨員和群眾成立了聯富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逐步輻射6個村,「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管理模式,造就了無公害標準化種植,使張果屯西紅柿通過國家綠色產品認證;扶貧政策、惠農政策落地落實,大棚規模擴展累計帶動200餘戶貧困戶。
村黨組織與合作社理事會的自然調和,更促使合作社黨員幹在實處、走在前頭,使「聯富」成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以合作社為依託,服務中心、排水、路網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的果蔬園區在張果屯鎮已成氣候。
西紅柿去哪兒了?「西紅柿在新基地、新模式裡。」這是張果屯鎮鎮長曹傑英的答案。
在該鎮後孫黑村,150餘座新建西紅柿大棚出新出奇:它們更堅固,加了上圈梁又多了地梁;更新穎,入口處兩道大門一寬一窄,中間正形成一座小房子;更現代,拖拉機能開進棚,棚內還鋪設了軌道放置傳送帶;更全面,緊鄰大棚的生活區,宿舍、廁所、食堂一應俱全。
這些大棚組成了張果屯鎮560畝「西紅柿小鎮」的主體區域,今年7月底將投入使用,後續還將建設番茄育苗工廠、番茄研究中心等,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西紅柿科研、生產基地。
整合了南樂縣25個行政村的扶貧資金,「西紅柿小鎮」可為1500餘名貧困戶持續分紅,帶動農業就業人員1000餘名,其中貧困戶300餘名。而它與河南農業大學的深度合作,也將從育種開始,在種植推廣、訂單銷售、貯藏加工、文化旅遊等全產業鏈條的各環節帶來新氣象。
「希望打造一個植物工廠,讓職業農民在這裡成為典範;希望用能當水果吃的西紅柿打造高端果蔬品牌,開闢增收新渠道。」曹傑英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