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其實我很懷疑,這個故事的主角之一的Peter,也就是那隻寬吻海豚的死,是和對人的「愛」有關。Margaret的日記記錄也並不能說明那就一定是海豚對於Margaret的「愛」。
這個故事引起我興趣的原因不是在於人類賦予動物行為的「愛」之稱謂,而是海豚死亡的原因。動物行為學家認為它是死於自殺——對此我也持保留態度。
當然,這個主題很容易滑向「人獸戀」的娛樂化獵奇,也很容易走入人類賦予的主觀情感想像。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一隻海豚死了。在我們的邏輯敘事中,它成為了一個泛靈論者為之動容的符號。
她叫Margaret,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秘密實驗中,她和一隻海豚生活了10周的時間。
與她在一起的,是一隻名叫Peter的寬吻海豚。他們當時在一個特殊改造過的全部都是水的房間內,一起吃飯、娛樂、洗澡、睡覺,24小時在一起。
在這個實驗中,他們要教海豚說話。海豚可以用它們的氣孔發聲,科學家想做的,就是讓海豚學會用這種發聲的能力。
每天早上8點,他們的英語課開始。漸漸的,Peter學會了「one」、「we」、「triangle」、「hello」到了後來,Margaret說「work、work、work」的時候,Peter就會馬上回答「play、play、play」。
可是,當實驗繼續進行下去的時候,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Peter開始變得越來越想跟Margaret親近,不好好上課,任何時候都想跟她玩耍。Peter每天用各種方法來吸引Margaret的注意力。它開始每天不停地在鏡子裡注視它自己的樣子。在Margaret打電話的時候,Peter會在旁邊對著電話聽筒大聲叫喊——顯然,它吃醋了。
在實驗第四周的時候,Margaret在她的日記裡寫道:「這一周,Peter對著我硬了好幾次。」
「我覺得它的欲望阻礙了我們的這段關係,它開始把它自己擠進我的兩腿之間,繞著我遊泳,輕咬我身體的各個部分。」
「Peter大概在對我求愛,它把它的肚子和生殖器對著我抽動,這是在教我跟它一起玩這個麼?」
後來,Margaret承認,她當時開始對它有感覺,並享受他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光。當它不在身邊時就會想念它,甚至到了現在,Margaret都無法稱它為「海豚」。它是Peter,在她眼裡它永遠是Peter。
正當Margaret想跟Peter進一步發展關係時,實驗被突然中止了。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實驗正在開始向著他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Peter被帶離了實驗室,被送到了另外一個機構的海豚池裡。
幾個星期後,Margaret聽到了一個傷心欲絕的消息:Peter死了。
Peter潛在水池底部,並拒絕浮上水面呼吸,活活將自己憋死了。
動物學家在後來的報告裡說:「Margaret的智力足以讓她理性地思考一切。可是對於海豚來說,如何能夠承受這種失去一生摯愛的痛苦呢?」
50年後,這段實驗被解密。在保持了50年沉默之後,Margaret終於對BBC說出了這一切,BBC將這段往事拍成了一部紀錄片《The Girl Talked To Dolphins》。
BBC4將在6月17日晚播出該紀錄片,下面是該紀錄片的預告(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
---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吳淼(寫詩的時候叫「二十月」)的訂閱號,純粹個人興趣——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詩歌、小說、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不以商業化為目的,也不追求所謂用戶數量,喜歡就來看看,沒準兒能給你些啟示,不喜歡就麻煩你手一哆嗦取消對我的關注。