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一下《讓子彈飛》電影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群體——社會民眾。在電影中,社會民眾第一次出現,是在鵝城門口歡迎張麻子假扮的縣長,此時社會民眾實則為黃四朗統治下的擁護封建帝制的甘願被統治者,是受封建統治荼毒極深的大眾人民。當時的封建統治雖然已經結束,民眾已經把辮子剪掉,但心中的辮子卻永遠還留著。
社會民眾第二次出現,是張麻子在縣衙審判武舉人的時候,賣涼粉的孫守義弄撒了武舉人的酒,被武舉人痛打一頓,張麻子問他冤嗎,賣涼粉的卻說武舉人是冤的,都怪自己,可見封建思想與對上層階層的恐懼早已深入人心。張麻子為賣涼粉的討回公道後,看熱鬧的民眾大呼青天大老爺,張麻子讓民眾不許跪,說自己來就是為了公平,然後民眾再一次跪下,這一幕不僅體現了民眾根深蒂固的奴性,也體現了革命者的無奈與無力。
社會民眾第三次出現,是在六子在被陷害的時候,此時的民眾都穿著衣服。而鵝城老百姓大多是光著上身,可憐此時的民眾並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有一定資產和實力的鄉紳土豪。在六子沒有剖腹自證之前,他們看熱鬧不嫌事大,鼓吹悲劇的發生。在六子剖腹以後,又紛紛散去,生怕與自己扯上關係。這就是民眾最真實的一面。當然電影中主要表現的是鄉紳土豪的一面,真實大眾人民的反應,大家自己可以推斷一下。
社會民眾第四次出現,是在電影接近結尾時張麻子要和黃四郎最終決戰,四個人打四百個人。根本沒有贏的可能,所以要做的關鍵一步,就是依靠群眾力量(有沒有想到我國著名的領導人?)於是王麻子把銀子全部撒到街上,夜晚被民眾拿走,白天黃四郎卻又輕鬆收回來。王麻子又把子彈和槍撒到街上,民眾晚上拿走後卻只是拿著槍打麻將,黃四郎的總結很到位,拿錢是貪,拿槍是反,他們不敢。
社會民眾第五次出現其實是和第四次聯繫到一起的,此時民眾手裡都有槍彈,面對張麻子高呼的「槍在手,跟我走」卻無動於衷,最終跟到碉樓門口的,只有一群鵝。最悲歡的事實是,民眾跟著誰,誰就會贏,民眾卻認為,誰贏,才跟著誰。
社會民眾第六次出現,是成功打倒黃四郎後搶著去搜刮黃四郎的財產,這部分大家都懂,就不過多解釋了。《讓子彈飛》是姜文三部曲的第一部,多處隱喻了姜導獨特的個人觀,歷史觀。
鵝城就是現實中的縮影,官商勾結,商業巨頭控制著政權,幾大家族壟斷了這裡所有的交易,政府表面上是維護人民的工具,實則成為了背後壟斷集團斂財的工具,成為了搜刮民脂民膏的最有利的手段,記得鴻門宴那段,三位重量級的影帝的確是表現不俗,鬆弛有度的剪輯,緊張有序的情節推動,幽默經典的臺詞,時不時再諷刺一下刀了,那一頓飯吃的,真是心驚肉跳,膽戰心驚,發哥的確也是演技派,黃四郎那陰險、人前陪笑、背後一刀的嘴臉那叫一深刻,葛優那猥瑣勁兒、金錢至上的勁兒,還有一驚一乍的勁兒,把握的恰到好處。
姜文扮演的張麻子,從容不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帘子後面那是一會一聲慘叫,湯師爺嚇得快屁滾尿流了,他只是穩坐泰山,和黃四郎迂迴說辭,在談笑中還思量起了改變作戰計劃,放長線釣大魚。幾個人物的形象那叫一個鮮明,觀眾看的那叫一個過癮,姜文太會找人了,這三個人隨便換掉一個想要演出這個效果,在中國影壇未必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