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9起詞彙講解 | 05:27起只聽點評 | 17:28起原文朗讀
▸ 「煽風點火」 用英文可以怎麼說?
▸ Facebook 為何三番四次地推動對 TikTok 的封殺?
▸ TikTok 背後還有哪些金主爸爸?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 Stoked Washington’s Fears About TikTok
Social-media tycoon emphasized threat from Chinese internet companies as he worked to fend off U.S. regulation of Facebook
抖音在美國的命運,真是讓人牽腸掛肚,而且步步驚心!
這不,最近幾天似乎又是動作頻頻。
我們這邊主要聽到的聲音:抖音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宣布,將正式起訴美國政府。
但在大洋那頭,這兩天圍繞 TikTok 的洶湧暗流卻日漸清晰。
這話我說得更明白點:
近期,美國媒體可是爆了不少新料——
TikTok 在美國為什麼被盯上?
誰在挖坑埋 ta,誰又在扒坑救 ta?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身處漩渦的 TikTok,身邊究竟誰是敵,誰又是友?
這屏先說英語,對外語不感冒的朋友掃描下面連結可以進入「純淨」乾貨版:
不賣關子,直接來看大boss,名字就在文章標題——
《華爾街日報》這兩天的獨家頭條:
臉書 CEO 扎克伯格煽動華盛頓對 TikTok 的懼怕。
標題把今天的主角交代得明明白白,不僅有名有姓,連公司和職務都加上了。
事實上,扎克伯格在美國的知名度肯定不亞於我們眼中的馬雲。
但之所以在名字前面再加上這一通大家早已熟知的名頭,原因無非是——
一,凸顯正式;
二,這個故事中的主要矛盾並不是扎克伯格與抖音間的私人恩怨,而是 Facebook 與 TikTok 間的商業糾葛。
對了,順勢說一嘴小扎的姓氏:
以前我們也說過,但凡以 "-berg" 結尾的姓氏,多半意味著這是個猶太人,比如電影大師史匹柏(Spielberg),我們經常聽到的財經媒體彭博社的同名創始人布隆·伯格(Bloomberg),這些都是如假包換的猶太人。
另外,還有一類以"-stein" 結尾的姓氏,通常也是猶太人的標配,比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還有之前好萊塢那個色魔製片人哈維·沃爾斯坦(Harvey Weinstein)。這些個姓氏傳遞的都是深深的血脈烙印——猶太。
說回標題,Facebook 老大扎克伯格怎麼了——
stoke 動詞,這個詞我跟你說真是絕了。ta 的本意指的是給爐子或者鍋爐裡面加煤。
所以,助長了一種恐懼:stoke fear;
激起憤怒:stoke anger;
這起醜聞激起了公眾的怒火:The scandal has stoked public outrage.
回到原文這裡,扎克伯格是煽動起了華盛頓方面對於抖音的一種恐懼,所以這裡我覺得,最對應這裡stoke的四字成語應該是——煽~風~點~火~
這裡,所謂「華盛頓」指的就是白宮國會這樣的的美國決策層。
激起決策層對 TikTok 的害怕,具體是怎麼個操作法,我們來看導語——
這位社交媒體大亨突出強調了來自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威脅……
這裡的 social-media,就是 Facebook 、微博或者微信這樣的,統稱為社交媒體。
而對扎克伯格的稱呼 tycoon,指的通常就是:商界的巨頭、巨子。
這個詞聽來就知道是外來語,而且來自日語/中文,意思是「大君」/「太君」;
因為這最早是外國人對19世紀中期日本幕府時代的將軍的稱呼,而後來也是「軍用轉民用」,以此來形容那些富商巨子。
emphasize,常見詞,表示著重強調;約等於 stress / highlight。
他是著重強調了來自哪裡的威脅——Chinese internet companies。
這裡沒有什麼語言點,只有上面標出來的一個細節,companies ,是複數。
所以在這裡,扎克伯格的打擊對象不只是「字節跳動」一家公司,而是對一眾中國同行。
不過,《華爾街日報》也是話裡有話,最後半句意味深長:
(他強調來自中國公司的威脅)正是在他努力辯解、試圖開脫美國國內對 Facebook 的監管之際。
首先,work to do sth.:努力做某事。後面跟著核心謂語 fend off。
這裡的 fend 很大程度就等於 defend:防禦、抵擋;
所以 fend off / fend sth. off 指的就是:抵禦……進攻,或者為……艱難的處境辯解。
比如,這家公司設法避開了惡意收購:
The company managed to fend off the hostile takeover bid.
這裡導語講的是,扎克伯格攻擊中國網絡公司之時,恰逢他自己努力辯解開脫來自美國方面對 Facebook 的監管(regulation of Facebook)。
好,既然說到扎克伯格——他在這一次美國對 TikTok 下重手的前前後後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以及除了他,在這場牽動大洋兩岸億萬人目光的事件中,還有哪些關鍵人物在決定 TikTok 命運的過程中,起著或明或暗的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把幕後故事講個透。
先聲明:這些爆料都不是道聽途說,而是這兩天《華爾街日報》連續刊載的獨家頭條。
我們先說說 TikTok 的敵人——扎克伯格。
事實上,這位大佬盯上這款中國軟體,絕不是最近才有的事。
甚至早在疫情前,也就是 TikTok 還沒在美國迎來這波井噴式大增長之前,這位臉書掌門人就已經開始制定計劃要將其剷除。
事情的端倪早在近一年前就已顯現。
去年秋天,扎克伯格先後幾次去往華盛頓,但由於他和 Facebook 正因假新聞泛濫和大量用戶數據洩露深陷舉國質疑,所以他當時的幾度首都之行,都讓人誤以為他只是為了給自家的 Facebook 辯解。
但不曾想——就像這篇《華爾街日報》開篇就提到的——他去年秋天的這些個華盛頓之旅,背後其實還帶了一層「隱藏任務」:要喚起美國高層對中國科技公司、特別是短視頻分享軟體 TikTok 的警惕。
當時很多人並沒有特別在意的,是扎克伯格在喬治城大學進行的一次演講。
這所美國學校在政治上很活躍, 政治學和國際關係都很強,很多美國決策層人士都是從這學校出來的。
扎克伯格在對喬治城大學的師生講話時,指名道姓把對 Facebook 構成威脅的 TikTok 拎了出來,並且話講得也很猛——
他說,TikTok 根本不具備我們臉書所秉持的自由言論的使命感;
他還說,像 TikTok 這樣的軟體,「會對於美國的價值觀還有美國在技術上的獨霸地位構成風險」。
不過在當時,這樣一番話,各路媒體都沒有太多關注,只將其視作是對商業對手的一波自然黑~
但是誰曾想到,半年後,《華爾街日報》才通過知情人士得知,扎克伯格當時對著大學師生說的這番話,其實就是在他去年九十月到訪華盛頓期間,對美國高級官員、國會議員反覆表達灌輸的觀點:TikTok 很危險,而且ta們是跟美國價值觀背道而馳。
在《華爾街日報》的披露裡,連具體是誰,在什麼時候,聽了扎克伯格的這番「扎心之論」都列了上去。
比如總統川普本人。
就在扎克伯格的喬治城大學演講後幾天,他就去白宮參加了川普舉行的私人晚宴,而據說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夠成為當晚的座上賓,很大程度與同天出席的兩個人物有關:
一個是大家熟悉的川普的女婿庫什納,他跟扎克伯格一樣都是猶太血統;
另一位則是科技界的投資教父,也是 Facebook 的董事會成員彼得·蒂爾。
這個名字創業圈的朋友一定知道,就算你是圈外人,也可能聽過他寫的那本書《從0到1》。
這位彼得·塞爾和矽谷一般的投資人有所不同,他是少數選擇力挺川普的科技界大咖之一,據說他對川普關係「巨鐵」。
所以由他來牽線,扎克伯格這才在去年的10月,在這場白宮的私人晚宴上,對川普跳了忠。
這期間倆人具體說了什麼話?我聽到的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小道版,各位聽聽就算了,說是——
扎克伯格表示願意用 Facebook 來為川普的競選連任助一臂之力;而作為回報,川普這邊則不再追究 Facebook 涉嫌用戶信息洩露等一系列問題,甚至還答應替 Facebook 打擊對手 TikTok。
但是我說了,這是一個有待證實的小道版本。
而相比之下,一個能夠登上《華爾街日報》的比較確鑿的版本則是——
扎克伯格對川普講,其實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崛起對於美國公司來說才是個威脅。
而且他明確地告訴總統:比起我們 Facebook,這些中國公司構成的威脅才更值得關注。
除了向總統私下裡直接喊話外,扎克伯格還就「抖音」專門與一些國會議員進行了會談,其中一位是阿肯色州參議員 Tom Cotton 。
這位參議員是什麼背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去年9月,扎克伯格與他見過一面;
到了10月,他就聯名其他參議員給美國的情報官員專門寫了封信,要求他們對 TikTok 進行調查。
隨後美國就開始了對 TikTok 的所謂國家安全審查。再之後,到今年春天,川普親自上陣,幾番威脅說要關掉這款中國軟體。
所以你看,這一張張多米諾骨牌倒下來造成了如今的局勢;
而最初倒下的那張牌背後,顯而易見有 Facebook 扎克伯格在白宮、在國會山與頂尖要人觥籌交錯的身影。
而且扎克伯格對 TikTok 使的絆子,目前看來顯然不止於自己親自上陣,他還拿出了自己手裡最不缺的武器——錢。
就在不久前,Facebook 還專門張羅起了一個遊說組織——「美國優勢」 (American Edge)。說實話,該組織的名字聽起來就很討川普的歡心。
這家機構是幹嘛的?
名義上倒不只是為 Facebook 這一家搖旗吶喊;ta 家到處做廣告,宣揚的內容無非是稱頌美國的科技公司對美國——無論是軍事實力、國家安全還是文化影響力——都做出的重大貢獻。
所以說白了,還是在為自家打軟性廣告。
但是這家機構更重要的職能不是向公眾宣傳,而是對上層遊說。
在講到這家機構時,《華爾街日報》專門拎出個數字——
2018 年,Facebook 用於遊說美國政府、國會的費用,在各大企業中排在第8位;
而同樣的統計機構到了 2020 年卻發現:僅僅今年上半年,Facebook 花在遊說政府上的費用,就已經超過任何一家公司。
所以,儘管當事各方(毫無意外)不會出來承認「是因為 Facebook 的種種遊說讓美國政府還有國會決議要對 TikTok 下黑手」;
但剛剛我們所講的這些個過程,就已經明確表明,扎克伯格和他的臉書,確實是在幾次三番努力地去推動華盛頓對抖音的封殺。
這樣的推動是否直接造成了抖音面臨當下的厄運呢?
我們並沒有實錘的證據。
但這樣的過程以及近期的種種跡象,卻足以讓我們合理存疑。
就譬如說,川普當局甚至美國國會,近期都沒有再對 Facebook 的信息洩露問題咄咄逼問;
再有,前段時間美國四大科技巨頭在接受國會的反壟斷質詢時,蘋果、亞馬遜以及早就退出中國的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這三家,在被問及是否認為中國竊取了美國技術時,都給予了否定性的回答。
唯有這位扎克伯格言之鑿鑿地回應說——是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結合近期的一系列表現來看,眼下似乎可以實錘的就是:扎克伯格確實變(心)了~
10年前的小扎,學中文、秀中文,數次高調造訪中國,對上至領導人,下至老百姓表達親切友好,甚至還擔任了背景非同小可的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外方顧問。
但是現在,隨著他在 TikTok 問題上明槍暗箭處處反制,甚至不惜上綱上線到「價值觀」和「國家安全」的層面,這一切只說明一點:他的對華態度已經大轉彎。
對此,我看各路人士分析也直接歸於一點——
這位扎克伯格其實也說不上「此前對中國有多麼熱愛,現在又對中國有多麼憎惡」,一切的一切說到底還是這位生意人的「利字當頭」。
畢竟在過去這十幾年中,從來沒有哪一款社交軟體能像 TikTok 這樣,迅速威脅到 Facebook 的江湖霸主地位。
當然這麼說可能不夠嚴謹——因為此前也出現過跟Facebook類似的強勁對手,比如 WhatsApp。
但那時候 Facebook 的應對之策非常簡單,就三個字——買買買~
但這一回,同樣的招數用在抖音身上則不靈了。
原因主要不是字節跳動不想賣(你看美國人稍微給點威脅,TikTok 也就自願剝離給美國公司了);
關鍵在於,以 Facebook 當下的體量,就算不買TikTok 都要面臨反壟斷調查;所以,ta完全沒辦法用收購這條路來平息 TikTok 對 ta 構成的威脅。
因此,你做不成我的人,我就只能將你徹底堵死。
扎克伯格這套「非友即敵」的策略,縱使冷血,但某種程度講也符合商業邏輯。
不過目前看來,有這位小扎同學背後使壞,再加上總統領銜的拆遷隊要趕你走,TikTok 接下來的命運是不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慘?
事實上,還真不見得。
因為就在昨天,同樣是《華爾街日報》的頭版頭條,獨家爆料——
目前有意接手 TikTok 的公司,除了先前傳出的微軟和推特以外,又有了新的潛在買家——老牌 IT 公司甲骨文(Oracle)。
這家公司普通老百姓接觸不多,但卻是全世界最賺錢的企業軟體公司之一。
這次甲骨文公司的突然殺出,根據這篇《華爾街日報》的說法,其背後有美國兩大投資機構的身影:一個是泛大西洋;另一個是中國人民更熟悉的紅杉資本。
這兩家機構都是 TikTok 的母公司字節跳動的主要投資者。
而且我們之前也講過,字節跳動的外部投資者中,70%都是美國資本,所以現在跟著字節跳動一起著急的,就是這些美國的金主爸爸們。
憑藉著這些個投資機構/私募基金在美國政商界的雄厚資源,目前這些抖音的金主爸爸們都在多路出手,試圖扭轉整個局勢——
比如,在美國對 TikTok 下達的45天禁令大限到來前,吸引更多的 TikTok 潛在買家,這對於其賣個好價錢絕對有幫助;
除此以外,就像這篇文章披露——目前紅杉資本的全球管理合伙人 Leone(相當於這家基金的老大),已經先後給美國財長姆努欽和川普顧問(他的女婿)庫什納打了電話。
另外Leone和他太太也在本輪競選中,給川普這方投了不少錢;甚至他還在1月份為國務卿蓬佩奧在其家鄉加利福尼亞辦了一場招待會。
所以你看,跟華為、中興不太一樣,字節跳動這次可不只是中國公司一家在跳動,ta 的美國投資人一起在遊說攻防。
當然,這樣的遊說與反遊說,最後結果如何還不好預測。
但我想說,無論是扎克伯格的背後使壞,還是紅杉資本的努力撮合,其實這些美國大佬、美國資本,他們本質都一樣——都並未把中國和這家中國公司視為所謂人格上的朋友或是敵人。
相反,他們對我們無論是推一把還是拉一把,核心說到底還是出於一個「利」字。
這話雖然聽上去不近人情,但恐怕也是道出了國際關係中那句俗套的待人之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當然這話俗歸俗,放在具體的語境下,是不是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發——
譬如,像扎克伯格這樣的企業家,現在對中國落井下石,我們自然不爽,但細細想想,這不就是商人趨利避害的本質嗎?
像他現在緊貼川普的樣子,這跟他當初用一系列作秀想要巴結我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嘴臉,本質上有啥不同?
我們當初對他的拒絕,或許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他今天的有恃無恐。
與其這時候我們大罵其是個「渣男」,還不如想一想——為什麼蘋果的 Tim Cook,亞馬遜的貝佐斯,乃至於微軟的比爾·蓋茨,這些人、這些公司至少明面上不會選擇與中國作對?
說到底,還不是因為他們在中國有大量的商業存在?
因此,經濟全球化之所以能夠真正消滅國與國之間衝突的關鍵,不僅僅是在於文化層面的互聯互通,更是利益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中國接下來回應這位扎克伯格的,我想倒未必是大門的緊鎖,或許我們可以考慮來個反向思維——要是給到 ta 的甜頭再多一點。
這樣,我們會不會在美國國內,得到的朋友就會多一點。
至少,像扎克伯格這樣的敵人可以少一些。
最後,這個開放問題,也期待你的真知灼見:中國,到底該對「扎」男怎麼辦?
歡迎有定製需求的學校和老師聯繫小沈老師(tigerteacher2019)。
stoke
[stoʊk] v. 激起/煽起 (情緒/趨向)
tycoon
[taɪˈkuːn] n. 企業界大亨,巨頭;巨富
fend off
phrasal verb 抵禦……進攻,為……艱難的處境辯解
重點詞造句練習:
這些要求激起了對內戰的恐懼。
(參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參考例句(查看上期)
While other newspapers are losing circulation, we are bucking the trend.
原文 :
https://www.wsj.com/articles/facebook-ceo-mark-zuckerberg-stoked-washingtons-fears-about-tiktok-11598223133#:~:text=Facebook's%20advocacy%20has%20angered%20people,said%20in%20a%20blog%20post.
編輯 | 蒙娃娃 校對 | Jenny 排版 | 張橋 剪輯 | 男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