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新網
最近看到武漢肺炎繼續蔓延,國人的關注度在上升。溫故知新,先普及一點知識,或有啟迪。
十七年前SARS初起,被視為非典型性肺炎,嚴重呼吸道綜合症,但相當一段時間對病源一直弄不清。
準確地說,是在2002年11月16日,中國廣東佛山發現第一起後來可稱為SARS的病例。2003年2月3日至14日在廣東,發病進入高峰。至2月11日,公布患者已有305例,死亡5例。
插入最新數據:截至1月19日22時,武漢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198例,已治癒出院25例,死亡3例。目前仍在院治療170例,其中輕症126例、重症35例、危重症9例,均在武漢市定點醫療機構接受隔離治療。
究竟是什麼導致這種「非典型性」,傳染性極高,而且死亡率不低的肺炎呢?探索路上曾經有誤區。
誤認衣原體
2月18日,中國疾病研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通過電鏡從兩例屍解標本中發現一種顆粒,判斷為衣原體形態。當天,該中心宣布,廣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病原基本可確定為衣原體。
這種誤判,一度主導防疫領域,成為早期對SARS缺乏足夠重視的原因之一。
什麼叫衣原體?這得從微生物(microorganism)講起。
微生物存在於自然界,體形很小,平時肉眼看不見。按其結構分三類:一是我們更為熟悉的細菌型微生物,其中就包括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放線菌等,二是真核細菌型微生物(真菌),三就是更為神秘和微小的病毒。
其實,廣東的衣原體之說,最初就有爭議。2月18日下午,廣東省衛生廳召開緊急討論會議,就衣原體問題與廣州各大醫院專家交換意見,許多專家都不同意衣原體是惟一病源的簡單結論。
不過,北京的中國醫控中心在研究中,更願意相信衣原體說。他們一直沿著衣原體的思路,「可防可控「,把SARS想成了一場比較容易獲勝的戰爭。
4月4日,一次記者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疾控中心召開。其內容之一就是大談衣原體,主要介紹該中心兩月來,如何排除各種可能,主要循衣原體方向探尋SARS病源的研究過程。
據稱,該中心有關人員從廣東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人解剖標本中,分離到了衣原體樣顆粒,進行了體外藥敏感實驗,發現七種藥物對該病原的繁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會後,衣原體研究結果,成為正式成果,對外發布。
中國加入全球聯合網絡
好在科學研究是眾多大腦工作的結果,而且現實很嚴酷。
至4月初,中國的SARS已經引起全球關注。
早在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就正式發出一些地區出現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這一流行病的全球警報;三天後,世衛組織將此疾改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
世衛組織著手,聯合全球9國11個實驗室組成協作攻關,查找SARS病原,中國香港地區也加入其中。3月18日,就在廣東衣原體說公布之時,聯合網絡中一些實驗室已經開始懷疑,SARS病原可能是一種副粘液病毒。
其實中國的科學家也在探索。SARS在蔓延中,進入了解放軍301醫院。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也獲得臨床病例進行研究,於3月21日初步分離出冠狀病毒,不過因為當時中國的「衣原體說」佔上風,此一結果未對外公布。
3月24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式宣布,一種從未見過的病毒,最有可能是SARS致病病因。這家中心將之稱為冠狀病毒家族成員。
中國在自己加緊研究的同時,也於3月28日參加了全球合作網絡。至此,這一網絡,已經有9國13個研究室共同作戰。
就是這一天,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宣布已從SARS患者組織標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推斷其可能是致病病原。香港研究的核心人物是港大教授管軼,那年他41歲。(他也是最近接受財新採訪比較多的權威專家)。
4月4日,世衛組織在其網站公布階段性研究成果,全球有10個實驗室傾向於認為致病原原為冠狀病毒。此外也有意見認為可能是副粘液病毒中的hMPV病毒。
冠狀病毒:誰的發現?
查閱人民日報,可知在2003年4月10日,中國已經發現冠狀病毒。發現者是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李德新、畢勝利、段淑敏和許文波等科研人員。結論:冠狀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兇。緊接著,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慶餘、秦鄂德研究員的發現,也對外公布。
國外的研究也在推進中。繼香港之後,加拿大科研人員於4月13日宣布破譯了懷疑與非典型肺炎有關的冠狀病毒基因。4月16日,荷蘭ERASMUS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則成功完成冠狀病毒實驗的動物模型,證實了全球科學家基於近期研究的主流觀點。
4月16日,全球聯合攻關網絡成立後一個月之時,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正式宣布,SARS病毒已經找到,正式命名為SARS病毒。
4月20日,中國衛生部長張文康被免職,時年63歲;北京市長孟學農辭職,時年54歲。
中國開始全面的抗疫(SARS)之戰。
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演變之路:新增17例,通告口徑有變,防控手段升級
世界衛生組織WHO:大眾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記者論壇,20萬+媒體人社群,傳播創造價值;
已受邀入駐今日頭條、騰訊快報、百度百家、網易新聞、新浪財經、阿里UC、一點資訊、界面、脈脈等媒體平臺。
有情懷的社群,有深度的閱讀,有角度的觀察,有態度的互動;部分文章轉載,標註來源作者,只為分享價值,無關商業利益;如有異議、投稿和建議,請聯繫:reporterb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