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對福建的認知,大約是從兩件事開始的:一是春晚小品中演繹的福建普通話,將「福建人」說成「胡建人」;二是廣東人吃福建人的那個梗。
然而,對於福建的省會福州,多數人沒有清晰的認知:同省的廈門是以文藝、浪漫著稱的網紅;靠近內地的武夷山以「大紅袍」享譽全國。
▲ 福州市平潭縣澳前客運碼頭,一半是黃沙,一半是碧海。攝影/李藝爽
距北京1888公裡的「福州」,就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魚丸、佛跳牆是福州風物,林則徐、嚴復、林徽因、冰心是福州名士。
這些,也只是11968平方公裡「大福州」的冰山一角。
江山寶地,為何「兵家不爭」?人們常用「兵家必爭之地」形容一個地方的重要。然而,貴為福建省會,福州卻有一個反向綽號:兵家不爭之地。
兵家不爭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從戰略上說,自然條件惡劣,本身無太多利用價值;二是說某地雖然值得一爭,但佔領後缺乏資源腹地,也難以守住。
福州屬於第二種。
她處於中國大陸正東南,北接江南所在的長江流域,南連嶺南所在的珠江流域,不能說不重要。但是,特殊的地形讓福州以及她所在的福建,變成了一個奇妙的存在。
中國地勢三大階梯中,福建被劃入東部「最矮」的第三級階梯,這就給人造成了巨大的誤會:那裡應該很平吧?
看一眼中國地形圖,我們才會發現真相:天哪,福建竟然有這麼多山?從浙江東南部到廣東東北部,形成了一道明顯的凸起,地理上稱為「浙閩丘陵」,而山體最密集、起伏最崎嶇、地形最破碎的區域大體就是福建省的範圍。
熟悉中國地理面貌的金庸先生將《笑傲江湖》開篇放在福州,青城派的四川漢子來到福州,都被崎嶇的山路累壞了,可見「閩道」之難,甚至不亞於「難於上青天」的蜀道。
在福建這個「山地王國」,福州算是一個被上天偏愛的地方。
福建最大的河流閩江,從武夷山脈東麓發源,然後一路貫穿福建,穿山越嶺500多公裡後來到了一片開闊的平地,自然地理上稱為「福州盆地」。這裡幾乎四面環山,只有東側留有一道窄窄的大門,作為閩江入海的通道。
這個彌足珍貴的盆地,孕育了福州的城市文明,福州主城以及長樂、閩侯城區,都位於其中。福建歷史上的閩越地方政權建都的冶城,就在今福州城區。福州盆地固然有開發價值,但要抵達這裡,需要付出翻山越嶺的代價——爭它,成本太高。中原王朝對福建,也不是絕對「不爭」,等到其他地方穩定下來後,漢武帝迅速派衛青主持工作,深入閩越境內,廢國設郡,實現了直接對福建地區的管轄。
西漢解放閩越的戰爭中,考慮到福建山多路險,並沒有從中原發兵,而是從江浙所在的會稽郡就地徵用當地戰士,結果兵不血刃,很快兵臨福州盆地。閩越人也十分配合地發生內鬥,部下殺掉閩越王餘善,大開城門迎接朝廷軍。
類似的劇情不斷重複上演。隋朝平定福建,到福州城下,又雙叒叕是以「內鬥」、和平解放的劇情結束戰爭,部下王國慶殺一把手高智慧,歸順隋朝。
不爭,也就有了另一層含義:兵臨城下,不用爭鬥,就可以得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福建之地,雖有天險,但山多地少,沒有糧倉支撐、也沒有充足的兵員。
山多地狹,何以成「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用以形容某地富饒、繁華。其中,最著名的是成都平原。根據歷代文獻記載,福州也曾贏得過這個稱號。而且,這個「天府之國」不是福州人的自封,而是來自外地來客的描述。
▲ 端午節福州市長樂區三溪村的龍舟夜渡。圖/視覺中國
明萬曆年間曾在福建當公務員的浙江寧波人屠本畯在他的《閩中海錯疏》中說道:
「閩故神仙奧區,天府之國也,
並海而東,與浙通波
遵海而南,與廣接壤。」
那麼問題來了:福州及周邊地區到處都是山,狹小盆地的生產力遠不如中原、關中和巴蜀,此「天府之國」到底如何煉成?▲ 閩江入海口,飛鳥在江海之間起起落落,與周邊的海岸碧濤一起,演繹著波瀾壯闊的「山海之歌」。攝影/馮木波
上天把群山送給福州的時候,並沒有完全關閉通道,首先是河流成為最早的通道——福建山多,水也很多,最大的水系閩江在山間造就了一條交通動脈,可以從入海口直通武夷山腳下,上遊分成富屯溪、沙溪、建溪三條源頭,其中的建溪水道可通往浙江、福建、江西交界處,然後轉到陸路驛道,就可跟中原完成溝通。▲ 閩江及其支流組成的水網貫穿福州城區。圖/視覺中國
閩江,就像一位勇敢的英雄,在幾乎沒有路的山地王國,切割出了交通水網。沿著閩江水路進入福建,入海口附近的福州盆地,是最大的一處驛站,無疑將是眾人入閩後的第一選擇。交通和地緣,讓福州盆地成為中原移民、文化、風物在福建的最重要落腳點。
▲ 福州尤溪洲大橋,是福州二環路的重要交通樞紐。攝影/邱軍有了道路,還得有人的推動。歷代中原王朝都重視對福建的開發和溝通。閩道雖難,並沒有阻礙人們創業建設的腳步和決心。在歷代人民的建設下,多山的福建逆勢而上,加上中原和本土士人的努力,成為文化昌盛的「海濱鄒魯」、變成了物阜民豐的「天府之國」。
自公元前202年的冶城(又稱東冶)始,福州的建城歷史拉開序幕。此後,這座城先後擁有冶、候官、閩縣、豐州、泉州、閩州等名稱。唐開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因西北有福山,閩州都督府改名福州都督府,「福州」登上歷史舞臺。
▲ 白塔,因「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而修建。攝影/李藝爽
「不爭之地」是相對而言,並不意味著這裡沒有價值。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進步、人口增長、文明傳播,坐擁高山險阻的福建,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華麗蛻變。
北宋建立後,福建境內不僅常常迎來外地名士,而且培育出的眾多出眾的本土人才。兩宋時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狀元10名,武狀元11名,進士2247名。
內地驛路和水網,讓福州成為一處農耕時代的「天府」,而海陸航線的開闢則讓福州變成了一處江海聯運的樞紐。宋元時期,明州(寧波)、泉州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港,而福州也是重要的航運中心,而且擁有泉州所沒有的通往內地的閩江水路。宋代開始,福州就有發達的造船業,明代鄭和下西洋寶船即是著名的「福州製造」,民間俗稱福船。
海船也讓大批福州人走出盆地的圍城,奔向更廣闊的海外。時至今日,海外還分布著300多萬福州籍海外僑胞。
「背山靠海」的閩人,在明清時期遭遇閉關鎖國的制約。直到近代國門被迫打開,福州又與廣州、上海、寧波、廈門一起,成為「通商五口」之一。當時歐洲人筆下,福州是僅次於的廣州的商埠:
「福州城中有建築物覆蓋的區域,
面積是寧波的兩倍
上海的三倍、廈門的五倍。」
自1845年起,17個國家先後在福州設領事館,英、美、法、德等國紛紛在碼頭一帶設立洋行。至今,倉山區南臺島,從煙臺山到碼頭一帶,保存有各國異域風格的建築群,堪稱福州的「萬國建築博物館」。洋人看中的地方,晚清洋務派也看在眼裡。1866年設於馬尾的福州船政局,成為集培養近代海軍人才和發展民族軍事工業的基地。繼而,福州誕生了是中國近代第一座海軍學堂、第一個新式造船廠、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第一支成軍的海軍艦隊、第一艘千噸級艦船、第一臺實用蒸汽機、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臺探照燈……▲ 俯瞰福州馬尾的青州貨運碼頭,此地很早就是著名的港口。圖/視覺中國洋務運動與對外開埠,讓福州成為了那個時候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然而,1884年中法戰爭的馬尾海戰,讓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的同時,也讓福州城市近代化的成果遭遇滅頂之災。此時,福建的另一商埠廈門,充分發揮海岸曲折、深水良港、鄰近海外等優勢,在現代化的路上突飛猛進,至今仍是福建第一大海港。
「中國廈門、福建福州」,表面上這是兩座城的較勁,背後其實是兩種文化的和而不同。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塑造福建時,也衍生了獨屬於她的方言「閩語」,即俗稱福建話。
不過,福建省內部的地貌和水系極其破碎,山脈與河流垂直交叉,將地面分割成一個個「方格」。它們將閩語區分成又分成多個方言區塊——閩東、閩中、閩南、閩北、邵將、莆仙。
大家同樣姓「閩」,所操口音卻千差萬別。如果你拉住一個福州人讓他唱「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跟他說「公蝦米」(說什麼),應該會收到無數個白眼。同理,如果你在廈門人面前講「丫霸虎糾人」(福州人牛X),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臉色。
在福州人看來:一座城市的內涵和底蘊,是需要細細品味的,千年古城才不需要像小年輕廈門這樣招搖!福州人的底氣之一是:廈門有的洋氣,福州有;福州有的古典底蘊,廈門沒有!
▲ 福建出土的漢代瓦當,其上銘文為「萬歲」。攝影/動脈影
整個福州平原或福州盆地,面積為489.1平方公裡,是省內僅次於漳州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全景似一菱形,福州市區坐落在中央,四面山體猶如四扇屏風——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平原內部,又有緩起伏的吳山、倉前山、黃山、高蓋山,仿佛綠色星星。這正是福州民諺所稱:
「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
屏風般的青山,還需要閩江這條玉帶來纏繞。從崇山峻岭中流出的閩江斜穿平原中部,於南臺島首尾先分再合,閩江在南臺島的北支仍稱閩江或北港,南支稱烏龍江或南港,大樟溪、尚幹溪、營前溪、新店溪等支流注入閩江,在平原上形成密集水網。
作為閩地首府,福州是中原文化進入福建後的傳播中心,儒雅、古典成為「海濱鄒魯」的文化基因。祖籍徽州、生於福建尤溪的朱熹,曾十餘次造訪福州並開設理學書院。鼓山之巔的題刻「天風海濤」便出自朱熹的詩。
古城牆雖然沒有了,但千餘年的古典,依然沉澱於福州大地:
▲ 南后街作為中軸,貫穿三坊七巷。製圖/F50BB始建於晉、成於唐宋、盛於明清三坊七巷,是中國主城區格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街巷。
宋代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
▲ 華林寺大殿,始建於公元964年。繪圖/李乾朗,標註/quan閩清的宏琳厝,則是全國最大最完整的單體古民居。
▲ 閩東大院,大屋套小屋。繪圖/李乾朗,標註/quan從建築樣式上來看,閩東標誌性的馬鞍型風火牆,是江南馬頭牆在福建的變種,「粉牆黛瓦」的搭配體現的是儒雅和內斂,就連城市地標烏塔與白塔,也是江南水墨的色調,與閩南張揚的紅磚大厝形成了鮮明反差。
福州這種內斂,並不等於保守,而更像是「藏拙」。
在時勢造英雄的歷史關頭,從儒雅的坊巷和大厝中走出的福州兒女,從不拒絕「西風東漸」:主張「開眼看世界」、主持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主持福州船政局、創辦南洋海軍的沈葆楨,晚清大臣、末代帝師陳寶琛,革命志士林覺民、林尹民兄弟,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薩鎮冰,翻譯先驅嚴復、林紓,才女作家林徽因、冰心都是福州人。
能文能武之外,福州人也不乏商業基因。從古至今,福州人的足跡遍布五大洲。
當代福州依然多出商海明星,國內有曹德旺、黃其森、張軒松兄弟,海外有郭鶴年、林文鏡等。世界五百強之一的興業銀行總部位於福州;福清人曹德旺創立的福耀玻璃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供應商;張軒松兄弟創始於福州的永輝超市,如今已覆蓋全國26個省份。
▲ 三坊七巷之黃巷,黃是福州傳統大姓。 攝影/李藝爽
每一個外出的福州人,低調地生活在異國他鄉,但心中永遠都有縷縷抹不去的鄉愁,正如福州民諺所言: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當他們回到故裡,一定會迫不及待地去「湯池店」享受溫泉之都的愜意,去裴仙宮、羅星塔、香積寺、朱紫坊、森林公園看每一株參天的古榕;去西湖公園的柳堤、上下杭的古碼頭、貫穿各大公園的「福道」徜徉;到五四路俯瞰CBD夜景,去「福州798」芍園一號感受創意火花。
逛累了,還是故鄉的美味最能安撫疲憊:喝一碗鍋邊糊、咬一口肉燕、要一碗蝦油撈化,或者乾脆就在小攤上叫一枚光餅,夾上本地紅糟肉,邊吃邊回味。▲ 一碗魚丸肉燕,是780萬福州人的共同鄉愁。。攝影/李藝爽面對廈門的強勢,福州人就像這座城市的榕樹那樣選擇了「不爭」,默默「落地生根」,悄然「獨木成林」。穿山入海,「大福州」有多大?▲ 藍天之下,碧海與青山與平潭島的古村落緊緊相擁,仿佛是童話世界。 攝影/李藝爽
從西到東,過了山海交織的閩江口,便是福州的另一種氣象:江口兩翼,是曲折如鋸齒的海岸;碧海深處,則是散布如珍珠的海島。最醒目的無疑是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的海壇島,它與其他125個島嶼、648個巖礁組成「平潭群島」。▲ 「海蝕地貌博物館」海壇島上的天然「石牡丹」 。攝影/馮木波
▲ 平潭島的風帆石,即「半洋石帆」。 攝影/馮木波
這裡有中國最大的花崗巖海蝕柱,兩塊巨石屹立于洋面,猶如凝固的風帆,被稱為「半洋石帆」;這裡有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頭枕沙灘,足伸大海,被叫做「海壇天神」。如此環境孕育出因地制宜的獨特的民居——石厝。它們以島上特產的花崗巖、火山巖為主體材料,屋頂、牆壁色彩斑斕,像一座座彩色城堡。跟小清新的廈門相比,這種樸實而美麗的房子,少了歲月靜好的安逸,多了幾分與風沙、海風纏鬥的頑強。▲ 平潭的特色民居石厝,就像彩色的城堡。 攝影/李藝爽
2020年12月,平潭人民盼望已久、連接福州主城和平潭縣的福平鐵路開通運行。至此,一個生機勃勃的「大福州」終於連為一體。未來的福州,一定會將「丫霸」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