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網絡上的直播火了,也帶火了一批博人眼球的網紅。有傳言說,有家餐廳,網紅們為了吃上一口,寧願穿著高跟鞋排兩個小時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桃園眷村。這當然也是一種營銷的噱頭了,不過桃園眷村這家賣豆漿油條的早餐廳,確實可以說是一炮走紅,從2014年上海泰州路開始,不到兩年的時間已經在北京、上海,還有成都,開了11家店,而且幾乎是開一家火一家,成了一種飲食的新時尚。
「桃園眷村」這個名字,讓人很容易想到臺灣。桃園作為臺灣的地名自不必說,眷村呢,是當年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為軍人和家屬專門建設的社區,整個臺灣大概有900個,桃園地區最多。也就是說,眷村的人,並不是臺灣本地人,而是大陸各省各地的人,因此眷村一方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匯集處,這種不同文化的融匯又在飲食上突顯了出來,另一方面,又承載著人們的鄉愁,守護和傳承著對過往生活的懷念。眷不僅是家眷的意思,也是一種眷戀。所以,眷村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具有臺灣特色、有具有年代感的文化符號。在桃園眷村,表面上吃的是有臺灣特色的燒餅夾油條,實際上,吃的也是一份「老味道」、「舊情懷」。
當然了,情懷不是靠嘴說出來的,像油條、豆漿、肉夾饃這樣的小吃,門檻很低,桃園眷村把豆漿賣到12塊1杯,把培根蛋燒餅賣到25塊1個,還能吸引大家去吃,甚至還要排隊,在經營上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
首先,明確市場定位,做高端品牌,就要有高端的品質。桃園眷村把目標顧客定位於快節奏的都市白領和時尚人群,可賣的又是街邊小攤的東西,就必須把品質做出來。比如,為了保證臺灣風味,他專門從臺灣找來做了近30年的老師傅,菜品研發全部出自臺灣師傅,而且一直堅持用臺灣當地定製的機器製作,口味也有創新,傳統臺式燒餅裡加上金槍魚、色拉等餡料,豐富了燒餅的選擇;比如,他的油條不是大街上那種大鍋高溫油炸的,油用了多久我們都不知道,而是用新鮮的油低溫炸出來,更好吃也更健康;比如他的豆漿,一家店一天可以賣出一千多碗,而前期的準備工序有6道,所有豆子都要浸泡兩天,熬出一鍋要用3個小時,喝起來當然比地鐵口、公交站那種水加糖兌出來的好得多。如此一來,他的東西自然要比街邊小吃貴得多,但也更好吃,更健康,開放式的明檔,所有東西都是現做現賣,貴一些也有道理。
在選址上,為了獲取足夠多的目標客流,桃園眷村的店主要開在購物中心、高端寫字樓,或者藏在社區邊上的新晉園區,也就是說,他做的本就不是我們日常早餐的生意,做高端,就要有高端的地段,高端的店面,就要扎在目標人群。這時與周邊的餐廳相比,他大概四五十塊的客單價不僅不貴,反而更便宜,而且營養健康,吃著方便,很可能成為商圈裡白領和公司人解決吃飯問題的習慣選擇。更重要的是,由於身處核心商圈,桃園眷村還抓住了一個新的機遇,把再普遍不過的早餐,做成了加班族和夜宵族的至愛。他開到夜裡2點多,飯量不大,而且口味清淡,很適合加班的人來墊一墊,或者看完夜場電影、唱完KTV的朋友們來加個餐,這片藍海對於他的經營來講,可能比早午餐更加關鍵。
其次,精心包裝自己,做情懷的生意,就要做出文化的氣質。與永和大王那樣的傳統快餐相比,桃園眷村簡約文藝的裝潢,寬敞透亮,店面顏色主打黑白黃,每一塊瓷磚都一塵不染,每一張桌椅都清爽整齊,在原木桌椅、白瓷磚和明亮燈光的組合下,牆上寫著「仁義禮智信」和「時間,在舌尖」,勾勒出上世紀臺灣眷村舊日鄉愁和新式生活的輕快。這樣人們就願意進去坐一坐,而不像進一般的快餐店,巴不得吃完趕緊走人。也正是因此,桃園眷村才會成為加班族和夜宵族加餐的首選,吃點兒東西,聊聊天,甚至很多白領帶著合作夥伴邊吃燒餅邊談生意,還有老闆帶著一幹員工吃著油條豆漿開早會。
所以,桃園眷村可以說是豆漿油條界的咖啡店,而且滿身帶著懷舊的韻味。在統一的氣質下,他的每家店又各有布置,每家店裡的每一樣東西、每一角落,也都能自成一道風景。暖水壺、茶壺、舊的餅乾盒,各種時代感十足的小物件,配以「何日君再來」,文藝感十足;舊式打字機、學校放學鈴、草鞋、留聲機、老式鬧鐘、碗勺等掛在牆上,為顧客提供了十足的自拍衝動,拍了之後還要趕緊在朋友圈裡分享。他的豆漿碗底還印上「我願意為你磨盡我一生」的字樣,不僅碗底有詩,蒸籠上還有印章,連紙巾盒都凹了造型,各種個性化元素時刻給顧客進行著感官刺激,自然也就有了網紅的屬性。
「何以身消磨,不為相思稠,但求韶華後,濃情仍如舊。」這首詩出自哪裡?就是出自桃園眷村的豆漿!
第三,營銷不只是為了讓消費者知道你,而且要製造情感的共鳴。不只是把產品和環境做到極致,桃園眷村也努力增強顧客的參與感。比如,他開展「小眷村」親子活動,比如家長們帶小朋友來這裡做手磨豆漿、燒餅等,穿著小t恤、帶著小圍裙和小白帽,不僅寓教於樂,鍛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為父母提供了與孩子一起玩的機會,你不讓他賣萌都不行,而且場地還得到了充分利用。再比如,他做七夕促銷,每個掃二維碼關注桃園眷村微信的人,都可以免費獲得一碗豆漿,碗底則有一句深情表白,無論如何都很難成為情人間的禮物的豆漿,這時卻能夠承載一份浪漫和驚喜。比如,他與臺灣三大劇社之一的果陀劇社合作,上海和北京的用戶只需根據給出的特定句式,寫上一句留言,被後臺選中的10條最佳微信留言的用戶,就可以獲得果陀劇場經典劇目《淡水小鎮》或《接送情》的門票,同樣是為顧客創造與其他人社交的機會。
那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文章,《他在LV邊上開了家燒餅油條店,火遍上海灘》,正好揭示了桃園眷村的氣質。明明是賣油條豆漿,卻開在LV邊上;明明是早餐,卻把自己打扮地就像咖啡館。他是一種顛覆者,他讓我們好奇,然後又用濃鬱的氛圍和一個個細微的動作,撩撥我們的情緒。對於桃園眷村的成功,除了上面提到的三點,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就是所謂的「跨界」。他的創始人是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他的總經理是做服裝零售的,都與餐飲業不沾邊。但恐怕也正是因為不沾邊,才能獨闢畦徑,做出新的特色品牌和創意。所以,除了牢記品牌和市場定位、精細化地打磨文化氣質,以及製造與顧客的情感共鳴這三點之外,一直在做或者想做餐飲的朋友,一定要思考如何引入、如何發揮其他行業的有利因素,讓顧客覺得新鮮,讓自己具有話題性,從而增添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如果自己琢磨不出來,就找朋友,一定要找行業外的朋友,去聊天,去研究人家的玩法,去學習人家的套路,然後組織自己的員工提創意,不要怕腦洞開得大,因為你要找的,是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吃什麼東西。
在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不敢保證桃園眷村一定能長久地火下去,但他的迅速崛起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使是餐飲業這樣門檻並不高、發育很成熟的行業,創新的機會依然存在,特別是在改善顧客消費體驗這個問題上,肯定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其實,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年輕人正越來越生活在網際網路之中,正所謂數位化生存,但餐飲作為無法替代的、具有極強文化屬性和社交屬性的活動,創新的機會還多得很。如果你能細緻地把握不同消費人群正在變化的消費心理,獨具匠心地把自己的店鋪做出差異化的吸引力,也許炸醬麵、小黃魚、宮保雞丁就是你新的、潛在的機會。在網際網路時代,你根本不用為顧客沒有獵奇心理或者他們自發的傳播能力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