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被副作用摧殘該怎麼辦?

2020-12-23 騰訊網

精神病人的服藥治療是首選方案,而對於「難治性精神病人」而言,因缺乏自知力很難堅持服藥。此外,即使配合用藥治療的患者因常年服藥,陸續出現了肥胖、肝臟、腎臟等問題,也有人出現了錐體外系反應,例如震顫、呆板、斜頸、眨眼、反覆徘徊等症狀家屬往往一籌莫展,從而出現不理智的行為,私自給患者減停藥物所致病情反覆。

什麼方法讓患者既能規律服藥,又能在少量用藥的同時有效控制精神症狀呢?答案是非常明確的,尋求「精神外科」的幫助。

「精神外科」的發展是隨著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結構性和功能性影像技術、神經內分泌學科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科學。專家認為,調控大腦邊緣系統相關的神經核團(杏仁核、扣帶回、內囊前肢、中央隔區、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額束等),可以有效控制精神症狀。經過大量臨床實踐證實,術後的病人一方面絕大部分頑固性精神症狀可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另一方面人的本性與情感回歸正常,並且自知力恢復,自願接受後續治療。因手術提高了藥物的敏感度,術後病人的服藥量平均減少了三分之二。1988 年,全國首屆精神外科研討會對精神外科手術適應證的選擇、規範的手術操作規程、併發症的預防、統一評定量表的應用,療效評定等提出了原則性意見,起草了《全國精神外科協作組關於現代精神外科手術治療的要求(草案)》,一致認為立體定向手術有效。「精神外科」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病」也是藥物治療的重要補充手段。

然而部分家屬對手術治療精神病存在一定誤解。他們認為「腦部手術太危險,手術後一定有後遺症出現」,實際上這些陳舊的想法應該拋到腦後!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類疾病的方向已朝著精準、微創方向發展。為攻克精準微創治療難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專家團隊運用高精尖的醫學設備即DTI(彌散張量成像)技術,能夠有效的揭示出患者腦內神經纖維的細微反常變化,尋找並發現腦內神經核團的異常情況和病理學表現,分析腦白質纖維束的損害程度及範圍,為醫生判斷疾病進程、患者的差異化發病機制提供診斷依據,為精準化診療奠定基礎。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專家團隊運用「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和「數位化微創神經調控術」有效聯合。術前,將顱腦多圖像融合導入計算機手術計劃系統,從而計算手術靶點入口位置並有效避開腦部重要血管、神經,從傳統的顱腦手術提升至可視化、精準化,最大限度減少對腦組織手術創傷,誤差控制在0.01毫米範圍以內,從而提升術中安全性。術中,靶點切口根據手術計劃系統計算後得出。並根據手術計劃導航計算出顱內調控路徑、位置進行精準調控。調控位置視患者病情和專家會診後得出,比如興奮、衝動、攻擊敵對行為、控制情緒衝動的杏仁核、控制各種妄想、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的伏隔核 、妄想、幻覺的丘腦背內側核等核團,從而改善患者的衝動行為、異常情感狀態等等,極大的保障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精準度。

此外,精神疾病的微創定位手術,手術操作不在腦的智能區、運動區和語言區域,術後不會出現呆傻、偏癱、失語等現象,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我們用案例來說明「精神外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例1:劉某某,男,30歲,法國留學碩士,因「憑空聞聲、敏感多疑、脾氣暴躁、衝動易怒5年餘」入院。患者25歲碩士畢業後留在法國工作,因為工作壓力大,加之性格孤僻,經常覺得有人在說他壞話,偶爾聽到耳邊有多種聲音在罵他;工作中常常懷疑同事,認為都在議論他;上班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常常完不成公司領導交待的工作。他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更不願意住院治療。僅僅參加工作1年就不幹了。家人曾帶他去法國精神專科醫院就診,確診為精神分裂症。3年前回國後,曾在某市精神專科醫院強制住院2次,略有恢復。回家後不久又變得自言自語,經常無故發脾氣、摔東西,打傷過父母多次。

2016年,經人介紹來到上海市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住院治療,再次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有手術適應症,無禁忌證。經立體定向神經調控手術治療後,患者原有的幻聽、自言自語;敏感多疑、被害妄想;脾氣暴躁、攻擊行為消失;思維恢復正常;承認自己有病,自覺接受藥物治療。已經回訪近3年,能按時服藥,最近又去上班了。

病例2:李某某,女,28歲,大學畢業,因「失眠、憑空聞聲、敏感多疑,衝動打人等4年餘」入院治療。患者在大學期間敏感多疑,衝動易怒,勉強大學畢業。畢業後,經常憑空聽到有聲音評論她,有時自言自語,自笑;敏感多疑,認為周圍人都在講她壞話,男人都盯著她胸部看,肯定不懷好意,對男人充滿敵對心理和行為;呆在家中,覺得家人處處為難她,想整她,害她;懷疑父母不是親生父母,因此反感並打罵他們;思維異常,經常思維紊亂、問答東拉西扯;情感淡漠;暴力傾向嚴重,家中的很多東西都被她砸壞;不承認有病,拒絕服藥,自控力差,無法獨立生活。

2017年,她在上海市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接受微創手術治療,術後自知力恢復,承認自己有病;恢復親情,懂得尊重、感恩父母;敏感多疑,衝動易怒完全消失;幻聽、自言自語自笑消失;也不再對男人敵視。術後回訪1年,目前功能康復順利,可以做簡單的家務,陪父母買菜,對鄰居也很有禮貌。

總之,精神疾病儘管複雜難治,但是只要監護人客觀地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和途徑,加強監管和健康輔導,患者就一定會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號的醫學科普文章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醫編小組發布,禁止抄襲)

諮詢電話:15921230693(微信同號)

醫院科室: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

醫院性質:公立三級甲等醫院 全國醫保定點單位

相關焦點

  • Lady Gaga自曝始終無法控制情緒,正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
    據《每日郵報》8月12日報導,34歲的美國女歌手Lady Gaga透露,因為始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她現在正在服用奧氮平,一種治療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藥物。Lady Gaga於1986年3月28日出生於美國紐約曼哈頓,是美國流行女歌手、詞曲創作者、慈善家、演員。
  • 正定縣大眾精神病託養康復中心:家有精神病人怎麼辦?
    首先,家屬要對精神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人們對精神病有種種偏見,其實精神病與其他的內科病、外科病一樣,只是一種病而已,這種患者在病態下表現出思維、情感、行為的不正常,而不是什麼思想問題。
  • Lady Gaga認了服用抗精神病藥 曝心碎原因:我不能控制大腦
    她近日坦承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更公開吐露沒有藥物就無法控制大腦,導致無法正常工作,令粉絲聽了相當心疼。▲Lady Gaga坦承有精神疾病,必須服用抗病。(圖/翻攝自YouTube/Lady Gaga)Lady Gaga近日在Apple Music節目《Beats 1 radio station》透露,新專輯《Chromatica》其中一首歌曲〈911〉跟抗精神病藥物有關,「我有服用,因為我一直不能控制我的大腦,我必須吃藥才能阻止一切事情發生。」
  • 女神卡卡認了「服用抗精神病藥」 曝心碎原因:我不能控制大腦
    她近日坦承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更公開吐露沒有藥物就無法控制大腦,導致無法正常工作,令粉絲聽了相當心疼。▲女神卡卡坦承有精神疾病,必須服用抗病。(圖/翻攝自YouTube/Lady Gaga)女神卡卡近日在Apple Music節目《Beats 1 radio station》透露,新專輯《Chromatica》其中一首歌曲〈911〉跟抗精神病藥物有關,「我有服用,因為我一直不能控制我的大腦,我必須吃藥才能阻止一切事情發生。」她補充說:「我知道我有精神上的問題,而且有時會導致我無法正常工作。」
  • Lady Gaga自曝服用精神疾病藥物,不吃藥無法控制大腦
    在節目中,她坦陳正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更透露如果沒有藥物,她就無法控制大腦,導致無法正常工作。Lady Gaga說,新專輯《Chromatica》中有首歌叫《911》,與抗精神病藥物有關,「我有服用這類藥物,因為我一直不能控制我的大腦,我必須吃藥才能阻止一切事情發生,不然會導致我無法正常工作。」
  • 十大最怪異的藥物副作用
    DuaneGraveline,前任太空人,他被報導在服用了立普妥之後,僅僅是出外散步了一圈,回來之後竟然認不出自己的妻子了。隨後他喪失了高中畢業之後的所有記憶。謝天謝地的是,這種失憶只是暫時的。一些研究人員推測說,他汀類藥物的藥性很強,它幾乎可以阻止膽固醇再造神經功能的正常運轉。儘管如此,這些研究人員仍然堅信,像立普妥這類他汀藥物的療效遠遠大於它們本身可怕的副作用。
  • LadyGaga自曝患上精神病,正服用藥物,目前在接受治療
    8月12日上午,美國知名女歌手LadyGaga在採訪時自曝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該消息讓許多喜愛她的粉絲感到難過。LadyGaga說:"我的新專輯《Chromatica》裡的有一首歌,是關於我服用的一種抗精神病藥物。"
  •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是什麼?家屬護理患者過程中會存在哪些誤區?
    精神分裂症治療還需要重視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對於精神病陰性症狀的病人來說,主要是人格、情感反應、意志、行為和社會功能的障礙,因此對於此類病人的治療除繼續採取適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外,應特別注重心理治療,並充分配合工作娛樂等方面的行為治療,以及家庭治療。
  • 谷維素雖好,但幾個副作用也得知道,兩類人群不宜服用
    它是以三烯醇為主的阿維酸酯的混合物,該藥作用於間腦的自主神經系統與分泌中樞,能調整自主神經功能,減少內分泌平衡障礙,改善精神神經失調症狀,主要用於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經前期緊張綜合症、失眠等治療。除此以外,近年來醫學研究也發掘出谷維素更多的功效。接下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這些新發現有哪些?
  • 抗抑鬱症藥物副作用大?解優寧教你科學抗抑鬱
    伊伊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她準備開始藥物治療,但是當他打開藥盒,看到藥品說明書裡那長長的不良反應列表,可把小丁給嚇壞了,她開始納悶:這個藥我到底還要不要吃?出現了不良反應會不會加重病情?
  • 【安全用藥】警惕十大最怪異的藥物副作用
    隨後他喪失了高中畢業之後的所有記憶。謝天謝地的是,這種失憶只是暫時的。一些研究人員推測說,他汀類藥物的藥性很強,它幾乎可以阻止膽固醇再造神經功能的正常運轉。儘管如此,這些研究人員仍然堅信,像立普妥這類他汀藥物的療效遠遠大於它們本身可怕的副作用。
  • 防治精神類疾病,我們該如何應對?
    而對於藥物難以控制的精神類疾病患者,例如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如果其精神症狀總是反覆發作,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時,其症狀十分頑固、嚴重,已危害自身及社會安全,家屬就應該採納外科微創手術治療方案。手術如何破解「服藥副作用嚴重」之窘境?精神分裂症是一類反覆發作或病程遷延的精神類疾病,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症狀。
  • 長期服用左乙拉西坦開浦蘭副作用
    對於市面上常見的治療癲癇病的藥物,我們都知道凡是藥物都是會有一定的副作用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長期服用左乙拉西坦開浦蘭副作用。   在醫生接診的過程中,不乏有部分癲癇病患者因為自己擅自買藥來吃而導致的副作用。
  • 腸溶阿司匹林用處多,糖尿病人什麼時間段吃最好,還能減少副作用
    糖尿病人發生心腦卒中的機率非常高,這時就需要使用阿司匹林進行血栓的治療。而目前我國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為11.2%,如果10年的糖尿病史就可能出現大血管的併發症,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如果出現了血管的病變,那麼就意味著這部分人群就不再受到年齡的限制,而需要儘早開始阿司匹林的口服治療。
  • 安眠藥吃多少能死 服用安眠藥的注意事項
    某種市售安眠藥的致死劑量是32瓶,如考慮個體差異,對某些人的致死量可達60瓶;安眠藥達不到致死劑量,也許你昏睡幾天就醒過來.更多不能速死的自殺者被送到醫院;醫院每年搶救大量安眠藥自殺者,而搶救過來的後遺症卻包括難以逆轉的腦功能損害;肝,腎功能損傷。失眠不是問題,問題是解決生活裡的煩心事。同樣,吃安眠藥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吃了再多,心事不解決,也沒有效果,除非是藥物中毒。
  • 老年人孤獨感與精神病症狀加劇有關
    巴伊蘭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將老年人中基於COVID-19的孤獨感,與暴露於創傷後焦慮、抑鬱和創傷症狀升高的精神症狀聯繫在一起。該發現最近發表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上。該研究的重點是老年人,這是人群中COVID-19健康併發症風險較高的人群,由於這種風險,與其他年齡組相比,他們可能仍處於較嚴格的自我隔離狀態。
  • 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它們是精神病嗎?
    焦慮症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是精神病嗎?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誤解!通常我們所說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器質性精神病等失去自制力的幾大類疾病。可以這樣說,精神病人發作的時候認知和行為會出現絕對紊亂,他們會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這稱為精神病。通常意義上的精神病不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為什麼?抑鬱症、焦慮症患者想要攻擊這個人的時候,他會有很多想法的,比如不道德、被指責、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的行為可控可自制,只是克制的時候會非常痛苦,這是核心差異。
  • 應對失眠要正確使用藥物,平衡利弊
    「認知行為治療對患者的治療獲益可能是長期的,對於通過心理行為治療仍不能緩解失眠問題時可採取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目前也是常用的有效的治療失眠方法。對於短暫性失眠可以選擇非苯二氮卓類安眠藥,根據失眠情況間斷按需服用,配合一些中藥的治療。如果失眠時間較長單用鎮靜藥物效果不好,可能伴有抑鬱、焦慮,應該進行心理評估,治療上要同時給予抗抑鬱抗焦慮治療。」詹淑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