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最後之舞》的伊始,是一段持續了29秒的特寫鏡頭——鏡頭背著光,朝向屋外的大海,勾勒出窗前的偉岸背影;隨著焦距變化,背景音樂漸起,主角越來越近,每一幀都仿佛閃耀著神的光輝。
不知不覺間,距離麥可·喬丹最後一次身披公牛戰袍已過去近22年。芝加哥聯合中心球館上空懸掛的23號球衣早已是美國文化的重要象徵,時間在曾經的「籃球之神」身上留下了諸多痕跡,終讓人意識到他其實也是凡人肉身——57歲的喬丹近年來發福得愈發明顯,也一直在刻意減少公開亮相的頻率,就連「飛人」自己也未必意識到,他會再一次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新冠疫情的侵襲讓全球幾乎所有體育賽事陷入停擺,漫長的真空期讓一眾體育直播機構陷入前所未有的無助。就在這樣的時刻,《最後之舞》站上了舞臺。北京時間本周一,這部力圖還原喬丹及公牛王朝最後光芒的十集紀錄片,僅僅播放了前兩集,即以610萬的平均收視人數打破ESPN(娛樂與體育電視網)紀錄片的歷史收視紀錄。
23年漫長籌劃,問世如一道驚雷
若非疫情到來,《最後之舞》原本定檔於6月播出,每周兩集的更新頻率足以陪伴球迷度過夏季休賽期的好一陣時光。出於無賽可播的無奈,ESPN選擇提前上映,這也是其最後的底牌。就這樣,喬丹再度肩負起時代賦予自己的偉大使命,一切看起來如此熟悉——2001年10月,在全美深陷於「9·11」事件的痛苦當口,38歲的喬丹宣布復出,並將當年在華盛頓奇才隊的全部薪水捐贈予遇難者家屬。而這一次,《最後之舞》的全部個人收益,「飛人」仍將用於慈善事業。
偉大如喬丹,向來不缺願為之著書立傳的作者,但很難再有一部紀錄片比《最後之舞》更接近現實。所謂「最後之舞」,取自菲爾·傑克遜在1997-98賽季前為球員們準備的會議手冊扉頁文字。那是「禪師」執教公牛隊的最後一個賽季,球隊總經理克勞斯此前已不止一次有意將這位功勳教練掃地出門,「二當家」皮蓬則因薪水問題與管理層產生了不可修復的矛盾。這是喬丹、皮蓬與傑克遜這一「鐵三角組合」的最後賽季,在時任NBA娛樂部門負責人的勸說之下,公牛管理層、「禪師」以及喬丹本人同意了攝製組進駐,這位為紀錄片拍攝起到關鍵作用的負責人正是如今的NBA總裁蕭華。
因此,整支拍攝團隊才得以自由出入公牛隊更衣室、訓練房、大巴等場合,但所積累的逾500小時素材,卻塵封了近廿載。直到2016年,在喬丹的首肯之下,紀錄片才進入製作與剪輯程序。從與喬丹私交甚篤的知名導演斯派克·李,到曾經的HBO體育臺主席羅斯·格林伯格,其間導演人選換了又換,而最終出現在影片名單上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傑森·赫爾。他的作品不多,均為充滿戲劇衝突的體育題材紀錄片:《密西根五虎》講述了美國大學籃球史上名噪一時的爭議組合,《巨人安德烈》則記錄了深受肢端肥大症困擾的摔跤手安德烈·羅西莫的傳奇一生。
衝突同樣是貫穿《最後之舞》的主線。儘管聚焦於喬丹在公牛的最後生涯,紀錄片卻不斷閃回其職業生涯的早期片段。就前兩集而言,導演並不滿足於直白地描繪喬丹的天賦卓絕與鋼鐵意志,而是盡力還原每一位配角——球隊總經理克勞斯不擅交際又內心敏感,這位人們眼中的絕對反派與球員、教練們屢生嫌隙,但片中並不迴避他「在其位謀其職」的本分與內心的淳樸;對於喬丹的最佳搭檔皮蓬因不滿自己多年前籤下的低薪長約而拒絕上場時,導演如實地以喬丹之口進行評價:「他的做法有些自私」;在講述喬丹與球隊管理層於1986年首度產生裂痕的原因時,影片並不評價孰是孰非,而是呈現理念的衝突:出於保護,球隊在喬丹重傷歸來後,不惜以輸球為代價嚴格限制其上場時間,這對於好勝心極度強烈的「飛人」而言無異於羞辱……豐滿的人物塑造令旁觀者更切實地理解喬丹彼時的處境,也更容易理解這最後一冠背後的傳奇與艱辛。
意外牽扯出「歷史最佳之爭」
不可否認的是,疫情期間體育賽事停擺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最後之舞》的大熱,但喬丹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即便是在退役十餘年後的2019年,「飛人」的商業價值與收入依然凌駕於任何現役運動員。《最後之舞》甫一上映,即成為推特等社交平臺的趨勢排行榜頭名。高關注度的另一佐證,則是英國樂隊亞倫派森實驗樂團的作品《Sirius(天狼星)》時隔數十年後再度走紅——這是公牛王朝時期球員出場時的背景音樂,也與那些傳奇的名字一同成為那段歷史的永恆回憶。
如果說《最後之舞》的上映中存在所謂輸家,或許也僅有原本與此並無關聯的湖人球星勒布朗·詹姆斯。作為過去十年當之無愧的NBA門面,「皇帝」與「飛人」的比較早已有之,但從未像如今這般猛烈過。
在知名籃球專欄作家比爾·西蒙斯看來,喬丹之所以同意紀錄片的製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感受到了危機。儘管在所有媒體的排行中,「飛人」都是不可置疑的史上最佳,但畢竟如今的新生代球迷很少有人親眼見識過他的偉大。「喬丹感覺到詹姆斯的影響力正在威脅自己歷史第一人的位置,他不希望自己的偉大和名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散,他想要通過這部紀錄片為自己正名。」西蒙斯如此表示。
這或許只是巧合。就在《最後之舞》首支預告片發布的2018年,詹姆斯曾豪言,2016年帶領騎士隊奪得隊史首冠後,自己已是「史上最佳」。彼時,「皇帝」的這番言論就曾引發輿論熱議。
無論西蒙斯的猜測是否是「飛人」本尊內心的真實寫照,至少故事的發展正如其所預料。老鷹隊超級新星特雷·楊直言:「看完《最後之舞》,喬丹可能要代替勒布朗,成為我心中的歷史最佳。」一時間,兩代超級巨星的比較被廣為熱議,網際網路交流中最不理性的那一面因此顯現——部分群體追捧喬丹的同時,又竭力以惡毒言語諷刺、挖苦詹姆斯。就連NBA名宿比盧普斯都不禁感慨,為何喬丹的偉大,會牽扯出那麼多關于勒布朗的仇恨。漫無止境的惡毒攻擊自不可取,但即便是為詹皇發聲的比盧普斯也坦言,在他以及許多人的心裡,喬丹才是歷史最佳。無論《最後之舞》上映與否,這本就是無可置疑的定論。
本文來源:文匯報 作者:謝笑添 責任編輯: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