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是彭三源首執導筒的電影,在此之前,她是一位電視劇領域較為有名的編劇,她的編劇代表作《半路夫妻》、《你是我兄弟》都是口碑較好的國產電視劇。儘管如此,首次執導一部電影對於彭三源來說仍然是不小的挑戰。
在籌拍《失孤》期間,彭三源得到華誼老闆王中磊的支持,成功請到了劉德華加盟,並因此吸引了梁家輝、吳君如等香港影星的客串。但也因為一次「監製邀請」,本片與導演陳可辛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陳可辛拒絕了《失孤》的監製,卻在看過劇本後迅速展開了同題材電影《親愛的》的拍攝,並最終讓那部電影趕在了《失孤》之前上映……
而在《失孤》正式登陸內地影院之際,導演彭三源就這些「江湖傳言」與「拍攝幕後」接受了鳳凰娛樂的獨家專訪。
談起源:本想讓陳可辛監製怎想題材撞車
鳳凰娛樂:大家都在把陳可辛的《親愛的》與此片進行比較,並且很多媒體傳《失孤》最開始就是找陳可辛拍的,是這樣嗎?
彭三源:首選我必須得說,陳可辛是我特別喜歡的導演,我喜歡他兩個片子:一個是《甜蜜蜜》,一個是《中國合伙人》。
因為我是第一次做導演,華誼多少有點不放心,在最早籌備《失孤》的時候,小王(王中磊)就跟我商量能不能請一位監製,於是我提出了兩個人選,一是陳國富,畢竟他是金牌監製,如果他不行,第二人選是陳可辛。後來我們就把《失孤》的劇本給到了陳可辛,其實還不是我給的,是小王給的,在這之後,陳導表示說不能來。可我沒想到的是,最後他和我們出現了「題材撞車」,這是我完全沒想到的!而且從立項到籌備,所有這些工作我們都要比《親愛的》早,拍攝也是我們在前。
鳳凰娛樂:這件事和吳君如來演《失孤》有什麼關聯嗎?
彭三源:其實沒有關係,我也不怎麼願意說這個事,因為我不想讓人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後輩導演,好像是因為害怕自己的電影不好,所以去借什麼話題去幫襯一下……這個電影不需要這些,影片大家自己會去評論的,它和《親愛的》是兩個不同的影片。
至於吳君如老師,我真的應該叫她「老師」,因為她是我非常喜歡的香港演員,演技好、演戲放的開。她參演《失孤》是「零片酬」出演,我沒付過她一分錢。而且她在我們的片子裡的造型是顛覆性的,她本人那麼漂亮,我們卻給她打扮成了農村婦女,而且她戲份並不多,卻飛過來兩次(參與拍攝),我們有一些戲是在江西拍,有一些戲又在成都拍,所以她還要來回跑兩次。
而且在我看來,陳可辛導演和吳君如是一體的,我更傾向於相信用君如姐的態度來代表他們二人的態度,這樣理解比較善意吧。
談責任:絕不會對原型人物造成二次傷害
鳳凰娛樂:《親愛的》的原型人物有湖北人彭高峰(黃渤飾),《失孤》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它是不是綜合了彭高峰和另一位尋子的父親郭剛堂?
彭三源:郭剛堂是。但彭高峰的影子不多,雖然我看過他的案例,但我們這個片子裡幾乎沒有彭高峰的影子。《失孤》的原型其實還有山西的兩個人,一個是老闆,另一個是這老闆在路上遇到的一個人,他倆都是山西人,而且在找孩子的路上同病相憐,所以這兩個人跟郭剛堂合起來,形成了劉德華的角色。當然片中還有其他一些「父親」的影子。
鳳凰娛樂:前不久,《親愛的》中趙薇演的原形人物說要起訴片方,你在創作《失孤》時有沒有考慮過改編的「邊界」問題?
彭三源:當然會考慮,我拍這片的所有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要幫助這些「失孤」的父母和被拐的小孩。我在一開始改編時,對到底放進哪些細節進行了反覆權衡——什麼是要的、什麼是不要的。再加上雷澤寬這個人物,一開始我把他定位成一個多年來堅持在路上尋子的父親,所以角色正向的東西本來就比較多。
而且從法律層面來說,我們影片裡用到的所有細節,哪怕是一個網名,比如說曾經有鐵索橋的這個鎮,我們都有相關的法律授權,包括郭剛堂這個人也是,他都給了我們法律授權讓我們進行改編,在改編中我們也絕對不會傷害到他的家庭,因為他已經「失孤」了,已經是在生活中受過創傷的人,我們不可能再給他二次創傷,畢竟這些人很可能因為影片要去打開他的傷口展示給觀眾,所以那些在改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傷害,我們肯定是事先規避掉了。
鳳凰娛樂:現在原型人物都看過影片了嗎?
彭三源:我還真不知道郭剛堂是不是看了,因為邀請誰來(首映禮)我也不知道,但片中涉及的那個「寶貝回家」網站的工作人員看了,公安部打拐辦也看了,我希望有一個把關,我也希望整個影片傳遞的信息最終是正向的。
談演員口音:不需配音或方言提升影片質感
鳳凰娛樂:關於原型人物,郭剛堂是山東人,而你將片中的「雷澤寬」改成了安徽人。但這兩省人的口音都和劉德華本人的口音相差很大,為什麼沒有給劉德華找配音?
彭三源:首先,把這個人物從山東挪到安徽,包括把孩子失蹤的時間往後挪了兩年,都是對郭剛堂本人的尊重和保護。如果他現在願意出來接受採訪承認自己是人物原型,那麼OK;如果不願意,我們至少也已經把他所有日常生活的細節換掉了,這是在改編時的一種保護。
關於華哥的口音是這樣的:第一,我認為這個尋子的父親行走中國大地15年,去了那麼多地方,當他去一個地方之後一定都要試圖用當地口音跟當地人溝通,這樣他溝通的比較快,所以我覺得這個人「南腔北調」最合適。這個角色不太可能說一口純正的安徽話,就像你去採訪郭剛堂,他也不是說一口山東話,他其實講的是相對標準的普通話,目的是為了跟人溝通方便。第二,華哥自己其實為了這個角色在儘量地講普通話了,因為我在他拍戲時就跟他說我不會配音,他還看了我半天,我說我真的不會配音,因為他在角色裡泡了那麼久,已經和雷澤寬融為一體了,這種語言情緒是配音特別難複製的。就像我們看很多譯製片時聽配音一樣,還是不如看字幕聽原聲。
鳳凰娛樂:井柏然的角色沒有地方口音也是同樣的原因?
彭三源:是,一個意思,其實最開始大家商量過到底要不要用方言來拍這樣一部電影,我說不要方言,因為如果……
鳳凰娛樂:但孫海英的角色說的是四川話。
彭三源:只有地方上的配角是說地方話。比如當主角到了一個地方,我們為了表達他到的是這個地域,才會讓當地人說地方話,比如輪渡上的人、漁船上的人等等。井柏然這個角色之所以也沒說福建話,是因為我不想把整個片子變成一個突出地域性的電影。很多人會認為說方言有易於角色塑造,我不這麼認為。當一個演員他的戲很好、劇情也很好的時候,普通話更利於傳播。另外普通話的表演可以讓影片的調子看起來不那麼土、不那麼鄉土化。
鳳凰娛樂:你的意思是不用方言可以讓影片看起來不像一部「地下電影」或「第六代」電影,而是一部照顧市場的主流影片?
彭三源:對。而且我不需要用方言來增加影片質感,或者說,影片的質感不取決於演員是不是說方言、說的是不是夠好,它與這些東西都無關。
鳳凰娛樂:那你不擔心觀眾出戲嗎?
彭三源:不擔心,我在拍攝和剪輯時都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失孤》是後期配音,華哥其實很用功,當我跟他說我不找別人為他配音之後,他一直默默的在練普通話,所以到了後期配音時,當他的角色說「你媽帶你去吃豆花兒」那句對白時,他能把豆花的兒化音說的特別好。
鳳凰娛樂:關於選角,我們可以理解你和投資人選擇劉德華的原因,但片中一些小角色為什麼也要找香港演員?比如梁家輝和吳君如,他們飾演的都是內地人。
彭三源:其實是華哥的面子,我個人是請不來他們的。梁家輝是我非常非常崇拜的影帝,他演過那麼多的好電影。梁家輝之所以接受這個角色,是因為他是演一個福建警察,我覺得福建那邊的口音跟香港也相差不遠,他們說起普通話味道是一樣的。唯一可惜的是這樣一個大明星演個小警察實在大材小用,可能你會覺得這場戲串的太「星光燦爛」了。請吳君如是因為她是一個好演員,我認為好演員在表演上是沒有地域的,吳君如老師的聲音是配音的,因為我們要把她的聲音配成江西口音。
談電影修養:北電進修時都稱我是安哲
鳳凰娛樂:本片結尾也是很多人討論的地方,有人甚至說,是不是在致敬劉德華前幾年的《新少林寺》或者更早的《大支佬》,兩部電影最後都出現了華仔與佛的互動。
彭三源:沒有,我其實沒看過《新少林寺》。我自己想說的是,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滾滾紅塵之中,我們都在紅塵中找尋著什麼,片中的人或許是在尋找家人,其他人則可能在尋找財富、成功或我們認為的那些重要的東西,那對於方外人或出家人來說,他們或許看著我們很可憐,但又無能為力。所以我其實不想就事論事,而是要把這個片子升華到一個哲學或宗教的高度。用西方的人說這可能是「上帝的悲憫」,當結尾上升到一種屬於上帝、屬於宗教的悲憫時,這個片子就有了一種特別溫暖或更有智慧的調子。
劉德華的角色,尋子這麼多年不可能沒有變化,最終他雖然還是沒找到孩子,但從精神層面來說他一定升華了,所以最後片子使用航拍,注視他直直的奔向遠方,那時他已經是另外一個人了。
鳳凰娛樂:之前劉德華說你的技法偏歐化,而且並沒故意營造現實感。
彭三源:拍的比較歐化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那些歐洲大師的電影。比如說我在電影學院進修時,最喜歡的導演是《永恆與一日》的導演安哲羅普洛斯,他們都管我叫「安哲羅普洛-源」,因為我一到「拉片課」就會用安哲的片子。
其實包括讓-雅克-阿諾的電影我也特別喜歡,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狼圖騰》高級?他完全可以拍一個情節片啊,但阿諾就提煉出了屬於他個人氣質的東西。而我這個影片呢,為什麼投資方看完也都特別得意,包括小王,他高興的說:「我真沒想到你會拍出一個歐洲範的電影!」
你知道我們還請了一個配樂大師——澤貝紐-普瑞斯納(曾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御用配樂,《紅白藍》三部曲與《雙生花》的配樂師)。我之前給他看了劇本,他都很感動,等到拍完給他看正片時,他說:「你知道嗎,我能從你的影片裡看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子!」他當時特別開心,他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會答應給我作曲。
關於「鄉土化」的問題,我在一開始跟華誼做導演闡述時上來就說:「我不想拍中國的鄉土電影」。我不知道別人,如果是我拍,肯定必死無疑。在這兒我倒不是說第六代導演不好,但他們往往只是看到了中國那些特別土的東西,這往往是人們看到的「第一眼認識」,你沒有提煉出第二眼、第三眼認識。創作者是需要爬高的,比如這個片子,我可以拍一悲劇,那就是土、就是讓你哭,我可以那樣拍,但我沒有。你比如說劉德華喊:「你一定要上大學!」那是讓人淚崩的,但我在剪接時都放棄了,因為我總體上把握了一個調子,第一層是「悲劇」,第二層是「堅持」,第三層是這兩個人的「愛」、是人和人之間搭建起來的橋梁,這也是《失孤》反覆在拍「橋梁」的原因,這個片子出現了那麼多橋梁,可不是巧合。
那麼在愛之上,再上一個境界的就是剛才說的「宗教」。所以影片應該要不斷往上攀爬,這是我拍攝本片的基本追求。
八卦:劉德華井柏然的肉體接觸和基友沒關係
鳳凰娛樂:現在有這麼一部分年輕的觀眾,她們覺得你把劉德華和井柏然拍出了「基友」的感覺,你怎麼看?
彭三源:絕對是誤讀。華哥(劉德華)演的雷澤寬和井柏然演的曾帥,一個在找兒子、一個在找父親,當他們兩人遇見時,是互相填補了多年來對方生命中的空白,曾帥是22歲,突然這樣的一個人出現在他面前,他會想他的父親是什麼樣的,所以華哥相當於他的「父親」,至少是替身,其實他們兩個人互相做了對方的替身。
這種「如父如子」的關係形成後,對於他們來說,多年來最缺失的是對彼此的觸摸,這個沒有錯吧?因為如果要是父子,那孩子肯定在小時候會讓父親抱著、扛著、背著,即便成人之後,父親也會時不時拍拍兒子的肩膀,時不時打鬧。所以他們兩個人在片中的肉體接觸其實是對於缺失的回補,是一種渴望,這個跟基友沒有關係。
關注鳳凰網娛樂(ifengent)微信公眾帳號,這裡有你不容過錯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