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朋友圈被一張兩個「張杰」PK的照片刷了屏。站在前景的是23日剛剛卸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他身後不遠,層層疊疊的人群興奮高舉的名牌上,張揚書寫的也是「張杰」,巨幅海報為證,讓粉絲狂熱的,是另一位歌手張杰。
與照片相配的文字這樣介紹:張杰,上海交大校長,中國科學院、美德英國等五個院士身份。X射線雷射著名科學家。曾獲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10多種大獎。一次乘飛機出站看到這場景,驚詫自己有那麼多粉絲,感嘆科學家的社會地位終於提高了。結果,發現他們是在歡迎謝娜的老公,歌手張杰。自嘲地蹭了一張照片,默默地打車走了……
這情節夠生動,可惜水份有點多。
筆者從張杰院士相熟人士處了解到,照片雖屬實,卻是若干年前的舊事。張校長當時並沒誤會,不過當時的同行者覺得巧合有趣,為院士張杰拍了這張照片,也算是科學家幽默一記。
這兩天,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布上海交通大學換帥,張杰因另有任用不再擔任校長,由原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林忠欽接任。於是,老照片又被翻出來,流布更廣。
在中國科學家中,張杰頗有知名度。他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在英國牛津大學等國際著名教學、科研機構工作近10年後回國,在X射線雷射和強場物理研究領域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和國際聲望。
2006年48歲時,張杰從中科院調任上海交通大學擔綱校長。當年正逢交大110歲「生日」,如今他離開,交大已過了「120歲」。十餘潛心治校、外引內聯,推進上海交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張杰頗為人稱道。
畢業致辭中的校長「傑哥」,風度也是不輸明星的哦!
交大的學生們,不少是校長張杰的粉絲,都親熱地管他叫「傑哥」的。那照片最初出現在交大校園論壇,學生們就表示很喜歡傑哥的幽默感。他會以自己的科研經歷現身說法,給學生上思政課,也會在畢業季動足腦筋為離校學生留下令人熱血沸騰的「傑哥」致辭。
科學家、院士、國內頂尖高校的大學校長,掛著這麼多標籤的此張杰,論到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似乎遠不如年輕歌手張杰……這樣的情形,和改革開放之初熱門話題「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頗有幾分相似。
去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正好和明星黃曉明大擺婚宴撞了日子。那天,第一位獲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的報導,遠不如明星一場結婚秀來得熱鬧。有人一言以蔽之:黃曉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敵一場作秀!
這邊廂一場婚禮花費兩億,那邊廂嘔心瀝血研製青蒿素救命,即便得了諾貝爾獎金,還比不上模特出身的黃太太一季真人秀的收入。
曲高一定和寡嗎,到底怎麼看兩位張杰的PK事件呢?網友們的討論可激烈了!其中不少觀點值得思考。
龐龐不胖胖:人生來平等,做的事情也不論高低貴賤,每個人在自己的平臺上面都有發光發熱的地方,沒有誰規定了科學家就一定「曲高」,也沒誰規定歌手是娛樂大家的,而低人一等。這個根本沒有可比性。
陳莉莉:幾點感想,不吐不快:1.科學家的粉絲不會在機場舉著牌子、打著橫幅,如果換到國際學術會場上,知道科學家張杰的人,絕對比歌手張杰的多得多得多……2.兩人的職業不同,對社會、對未來的貢獻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沒有可比性。3.腦殘粉哪裡都有,年少輕狂、懵懂無知時,做出什麼樣的舉動都有可能,不需要大驚小怪。4.希望父母好好引導,小朋友們不要長大了還這樣腦殘,那就真是要命了。
Advan:屠老師領諾獎同黃曉明婚禮撞期報導,說明媒體重娛樂圈輕科學,很多時候關鍵在媒體側重!
茶杯裡的咖啡:張杰是個好歌手,張杰是個好校長,不矛盾。我愛張杰,也尊敬張杰。
黑白:我們永遠會記得這這個國家和人民奮鬥終生的人。他們值得我們尊敬。但是娛樂化的追求只代表一部分人。你不能以偏概全,我們很大一部分90後朋友圈刷屏的是屠呦呦而不是婚禮。我們與你們不同。
在線君很贊成網友們平和且理性的觀點。同時也希望,會有更多年輕人記住錢學森,記得屠呦呦,知道叫「張杰」的並不只有那位歌手。讓科學家與娛樂明星的影響力PK中,能有一點變化,我們的未來會因此更有盼頭……
支持的請點zan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