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青妤
「華為小公主」姚安娜出道了!
1月14日,迎來23歲生日的姚安娜,在微博宣布加盟天浩盛世公司,正式進軍娛樂圈。
此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網友不敢置信:
「任正非居然放任女兒進娛樂圈?」
「不好好當富二代,想當藝人,怎麼想的?」
對此,任正非回應道:
「她很愛文藝,我的態度是支持的。
不然她未來的路不順的時候,她會抱怨是父母堵住了她這條路,她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因工作繁忙,他慚愧地說,我這輩子很對不起我的小孩。
所以,對待孩子的夢想,他從不阻攔,更願意放孩子自己去飛翔。
長女孟晚舟心思縝密,獨當一面,他苦心磨礪;
小女姚安娜天真爛漫,肆意瀟灑,他悉心呵護;
面對孩子不同的性情,父親任正非也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去成全孩子的夢想。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對每一個孩子而言,父母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有遠見的父親
為孩子未來插上翅膀
1998年,華為業務蒸蒸日上,54歲的任正非喜得小千金—姚安娜。
作為任正非第二個女兒,與歷經磨難的姐姐孟晚舟截然不同,她的生活更無憂無慮。
可受盡寵愛的她身上不見驕奢傲慢,反而是謙遜努力。
而這都離不開父親任正非的教導,使她從小就明白:人不能夠什麼都想要,你想得到什麼,就必須要先付出。
因為喜歡芭蕾舞,每周練十五個小時,直到凌晨一點。
學業上她也從不鬆懈,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在哈佛選專業時,她選擇主修計算機科學和統計數據專業,與華為電信業務對口。
因為高中時,父親就一直對她進行人生規劃的各種引導,還說過:
「我們國家每年要支付的專利權費接近天文數字,核心技術受制於他人,任何時候人們都會被困住,關鍵是缺少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父親的擔憂顧慮,讓她暗下決心,要成為父親口中稀缺的人才。
自此,她開啟了「兩點一線」的生活,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不是趕往圖書館,就是去練習芭蕾舞。
期間,她實習中參與為截肢患者研究發電動手臂的項目,獲得了《時代》周刊最佳發明獎。
後來,在不斷摸索中,她對時尚領域更感興趣,想成為一名藝人。
任正非沒有出言反對,一貫低調的他選擇曬出全家福,為女兒鋪路。
女兒出道前,他還親自到經紀公司,了解女兒具體的發展規劃。
在她成長中,在每一個選擇路口,父親任正非的遠見卓識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引導她不斷前行。
反之,目光短淺的父親只會盲目折斷孩子的翅膀,扼殺孩子的天性。
西班牙一則短片中,孩子天真活潑,充滿好奇心。
父親和周圍人一樣,臉上毫無表情,死氣沉沉。
整個世界猶如一個精密巨大的工廠,每個人都是流水線上操作嚴謹的機器,沒有個性,沒有自我,漫無目的地運作著。
孩子看到與眾不同的拉琴人,興奮不已。
父親卻說:學校才是該去的地方,追求夢想的人,只不過是被社會拋棄的異類。
孩子在作業本上,天馬行空塗抹26個字母,創意十足。
可父親一次次糾正他,最終,孩子屈服了,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寫著毫無創意的作業,成為聽話的好孩子。
父親的教育「成功」了,卻無情抹殺了孩子的個性和創造力。
家庭中,父親的選擇,能決定孩子未來的走向。
而一個有遠見的父親,他會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為孩子的未來插上翅膀,讓他們能在自由的天空中肆意翱翔,追求所愛。
有原則的母親
是孩子的引路人
對姚安娜來說,任正非是慈父,可姚凌卻是名副其實的「虎媽」。
姚凌對女兒要求很嚴厲,小時候一天吃多少零食,可以買什麼玩具,甚至是長大後人生的選擇,都要經過母親的審核。
母親給她制定規矩,不管想要什麼,都要靠自己勞動去獲取。
所以,她從小就自己洗碗賺零花錢,讀書時也兼職賺生活費。
5歲時,姚安娜開始學習芭蕾舞,每天練習十幾個小時。
每當她想放棄,母親總會鼓勵她:「一件事只有堅持到底,才會有成就。如果中途放棄,那就是零。」
母親溫柔的話給她力量,即使練到滿身是傷,她都會咬牙堅持下去。
第一次參加夏令營,她膽小害怕,打電話給母親,希望她能來陪自己。
可母親斷然拒絕:「我們家這種情況,不可能時刻陪著你,你要學會獨立。」
威爾鮑溫說:愛是無條件的接納,並著眼於光明處。
因此,對子女的愛雖是無條件,但孩子成長更需要有規則的愛。
對女兒有原則,不溺愛,才是姚凌最大的良苦用心。
有記者採訪她:父母缺少對你的陪伴,你會有抱怨嗎?
她笑著說:「會有遺憾,但我能理解他們。出生這樣的家庭,或許資源和見識都會比常人多,既然如此,我肯定要做得更優秀,而不是抱怨。」
而換取優秀的籌碼,是她日復一日的努力和堅持。
15歲,她進入上海金寶龍,獲得芭蕾舞考級最高級別英皇芭蕾RAD。
17歲,她在ACT考試中獲得滿分36分,提前被哈佛大學錄取。
任正非曾這樣評價過姚凌:
「孩子能有今天的優秀,除了自身的努力,更多的是母親心血的灌溉,二十多年來一直默默輔導孩子學習,培育孩子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繪本《我永遠愛你》有這麼一段對話:
孩子: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要先把羽毛收拾起來。
孩子:如果我把畫畫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要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位媽媽一直強調永遠愛孩子,但面對孩子犯錯時,她有原則不縱容,要求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正如盧梭所說:「如何使孩子成為不幸的人?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無條件的寵愛,只會毀掉孩子,而有原則的母親,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父母最好的愛
是讓孩子做自己
在歐洲,最好的教育被定義為: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給他一個美好的人生。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父母最大的責任,不是千篇一律塑造孩子,而應該讓孩子去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成長路上,姚安娜的第一步,就是去做自己。
前行路上,肯定會有各種非議,但是她從來都不怕,因為她出生在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還有支持她的父母。在《少年說》第三季中,有一個初二少年元聖勳。
4歲時,他體驗到人生中第一趟航班,開始對飛機感興趣。
後來,每次有飛機划過天際,他都會仰望天空,這時候,父親就會摸著他的頭,告訴他這架飛機是什麼型號。
而這都在他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飛行夢想」的種子。
父親的支持,讓孩子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飛友」,接觸到更多的航天知識。
課餘時間,他會去機場拍飛機,自學航天教材,用電腦飛行模擬器練習飛行,寫了滿滿一本筆記,就為了把每一次飛行都做到完美和安全。
他說,自己有朝一日要成為飛行員,為國家的民航事業作出貢獻。
看著臺上孩子自信的笑容,父親滿臉欣慰和自豪,並對孩子說,會一直支持他的夢想。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可是,通往幸福之門的鑰匙是掌握在孩子手裡。
在《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中,曾有這樣一段話:
最有意義的教育,就是在足夠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礎上成人之美。如果他是鳥,就讓他高飛,如果他是魚,就讓他下水。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支持孩子去做自己,而不及格的父母,只會處處打壓孩子。
漫畫家蔡志忠分享過自己育兒的故事:
一次,妻子出差,讓他送女兒去補習班。
女兒悶悶不樂坐在車上,他好奇問:「為什麼不高興?」
女兒坦白,自己不願意學鋼琴,自己喜歡的是笛子,可媽媽覺得鋼琴比笛子有用。
聞言,蔡志忠二話不說,把車開回家。
女兒擔心媽媽會責怪,他卻說:「孩子,什麼都沒有你的快樂重要。」
蔡志忠認為,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該決定孩子的選擇和前途的。
在孩子的人生中,父親是黑夜裡的一座燈塔,當自己迷失方向時,總能找到停靠的港灣。
母親是夜空中的一輪明月,當自己孤苦無依時,總能獲得心靈的撫慰。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成全,是要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
海倫·凱勒曾說,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到陰影。
每個孩子的成長路上都藏著好奇、努力和決心,父母要做他們路上的一道光,可以去指引,而不是束縛。
世界這麼大,尊重並支持孩子的夢想,才能讓他們有機會飛得更高,看到更美的風景。
點亮【在看】,愛孩子,就讓他成為自己。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有書少年
點亮「在看」,科學育兒,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