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豆瓣還是在IMDb上《信條》都是高開低走,現在兩個網站的評分都已經掉至7.8分左右,諾蘭二十年磨一劍的《信條》真的那麼燒腦以至於很多人看不懂而低評分嗎?電影裡的環形時間是華麗的炫技還是嚴謹的探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普通人如何看懂《信條》。
去電影院折磨自己的大腦前,可以先看一看特德·姜的科幻小說集《你一生的故事》,也就是電影《降臨》的原版小說,有助於理解環形時間的概念。
在《你一生的故事》中,人類發現一種外星文明,在於外星人接觸的過程中,一位語言學家逐漸掌握外星文明的語言,發現這門語言會將過去、現在和將來,或是開端、發展與結束同時展現在使用者面前。
時間向前運動,如同河流一般永不回頭,這是我們對時間的一般概念。在眾多科幻作品中,時間並非無法回頭的。早期的《回到未來》向我們展示了瘋狂的科學家可以回到過去,改變已經發生或是即將發生的事情。《蝴蝶效應》的主角也通過不停地穿越時間,造成多種結局的形成。
還有一類電影則把時間看做環形結構,時間在向前延伸,如果此時有人穿越時間線就會引起時間閉環,如同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在環形時間裡,已經發生的事必然發生,有點宿命論的味道,代表作品《前目的地》、《環形使者》、《十二隻猴子》。
這類電影中,無論主角做出怎樣的努力都只是將事件向既定的事實方向發展,《信條》便是這一類型的電影。
有一個小例子可以印證。
在無名與麥可·克羅斯比爵士的見面中,爵士透露到前蘇聯的核試驗地12區,兩周前發生了一次地震,疑似是不明原因的大爆炸引發的。12區就是薩特放置引爆逆時炸彈的地區,而正逆時間小隊也是在這裡與敵人交火,最終假意拆除失敗,引爆炸彈。
爆炸是一件既定事實,無論在過去和未來做了什麼都沒有改變爆炸的發生,甚至沒有改變爆炸後的結果。已經發生的爆炸一定發生過,並且無法改變。
從無名的角度來說。
劇院營救外交官時,無名與一名特警對峙,此時他看見座椅上的彈孔正在恢復,下一秒一顆子彈飛出來回到第三人的手槍中,這個第三人從特警的槍口下救了無名,但無名只看見他背包上的一個掛件。
12區的交戰中又有一個人為無名襠下子彈,任務結束後無名從掛件上認出第三人是尼爾,尼爾這時也承認自己是無名招募的,從未來回到過去成為一名時間特工。
尼爾便是閉合無名時間線的關鍵一環,尼爾在逆時間中救下無名,讓無名有機會被招募到信條組織,從而使無名了解逆時間,阻止末日,進一步讓無名在未來能夠建立信條組織,才能招募年輕的尼爾,再次讓尼爾回到過去拯救無名,時間從此處循環。
所以,在看《信條》時不要試圖弄清楚主角的行為導致了什麼結果,因為結果是確定的,世界末日已被阻止,只不過還沒有發生,並且一定會發生。
過多地關注時間的順序發展就會把自己搞迷糊,正確的方式是注意看氧氣面罩的佩戴情況,不帶面罩時間正流,先有因後有果,帶面罩時間逆流,先看到結果,後看到原因。
例如,機場奪寶的時候,從正時間的無名角度來看,先看到旋轉門中跑出一個逆無名,在三次險些被逆子彈打中後與逆無名搏鬥起來,並將他放倒並盤問,最後看到逆無名被吸出捲簾門。
而從逆無名的角度則是,逆無名被引擎爆炸的氣浪吹進捲簾門,接著被自己打倒盤問,一番搏鬥後,三次開槍差點打死自己,跑進旋轉門,從另一側出來回到順流時間,與尼爾糾纏。
之後的公路追逐也是如此,在正逆轉換時,對於主角和觀眾來說時間都是正向流動,只因參照物的不同,造成周圍事物在正著走或是倒著走,因此,無論正時間或是逆時間,在看的時候都將它看做順流,只看事件發展的經過,避免把自己搞暈。
對於電影中出現的一切科學概念,都不要在看的時候試圖弄明白,忘記電影中出現的任何科學名詞,「不要試圖理解它,感受它」。
最後,對於大多數穿越時間線電影都的禁忌——不能與過去或未來的自己見面,否則和引起時空悖論。
這個規則在《信條》裡沒有那麼明確,只有尼爾在介紹時空機器時提過一句,不能和過去的自己有直接的接觸。
正是因為沒有遵循普遍的規律,才會在電影中有正逆時間的同一人同時出現,無名兩次與逆時間自己的對手戲和紅藍兩個小隊時間鉗形運動作戰,也才有戰場上同時爆炸和恢復的精彩場面。
《信條》值得去電影院為它燒腦。
所有源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